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引漳十二渠

鎖定
引漳十二渠又稱西門渠,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在魏鄴地,即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和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戰國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陽市北) [1] 
中文名稱
引漳十二渠
別    名
西門渠
所屬地區
河南安陽,河北臨漳

目錄

引漳十二渠起源

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這表明司馬遷認為引水渠為西門豹所鑿。而《呂氏春秋·樂成》認為,該渠為魏襄王時(約在西門豹後100年
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
)鄴令史起所建。《漢書·溝洫志》亦採用此説。經考證,後人一般認為“西門豹溉其前,史起灌其後”。

引漳十二渠建築

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市北) [1-3]  。《史記》等古籍記為戰國魏文侯時鄴(治今臨漳縣西南鄴鎮)令西門豹創建(公元前422年)。
西門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異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階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築12道攔水壩,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攔水壩都向外引出一條渠,所以説是“同源異口”。據記載,每個磴相距300步,連續分佈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據地形考察,這二十里河段應當是安陽縣安豐鄉漁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開在攔水壩的南端,12條渠都在今安豐鄉境內 [4] 
第一渠首在鄴西18裏,相延12裏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呂氏春秋·樂成》記渠為魏襄王時鄴令史起創建,在西門豹後約 100多年,並批評西門豹不知引漳灌田。《漢書·溝洫志》採用這一説法,和《史記》有矛盾。後人調和兩説,説是西門豹先開渠,史起又開。
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為天平渠,併成單一渠首,灌區擴大,後也稱萬金渠。渠首在現今安陽市北40餘里,漳河南岸。隋代(公元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後這一帶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陽河)為源的灌區。唐代重修天平渠,並開分支,灌田十萬畝以上。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國還有時修復利用。1959年國家在漳河上動工修建嶽城水庫,安陽市隨後開挖漳南總乾渠,引庫水建成大型灌區——漳南灌區,設計灌溉面積達120萬畝,代替了古灌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