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弓弦樂器

鎖定
弓弦樂器顧名思義:由弓與弦組成的樂器,是以弓擦奏琴絃而發音的弓奏弦鳴樂器。所以又稱為拉絃樂器。弓弦樂器一般多為竹木與絲絃的組合。
中文名
弓弦樂器
定    義
由弓與弦組成的樂器
發音方式
弓擦琴絃而發音的弓奏弦鳴樂器
材    質
竹木絲絃組合
起源時期
公元八世紀之前

弓弦樂器發聲原理

拉絃樂器
拉絃樂器(5張)
弓弦樂器的發聲原理是應用琴弓上的弓毛磨擦琴絃而發聲,演奏者將弓與弦放成直角,再以適當的速度和壓力拉動琴絃使琴絃振動。改變拉弓的速度或壓力,可以改變振幅而使音量產生變化。至於音高的變化,則是靠左手按弦,改變琴絃的振動長度而達成;而其音色的控制,主要取決於弓法(運弓技巧)及左手按弦的技巧,如抖音。
弓弦樂器的發音方式是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絃線振動發音,故發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弓弦樂器一般以塗有松香的馬尾琴弓來摩擦琴絃以產生音響,另外也可以用撥奏的方法來演奏。弓弦樂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各種弓弦樂器都可以運用分弓,連弓,跳弓,斷弓,飛躍斷弓,撞弓和擊弓等特殊弓法來表現作曲家特殊的要求。也都可以使用弱音器來改變本來的音色。
弓弦樂器可以表現極強到極弱範圍很大的力度變化,可以製造各種濃稠和稀薄的音響效果。無論是合奏還是獨奏,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弓弦樂器在古今的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創作和演出中,演奏技巧和表現能力都日趨完美。

弓弦樂器西洋弓弦樂器

西洋樂器中的弓弦樂器主要組成份子包括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等提琴家族的四大成員。另外今天人們稱之為古提琴的維奧爾族提琴(這種古提琴興起於十五世紀,十八世紀後被提琴家族所取代),也屬於弓弦樂器。

弓弦樂器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樂器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樂器,也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
現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紀從老式的三絃小提琴發展來的,1650-1730年間經斯特拉迪瓦里、阿馬蒂瓜爾內裏等家族加以改進而臻於完美。再後來的改良包括加長指板,增加腮托,用鋼絲和尼龍絲取代腸線琴絃等。
小提琴樂器的音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僅外形美觀,而且聲音悦耳動聽,音質幽雅非常善於表達感情,不僅是最理想的獨奏樂器,也是管絃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其演奏技巧極其豐富,作曲家們經常用以引發作品的基調。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擔任樂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則擔任樂曲主要聲部的和聲伴奏。
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內樂和小品中常用於獨奏。近年來,小提琴又成為當代流行樂和爵士樂的當家樂器之一。

弓弦樂器中提琴

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幾乎一模一樣,同樣廣泛應用於管絃樂隊、交響樂隊以及室內樂(尤其是絃樂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擔當中音聲部,為主旋律起伴奏和襯托的作用, 極少用於獨奏。不過偶爾也以獨奏樂器的形象出現,如在柏遼茲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獨奏就佔了相當比重。
中提琴的音質別具一格,近似鼻音的詠歎,非常適合表現深沉與神秘的情調。

弓弦樂器大提琴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弓弦樂器低音提琴

體積龐大,需站立演奏。它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屬於六絃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種屬於小提琴一族,肩較方,背微圓。
倍低音提琴管絃樂隊和交響樂隊中的最低音聲部,多充當伴奏角色,極少用於獨奏,但其雄厚的低音無疑是多聲部音樂中強大力量的體現。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響樂隊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時,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敍調,有力地回絕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還有聖·桑在他的《動物狂歡節》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動地塑造出笨重、莊嚴的大象形象。
並沒有任何人一下子創造發明了提琴這一樂器。從這弓絃樂器的發聲原理來追溯它的起源,它應是原始先民在獰獵或戰爭勝利後的歌舞時分,從弓弦的聲音得到啓發而產生出最雛型的絃樂器。然後,因弦的長短、粗細、繃緊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音響效果,進而發展出二條弦(如二胡) 、三條弦(如三絃) 、四條弦 (如提琴) 、五條弦 (如有些大倍司) 、六條弦 ( 如吉他) 、八條弦 (如曼陀琳) 等種類繁多的絃樂器。有些書本與學者硬要為提琴拉遠親,找祖宗。是否真有此必要,有其價值,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如果定要為提琴類樂器在歷史的長河裏尋找一些演變進化的痕跡的話,那麼其遠祖當與斯里蘭卡地域的鑾芬那斯荃 (Ravanastron),阿拉伯的冉芭(Rabab),中亞細亞地域的克曼奇 (Kamantche),比利牛斯半島區域的蕾貝卡 (Rebec) 等古樂器有淵源。而發展到公元十二世紀前後的歐洲地區有一種名叫維歐 (中世紀的絃樂器 )的樂器,定與提琴類樂器有更為親近的血緣關係。它的外形甚至字母的拼法都與小提琴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弓弦樂器中國弓弦樂器

弓弦樂器歷史背景

弓弦樂器在唐代(公元七世紀)開始出現,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對於具有八、九千年的舞陽賈湖骨笛和兩、三千年以上的古琴古箏,以及各類編鐘編磬、笙、管、笛、簫等樂器來説,弓弦樂器可謂相當年輕。弓弦樂器雖然比吹奏樂器及彈奏樂器出現的晚,但其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從唐宋至今,由其是明清以來,弓弦樂器隨着各地區的地方戲曲和梆子戲的發展,以及人們不斷的創造,逐步繁衍出了各種各樣的弓弦樂器,以適應戲曲的伴奏要求。如梆子戲的"板胡",京劇的"京胡、粵劇的"粵胡"及越劇、錫劇的二胡等等。
據統計,弓弦樂器的發展卻非常迅猛,百餘年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成員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京二胡、以及各地流行的多種多樣的弓弦樂器,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之中的“胡琴家族”。現今已有五十多種弓弦樂器。

弓弦樂器我國現狀

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絃樂聲部來演奏。可見,柔美、動聽是所有絃樂器的共同特徵。絃樂器的音色統一,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合奏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温柔婉約;又因為豐富多變的弓法而具有靈動的色彩。而弓弦樂器是絃樂器下的一種。
中國民族古典樂器中的弓弦樂器主要有二胡(南胡)、高胡(高音二胡、粵胡)、中胡(中音二胡)、四胡板胡京胡(胡琴)、革胡低革胡(低音二胡)、椰胡墜胡以及少數民族艾捷克馬頭琴牛腿琴馬骨胡玎嘎那納西胡琴等。

弓弦樂器二胡

二胡
二胡(1張)
胡琴家族之一。琴筒由木或竹製成,一端蒙蛇皮,二根弦,竹弓,張弓尾夾於二絃之間拉奏。它的音色優美、柔和、表現力豐富。是民族樂隊中的樂器之王。
現在的二胡已發展到大型協奏曲(如:長城隨想曲),甚至演奏現代派的音樂。技巧可以與小提琴相媲美,同時又是自我修養中特別有韻味的樂器。
二胡的主要作品《二泉映月》、《流波曲》、《賽馬》等。

弓弦樂器板胡

板胡 板胡
屬弓弦樂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稱梆胡、秦胡等,是梆子腔戲曲及其它若干北方戲曲、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它表面類似於二胡。
板胡的音箱是椰殼或木製。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桿用較硬的烏木紅木,二根弦,馬毛
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別富有鄉土氣息。是民族管絃樂隊弓弦樂器組的一種特性樂器。它最適合表現熱烈、奔放、歡快的情緒。
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運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種剛健潑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樂的陽剛之氣和鄉土氣息。

弓弦樂器京胡

京胡 京胡
最初也稱胡琴,是京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它是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
它的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的,琴桿置有千斤釣,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京劇界老藝人説,早期的京胡用軟弓子拉弦(就是弓毛鬆軟),十九世紀後才出現硬弓。而現在安徽、河南等省仍有人使用軟弓演奏。使用這種弓演奏,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是很高的,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弓弦樂器高胡

是廣東特性樂器之一,也稱粵胡。他的形質類似二胡,因此也有地區稱為二胡。實際上是根據二胡改革而成的。
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
它的外弦用鋼絲絃,內弦則用銅絲纏弦。
演奏時兩腿夾持琴筒,以控制音量,減少沙音。高胡的音色秀麗、明亮、華美、飄逸,適合演奏抒情、華麗的樂曲。
《春天來了》這首樂曲中充分發揮了高胡的樂器性能,清澈、明亮、華麗、抒情,生動地表現了山泉淙淙、鳥語花香的明媚春光,使人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在大型民族樂隊中也用作高音絃樂器。也是廣東音樂中的主奏樂器
其樂曲有:《彩雲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等。

弓弦樂器中胡

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創制的。它主要為了加強樂隊中聲部表現力,是樂隊裏中音聲部的弓弦樂器,也可用來獨奏,所以也稱中音二胡。
中胡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桿比二胡長,構造與二胡相同。
此樂器多用於合奏、伴奏,也用於獨奏。它是民族管絃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它的音色較渾厚、廣闊飽滿,音色比較別緻。
《草原上》這首樂曲中就充分展示和發揮了中胡獨特的音色和技巧。

弓弦樂器四胡

是弓弦樂器的一種。蒙古族稱之為胡爾或四弦,它起源於古代奚琴。在清代《律呂正義後編》中還稱之為提琴,主要用於清代宮廷樂隊。在十八世紀以前已經流行於中國內蒙華北地區,是蒙漢兩族人民常用的樂器。
它主要用於京韻大鼓西河大鼓、 天津時調、湖北小曲紹興蓮花落二人台、 皮影、 戲曲等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
它的琴筒是木製的,蒙蟒皮,琴桿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兩組弦(即四根),1 3弦為內弦,2 4弦為外弦,每組的音高相同。
竹弓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1 2弦和3 4弦之間,同時拉響兩根弦。
四胡有大小兩種之分,即大四胡和小四胡。大四胡多用於説唱音樂的伴奏,而小四胡多用於獨奏和民間器樂合奏,它的演奏方法與二胡大致相同,這種樂器由於結構特殊,音色特徵也別具一格。

弓弦樂器革胡

革胡 革胡
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弓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絃彈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擔任彈奏。其空弦定音為CGDA。

弓弦樂器墜胡

是由小三絃改制的,又名墜琴或墜子,又叫二絃。這種樂器既能獨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寬,聲音柔和,音量也比較大,與別的樂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聲、唱歌、講話,甚至鳥獸的叫聲等等。流行於中國中部,是河南墜子深澤墜子山東琴書呂劇、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弓弦樂器椰胡

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史稱潮提,又稱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於海南、廣東、福建等省。

弓弦樂器艾捷克

又名哈爾扎克是新疆維吾爾族擦奏(拉弦)弦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有古老的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等數種。
艾捷克音箱呈半球形,用木頭製成,一面蒙羊皮。
解放後,對艾捷克經過改進,琴絃改用四根金屬弦,音量增大。此外,在音箱底部的鐵柱上安一月牙形琴座,便於固定在膝上演奏。
艾捷克的音色柔和、優美,富有民族特色,是維吾爾族民族樂隊重要的拉奏樂器,可用於獨奏、伴奏及合奏

弓弦樂器馬頭琴

馬頭琴
馬頭琴(3張)
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弓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馬頭琴的優秀曲目很多,傳統的琴曲風格多樣,富於草原特色,曲調委婉,多是描繪自然風光或對馬的歌唱。如《硃色烈》、《涼爽的杭蓋》、《四季》、《蒙古小調》、《鄂爾多斯的春天》、《清涼的泉水》、《走馬》和《馬的步伐》等。

弓弦樂器牛腿琴

侗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體細長形似牛大腿而得名。牛腿琴侗語稱“果吉”。
琴用杉木製成瓢狀,面上裝薄板構成共鳴箱。兩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稱“牛巴腿”、“羊角弦”。
演奏時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來回轉動,演奏方法和姿態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
多用於走時彈唱愛情歌曲,低音演奏,柔聲歌唱,別具韻味。婚禮上用此琴與琵琶合奏,傳達出熱烈喜慶的氣氛。

弓弦樂器馬骨胡

馬骨胡 馬骨胡
壯族弓弦樂器,因琴筒以馬骨製作而得名。主要流行於廣西左右江一帶,多為壯族獨腳戲伴奏,亦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説唱音樂伴奏,在民樂中也可作為高音樂器。
馬骨胡相傳已有二百餘年曆史,最初用於節日串寨演奏,稱“遊院”,亦即壯族民間器樂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
演奏時,琴筒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
音色近似京胡並較之柔美。
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後挫弓、小跳弓、頓弓、打音、倚音滑音等。
用於獨奏、八音樂隊合奏、莫倫説唱和壯劇伴奏。是八音樂隊的主奏樂器,在壯劇樂隊中也居領奏地位。

弓弦樂器玎嘎那

傣族弓拉弦鳴樂器。是傣族張有一條弦的獨絃琴。因琴筒蒙以筍殼為面,故漢稱筍殼琴。
玎嘎那形制較小。琴桿木製,多使用椿木柚木製成,全長僅30釐米,上端琴頭處橫設一軸,絃軸木或竹製。琴筒竹製,圓筒形,多使用當地生長的大龍竹製作,筒長12釐米、直徑8釐米,筒前口蒙以筍殼為面,筒後端敞口。面板上置竹製琴馬張一絲絃琴弓用細竹拴以馬尾而成。

弓弦樂器納西胡琴

納西族弓拉弦鳴樂器。因飾龍頭和琴筒較大,納西族又稱其為龍頭胡琴和大胡。形制較為古樸,音色柔和渾厚,用於“白沙細樂”和“納西古樂”。流行於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較著名的樂曲有:《步步佳》、《十供養》、《水龍吟》、《到春來》、《一江風》和《山坡羊》等。

弓弦樂器相關評論

⒈肖興華先生認為:早期的弓弦樂器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彈撥樂器箏的基礎上經過改制和發展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大概有在公元八世紀之前。這是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即是將中國弓弦樂器有彈絃樂器-箏演變而來的。
⒉項陽在《化石樂器“挫琴”的啓示》一文中認為:築是一種向弓弦樂器演變過程中的樂器,即過渡性樂器。在築身上完成了由擊弦到軋弦的重大轉變。它是弓弦樂器的先驅。
⒊高耀華在《二胡的源流》中對於弓弦樂器起源的看法是:中國的弓弦樂器的鼻祖乃是由弦鼗演變發展而成得奚琴,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流傳和改進,逐漸形成了近代廣泛應用的各種類型的弓弦樂器。
⒋歐洲學者宋內拉認為:弓弦樂器源自印度。日本學者林謙三先生講到:哪裏都找不到弓擦法的起源,而只好歸之於印度吧
⒌在周菁葆的《胡琴的演變》一文中還提到一種觀點:弓弦樂器最早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公元3000年,希伯來人就已使用阿拉伯人發明的“拉巴卜”了。
⒍朱岱弘在《中國弓弦樂器源流》認為:中國的弓弦樂器產生於唐代,最早的弓弦樂器是用竹片來拉奏的。是彈撥樂器發展而來的。中國弓弦樂器將弓置於兩弦間拉奏的特點,是區別於各國弓弦樂器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