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弈秋

(春秋時期魯國人)

鎖定
弈秋,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特別喜歡下圍棋,潛心研究,終於成為當時下棋的第一高手,人們不知道他姓什麼,而他是因為下圍棋而出名的。
這“弈”在古代是專指圍棋的意思,今天的意思起了變化,成了動詞,意思是“下”棋,可見事物是隨着歷史而變遷的。據説圍棋棋盤的道數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成十七道,可惜無以為證。
別    名
弈秋
所處時代
戰國初期
主要成就
圍棋

目錄

弈秋簡介

弈秋是第一個史上有記載的圍棋專業棋手。此名弈秋,故知秋為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圍棋見於中國史籍最早的記載
古人下棋圖 古人下棋圖
是春秋時期,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為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與國手相當。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弈秋拜師學藝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輕人想拜他為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着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弈秋賞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 [2]  。孟子(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説:完全不是。聯繫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不一般。
孟子曰:“無或①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②之物也,一日暴③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④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⑮焉何⑤哉?今⑥夫弈⑦之為數⑧,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⑨國之善弈者也。使⑩弈秋誨⑪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⑫將至,思援⑬弓繳⑭而射之,雖與之俱⑯學,弗若⑰之矣,為是⑱其智弗若與?曰:非然⑲也。”
①無或:不值得奇怪。或:同“惑”,奇怪。
②易生:容易生長。
③暴(pù):同“曝”,曬。
④罕:少。
⑤如……何:對……怎麼樣。
⑥今:現在。
⑦弈:下棋。
⑧數:技術,技巧。
⑨通:整個,全部。
⑩使:讓。
⑪誨:教導。
鴻鵠(hú):天鵝
⑬援:取過來。
⑭繳(zhuó):系在箭上的生絲線,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來,代指箭。
⑮俱:一起。
⑯若:比得上。
⑰是:這。
⑱為:通“謂”,認為。
【譯文】孟子説:“王不明智,不值得奇怪。即使天下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沒有能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的次數太少,我退居在家時那些諂諛小人就趁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麼能幫助他(大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發呢?譬如下圍棋,只是小技術;不專心致志的學,就不能學好。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大師。他曾經教了兩個徒弟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徒弟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完全按照弈秋説的去做;另一人(樣子)雖然也在聽講,心裏卻以為有天鵝將要飛來,想拿起弓箭將它射下。雖然兩人一起跟弈秋學習,他卻遠不如人家。這是因為他不如人家聰明嗎?當然不是啊! [1] 
【賞析】
同學二人,同是師出名門,可技藝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並非智力的差異,而是用心不專一,功夫不到家。可見,專心致志方能成功。
參考資料
  • 1.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2:314-315
  • 2.    汪潮主編.不同文體教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