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築文化

(文學領域術語)

鎖定
建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建築物質財富和建築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文名
建築文化
外文名
Architectural culture
拼    音
Jiàn zhú wén huà
學    科
建築學
概    述
建築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

建築文化基本內容

建築文化是社會總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建築物是建築文化的載體,它裝載着人類、社會、自然與建築之間相互運動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綜合就是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本身是廣義文化中的一個分支,同時建築也是其它文化的容器,是其它文化的綜合反映。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時代性和層次性不可避免地會對建築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建築文化既是社會總體文化在建築活動中的體現,同時也是建築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反饋,兩者是相互促動、同時發生的。
建築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文化”是對“文化”這個屬概念的限定,是一個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內涵更豐富的一種概念。建築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號文化的綜合反映。它隨着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也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也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例如,同是住宅,北方平原多是四合院,黃土高原有窯洞,東南有江浙民居,福建有土樓。在同一岷江河谷的羌寨和藏族的民居也有很大的不同。 [1] 

建築文化層面

建築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結構來劃分可以分為物質層、心物層、心理層三個不同的層面。
表層形態的物質層,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態,如建築物、形體環境等。
中層形態的心物層,指的是精神形態的外表,如建築技術、建築制度、建築語言、建築藝術、創作理論等。
深層形態的心理層,指某一種文化整體的羣體心態,如倫理道德、宗教信仰、民俗、價值觀等。心理層直接指導中層的變化。建築文化內涵,便是建築思想、建築觀念、建築意識、建築情感、建築意念、建築思潮等這麼一類心理層方面的要素羣。 [2] 

建築文化形態

建築文化與文化一樣,也有四種形態。
1.建築實體文化。如建築物、構築物、雕塑、建築設備、建築過程、建築活動等,是建築文化發展水平的體現;
2.建築規範文化,如建築管理體制、機制、建築法規、政策等,是建築文化成熟的標誌;
3.建築理念文化,如建築哲學、科學、藝術等,是建築文化的核心;
4.建築符號文化,如建築文化術語、文字、圖表等,是建築文化的信息形態,是進行建築文化交流的工具。 [2] 

建築文化技術表現

由於建築與技術的特殊緊密關係,決定了建築與其他藝術之間的根本不同。建築現象具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由服從於客觀要求的物理結構所構成;另一方面,又具有旨在產生某種主觀性質的感情的美學意義。
文化的功能是保障人類的安定,用途是保障人類種族的延續,而技術的功能也同樣是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延續,這與文化的本質意義是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在實施的過程、結果中同時伴隨文化的產生。
相同材料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現
同材料而產生不同的建築文化形態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如木材,日本與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築都採用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但在使用中卻存在很大的差異,雖然日本的建築很大地受到中國唐代木構架建築的影響,但在傳統民居的建設中仍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小梁密柱式框架結構,經濟而且呈現柔性、細膩的空間特徵;而中國則是大梁、大柱式框架結構,呈現出相對剛性、高大的空間形態。
“就地取材”與建築文化的特徵
運用天然材料,“就地取材” ,這是不同地域建築的最初選擇,且由此而構成了當地建築文化的主要特徵。以高寒氣候特徵為主的地區,都主要採用蓄熱量高的材料如泥土、土坯、石塊等。在濕熱地區,如中國雲南的傣家民居主要採用竹子作建材。處於閩西山區,採石用土方便,紅褐卵石砌築牆基作為維護結構。還有西藏的石屋碉樓、東北的井榦式木屋、大西北的窯洞等等,各自富於地域特色的材料成為地域建築文化的肌理要素。
建築環境控制技術的地理空間分異
建築技術的地理空間分異是隨着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對環境的適應而產生的地域環境控制技術上。地域環境控制技術是指當地居民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而傳承下來的,巧妙改善居住環境的熱工環境的方法。由於各地的自然氣候千差萬別,自然資源、地貌特徵各不相同,因此為適應環境而努力做出的嘗試也是種類繁多,這是世界各地建築千差萬別、形態各異的主要原因。 [3] 

建築文化舉例

以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為例,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築文明,而且有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成果。中國的古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築體系。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建築體系為主體。在漢代的時候木構架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到唐代已達到成熟階段。木構架體系歷史悠久、體系獨特、分佈地域廣闊、作品十分豐富,並且一直持續發展,完整地經歷了古代全過程,是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建築體系之一。除了佔主體地位的木構架體系之外,中國傳統建築還並存着幹闌井榦窯洞土樓碉房等多種其他建築體系。這是因為中國各地區的氣温、濕度、雨量、地形和地表土層差別懸殊,地方性的建築材料資源也大不相同,眾多民族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俗也差異較大。並且木構架體系建築自身,因為這些同樣的原因,在基本構築形態的共同性基礎上,也帶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許多差異,因而形成了多彩多姿、不拘一格的建築形式。例如從通行於北方的抬梁式結構形式到通行於南方的穿鬥式結構形式,從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幹闌式住房,從河南鞏縣與陝北地區的土窯洞到福建與廣東客家族的土樓民居,從蒙古族同胞的蒙古包到藏族同胞的帳房和碉樓民居等等,各有其不同的風格,從而形成了極富於藝術性的地方特色。在建築體量、建築造型、建築圖案、建築色彩等方面,也是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從宮室建築中規格不同、形式各異的屋頂型式與組合方式到園林建築中多彩多姿、無一雷同的漏窗形狀與窗權圖案以及欄杆圖案,從單體建築與羣體建築中變化無窮的空間分隔到人文景觀園林建築中依山就勢的規劃佈局,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中國曆經幾千年的建築建造歷史,祖先的優秀建築遺產遍佈全中國,豐富的建築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1] 
參考資料
  • 1.    張文和,羅章.文化建築文化傳統建築文化[J].重慶建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04):12-14.
  • 2.    高靜,劉加平,户擁軍.地域建築文化的三種技術表現[J].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2):200-203.
  • 3.    吳越.建築設計與建築文化[J].中外建築,2004,(0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