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築師

(2019年丁文劍執導的電影)

鎖定
《建築師》是由丁文劍執導,韓立吳可熙主演的建築人文題材電影。該片於2021年6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建築師文新在外漂泊多年後從新加坡趕回故鄉安葬母親,捲入老城改造和兩段情感之中的故事 [5] 
中文名
建築師
外文名
Brick
類    型
建築、人文
出品公司
泰州量潤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春秋博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日期
2018年5月
拍攝地點
江蘇泰州
導    演
丁文劍
編    劇
丁文劍
主    演
韓立
吳可熙
片    長
93 分鐘
上映時間
2021年6月4日
對白語言
泰州話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10227710
在線播放平台
PP視頻
樂視視頻

建築師劇情簡介

旅居海外的建築師文新迫於為母親安葬骨灰,回到闊別年的故鄉小城,正逢老街區面臨保留和拆除的選擇。年少時暗戀的鄰居李梅説自己生不出孩子是和九十九間半賓館有關,鄰居大媽也説他母親的死也與九十九間半賓館有關,文新的心裏暗流湧動,他接受了老區改造的顧問的邀請。似乎他擁有了保護古街區留着鄉愁記憶的能力,和“圓夢”和“復仇”的機會。“圓夢”時他發現不能如願,復仇又造成了新的傷害。陰陽生死輪迴是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才是風水的 [12] 

建築師演職員表

建築師演員表

    • 陳郡君 飾 華齡
    • 曾子舜 飾 小文新
    • 張夢凡 飾 小李梅
    • 李正才 飾 劉處長
    • 陳穎 飾 文母
    • 陶靜 飾 夏巧涵
    • 陳秀華 飾 唐阿姨

建築師職員表

出品人 丁文劍、陶靜
製作人 吳丹紅、卞子、曹毅、秦趙量
監製 田壯壯
導演 丁文劍、(執行導演)王虎
編劇 丁文劍
攝影 何山
配樂 Howie B
剪輯 蕭汝冠
藝術指導 陳坤厚
美術設計 王震
造型設計 柴源
視覺特效 楊明惠
燈光 李信
錄音 亓思明
展開
參考資料 [2] 

建築師角色介紹

  • 文新
    演員 韓立

    旅居新加坡的建築師。迫於為母親安葬骨灰,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小城,正逢老街區泰巷面臨保留和拆除的選擇。在回到家鄉後他不僅遇見了舊時的戀人李梅,還因一次老同學聚會捲進了泰巷改造工程中。他接受了泰巷改造的顧問的邀請,提出“修舊如舊”,力主拆除了擋住老巷採光的九十九間半賓館。泰巷改造好了,父親卻離開了。

  • 李梅
    演員 吳可熙

    文新舊日的戀人。年少時與文新是鄰居,文新暗戀李梅。後文新出國深造,李梅在老家結婚,與丈夫經營一家小麪館。婚後一直沒有孩子,夫妻感情瀕臨破裂。文新回鄉偶遇李梅,李梅告訴文新,自己生不出孩子是和九十九間半賓館有關。文新主持泰巷改造工程,拆除了賓館,李梅與丈夫也重歸於好,並且有了孩子 。

  • 文父
    演員 柳秉鈺

    文新的父親。妻子去世後將骨灰放在家裏,等着兒子回家後安葬。老城改造計劃要拆遷公墓,只能擱置安葬事宜。文新主持“修舊如舊“,文父和老街坊們都很高興。泰巷改造好了,九十九間半賓館也拆了,久違的陽光照進了小院,文父將花草搬到陰涼處時心臟病發,猝然離世。文新將父母合葬後覺得留下來。

參考資料 [1]  [12] 

建築師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屆次
獎項名稱
獲獎對象
結果
2019年
第3屆平遙國際電影展
首映單元最受歡迎影片
《建築師》
入圍
2020年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女性影展單元
2020年
第3屆重慶先鋒藝術電影展
先鋒杯最佳導演
丁文劍
2021年
第17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
金天使獎
《建築師》
獲獎
2022年
第10屆温哥華電影節
最佳編劇獎
丁文劍
獲獎
2022年
第10屆温哥華電影節
評委會大獎
《建築師》
獲獎
參考資料 [1]  [6]  [10-11]  [14] 

建築師幕後製作

導演丁文劍為建築工程師出身,雖然是位新導演,但此前作為製片人參與過多部文藝片的創作,丁文劍認為該片是基於城市改造背景下人的情感和生命的關係為背景而創作的。該片劇本創作前後花了十多年,都是按照實景寫的,開拍前,有些建築裏的居民都已經不見了,有的建築即將被拆。 [7] 

建築師製作發行

前期宣傳
2021年6月2日,電影《建築師》在江蘇泰州舉行首映 [4]  。7月5日,江蘇省電影家協會新文藝羣體工作委員會在南京幸福藍海影城舉行該片的觀影研討會 [8] 
上映信息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備註
2019年10月15日
山西平遙
第3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首映單元 [1] 
2020年9月16日
吉林長春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女性影展單元 [6] 
2021年6月4日
中國
院線

建築師影片評價

這部電影其實挺尖鋭的,尖鋭的同時又是很含蓄的。它跟體制之間的那種距離、磨合、逃避,這裏面其實是有軌跡的,這一點國際電影節可能不見得看得懂 [13] (導演王超評)
在中國城市改造幾十年背景下,建築物與人的關係,建築物的拆和建,如同人的生與死,都是在循環之中。建築是有生命的,跟建築比起來,人都很“渺小”。通過聚焦建築,影片最終體現的還是建築中人的故事 [3] (《山西晚報》評)
這部電影的泰州元素耐人回味,古建築是城市的靈魂、傳承和回憶。記錄歲月的痕跡,讓人們靜心思考 [5] (《姜堰日報》評)
電影《建築師》帶着紀實性和時代烙印,畫面樸實無華,背後卻隱含着深邃的人文關懷和時代感慨,是一部值得觀眾細細品味的佳作 [9] (央廣網評)
《建築師》這個片子對民居的展現非常獨到,做建築出身的導演看建築、看空間的視角不一樣。全片室內實景拍攝較多,空間轉換餘地比較小,攝影能選擇的機位也不大。但片子還是很好地表現出那種與劇情相吻合的疏離感,比如用了大量的木門分隔空間,有陽光灑進來的時候一半空間是亮的,一半空間是陰暗的,每個鏡頭背後都藏着千言萬語。南京來斯影業公司總經理柳昭君認為,《建築師》並沒有表現出對城市化的簡單否定,反而用大量場景描摹老屋給人的安逸愜意,其實這也是城市化歷史進程中面對的矛盾,需要思考與面對 [8] (南藝影視學院教師江舒雯評)
《建築師》片中內在的人物關係、影片和觀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跟主流表述的關係,跟“距離”都有某種關聯性,它包括了物理的距離、心理的距離、審美的距離。“丁導對古城充滿了強烈的情感,這個片子有很多讓人思考的東西,講的就是存在與消失這兩個主題,並且用非常淡的敍事在表達,而且這種對故鄉的情感表達,不在它的主線故事中,反倒在街巷、空鏡、市井裏,呈現得非常清晰 [8]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院長王方評)
從寫作的角度看,《建築師》題材是散文式的,它不是那種信息量高度集中的,也不是那種非常曲折、引人入勝的那種小説情節,也不是依託於情節來敍事的,就像這個主人公回到這個地方,一種遊蕩式的敍事方式。丁導喜歡存在主義哲學,這樣一想就通了。男主人公始終愁苦着一張臉,毫無表情,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導演蓄意為之。這個電影非常寫實,所有的景象,都是當下的現實生活,但聯繫到我剛才講的這個遊蕩式的敍事,他又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包括我們很多老師提到的他的那種鏡頭中的象徵、意向,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東西。寫實和抽象,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衝突或張力。看這個片子,讓我想到了《小城之春》,可以研究 [8] (作家曹寇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