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甌唱曲子

鎖定
建甌唱曲子,福建省南平市曲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文名
建甌唱曲子
認證批次
第三批
遺產類別
曲藝
非遺級別
省級
批准時間
2009年
申報地區
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建甌唱曲子歷史淵源

建甌“唱曲子”是流行於建甌方言區,用建甌方言演唱的唯一形態完備的曲藝品種,多用於佛誕廟會娛神及大户人家婚慶壽誕堂會宴請等,其從藝者皆為盲人,多為單人演唱,除演唱者手中執鼓外,不需其它樂器。
建甌“唱曲子”創立於何年代已不可考。但從語言形態與民間藝術形成的規律看,這一民間語言藝術的歷史,應溯源或同步於建甌方言的形成發展歷史。建國初至“文革”前,建甌“唱曲子”極為興盛,尤其1953年至1958年,縣民政局設立“殘疾人教育院”,當年從藝、授藝者不下七八十人,最負盛名的藝人為“德興仔”。 [1] 

建甌唱曲子基本特徵

建甌“唱曲子”的表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最為基本的演唱方式,是單人(傳統上都是盲人)執竹板小棒連説帶唱,演唱內容可以是小段、小本或大本,演唱的曲調比較自由;另一種演唱方式俗稱“唱目蓮”,即多位盲藝人舉着“目蓮牌”,一人領唱、三四人幫腔,結羣下鄉演唱,演唱內容多為消災祈福。建甌“唱曲子”採用較為固定的地方民間曲調,其演唱器具較為簡單,除了打擊樂以外,不需要其它的樂器,但根據演唱形式的不同,打擊樂器也有所不同。
建甌“唱曲子”保留了大量建甌方言的熟語、俗語、諺語等,具有語言學研究方面的學術價值。在舊社會沒有盲文的情況下,唱曲子作為盲人説唱,只能依靠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承,對民間口頭文學也有着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其演唱內容中“勸善”最為多見,對社會文明與道德建設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