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水小調

鎖定
[1]  是彝漢兩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結晶。建水小調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涵蓋了建水彝族花燈音樂,音調質樸流暢、含蓄細膩。
中文名
建水小調
類    型
民族民間音樂
創始人
彝漢兩族人民
唱    詞
漢語
發源地
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
代表作品
《沙莜腔》
《海菜腔》
《五三腔》

建水小調發展與成就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漢族小調的唱詞格律,並結合建水彝族民間音樂的傳統音調而成為特有的歌種。其唱詞為漢語,句式押韻,篇幅長短不一。數百年的歷史歲月裏,建水小調一直是飄揚在彝漢人民心中的旗幟,是彝漢兩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結晶。節日慶典、廟會趕集、趕馬路上,都能聽到那永不停息的聲音。有人從青年時代唱到白髮蒼蒼,一輩子也沒有盡頭,平常的事物,經他們一唱,就在剎那之間容光煥發。
在建水小調中,還有不少曲目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各類音樂比賽中獲獎。如:滇南彝族四大腔的《沙莜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西鄉壩子一窩雀》《青菜青》《小妹花》《編花調》等。
《沙莜腔》
“沙莜腔”原稱“建水腔”或“壩子腔”。主要流傳於建水壩區。其名稱的由來,據説是因為建水盛產紅薯(方言叫“沙莜”)而得名。更有一種説法是因為生活在建水的彝漢兩族人民常將自己戲稱為“憨沙莜”表示忠厚老實,並把自己説的話叫做“沙莜話”,自己唱的曲子稱為“沙莜腔”。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
沙攸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話五個主要部分組成。“拘”是相互説客氣話的意思。“拘腔”就是相互謙讓的腔調。唱詞即興成分較多,語言生動活潑,接近口語。“四六句”的唱詞由七字句和四字句組成,內容在句拘腔的基礎上由口語轉入借物比興,來讚揚對方的聲色容貌,逐步深化謙讓含意。然後進入正式演唱內容—正曲。“正曲”是大麴子的核心部分。內容廣泛各種複雜的情緒都可以在唱詞種體現。“落腔”是用適當的比喻提示唱詞內容的轉換並作為正曲向白話過渡的內容因此唱詞較少。“白話”是“沙攸腔”的尾聲部分,也是演唱時間最長,最受歡迎的腔調。唱詞風趣幽默,歌手在演唱時隨心所欲,信口編唱。隨不同場合變換。
《海菜腔》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
“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倒搬槳“源於石屏縣,以異龍湖中一種稱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於異龍湖畔、陶村鴨子壩、牛街、龍朋六街等地尼蘇頗(三道紅)聚居地區。同時,也為漢族所喜愛,流傳於建水、開遠、通海、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勞動羣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説愛唱出的山歌發展衍變而來的。

建水小調一窩雀的影響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
在2004年中央電視台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由我省著名作曲家萬里、劉曉耕,詞作家蔣明初先生共同改編成的《一窩雀》便是由建水彝族民歌《西鄉壩子一窩雀》而來的,此曲在當時直到現在在全國都對雲南的民族音樂有着非一般的影響力和作用力,同時此曲也是雲南文化藝術史上的一次成功飛躍,成為宣傳雲南的一張強有力的文化名片。《一窩雀》曲調保留了《西鄉壩子一窩雀》的主旋律,並圍繞進行延伸,是加入現代作曲技法大膽創新的,運用現代美學觀念和環保現實意義重新創作並演繹,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感,表現了一個美麗家園失而復得的場面。《一窩雀》這部作品,用西洋式美聲唱法演繹富有云南鄉土氣息的民族聲樂作品,是一部中西合璧的佳作,得到了觀眾和評委的認可。而《西鄉壩子一窩雀》在建水家家户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影片《阿詩瑪》中的插曲《一朵鮮花鮮又鮮》的主幹旋律就是源自於建水小調《西鄉壩子一窩雀》。

建水小調變化

建水小調中為您所提供試聽的歌曲中既有親臨山間田野採集的由彝族民間歌手演唱的高亢明亮的小調,也有在不改變歌曲本身音調色彩的前提下,為順應時代的腳步和當代人的視聽審美觀,對部分唱詞和旋律以及音樂製作配器上做了一些變化的小調。

建水小調表演場所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
建水小調錶演最好的地方,是紅河州建水縣臨安鎮北正街諸葛廟內的金臨安茶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