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武中興

鎖定
建武中興是後醍醐天皇恢復權力治世後的事件。鎌倉幕府滅亡後,1334年改年號建武,採用中國後漢光武帝的年號,模仿再興漢室之意。
1333~1336年間日本後醍醐天皇實行的天皇親政的專制政治。主要發生在建武年間,故名。1335年 7月,中興功臣足利尊氏以重建武家政權為目標,舉起叛旗。1336年從九州攻入京都,另立光明天皇,11月開設幕府,12 月後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建武中興遂以3年短命告終。
中文名
建武中興
皇    帝
後醍醐天皇
改年號
1334年
攻入京都
1336年

建武中興事件背景

1331年6月,在足利尊氏與地方豪族推翻鎌倉幕府的統治後,因多次謀劃倒幕行動而被北條氏流放到隱岐島的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廢除了由鎌倉幕府扶持的光嚴天皇,再次登基,重新掌控了朝政。1334年,後醍醐天皇改年號為“建武”,並實施了一系列的新政,史稱“建武中興”。

建武中興事件影響

後醍醐天皇實施的新政,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撤銷威脅天皇權力的關白、攝政等職務,一切大權由天皇本人總攬,對皇室和大貴族的利益極力保護,卻對在推翻鎌倉幕府中立下戰功的武士的利益不聞不問,這種做法引起了各地武士的極度不滿。而與此同時,恢復天皇之位沒多久的後醍醐天皇為了滿足一己私慾,無視長年戰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肆意增加税收,徵發勞役,在京都大興土木,出現了"兵革之後,世局未穩,國費民苦"的亂象。後醍醐天皇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農民的不滿,由此,後醍醐天皇逐漸失去了武士和農民對他的支持。

建武中興事件結果

足利尊氏雖然獲得了天皇的賜名,但是並沒有獲得他期望的"徵夷大將軍"的名號,反倒受到後醍醐天皇的種種限制,這讓足利尊氏非常失望。
1335年7月,即建武二年,中興功臣足利尊氏以重建武家政權為目標,舉起叛旗。北條氏旁支北條時行在信濃舉兵,並很快攻陷鎌倉,史稱"中先代之亂"。8月初,足利尊氏未等天皇下詔,率領500名騎兵,離開京都,與其弟足利直義會合,大破北條時行,奪回了鎌倉。佔據鎌倉後,足利尊氏並沒有返回京都,而是自稱徵夷大將軍,向後醍醐天皇豎起了反旗,這讓後醍醐天皇十分惱火。11月19日,天皇任命尊良親王、新田義貞為正副征討將軍,討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與其弟率軍大敗天皇的軍隊,其間,天皇方面也曾多次擊敗足利尊氏。1336年5月,足利尊氏進入京都,擁立光嚴天皇的同母胞弟豐仁親王即位。"建武中興"由此宣告結束。
以勝利者姿態進入京都的足利尊氏很快軟禁了後醍醐天皇,同年11月,後醍醐天皇被迫將象徵天皇的三神器交給光明天皇,自己則被尊為上皇。但是後醍醐天皇並不甘心被人擺佈,12月21日晚,他裝扮成女性貴族,乘車逃離京都,在吉野建立了新的政權,並宣佈交給光明天皇的三神器為偽造品。自此形成了與京都皇室對立的局面,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由此形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