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縣,隸屬於遼寧省朝陽市,位於遼寧省西部,燕山山脈向遼瀋平原的過渡地帶,屬北温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區;轄4個街道、17個鎮、7個鄉,總面積4838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建平縣常住人口為455826人。
[23]
- 中文名
- 建平縣
- 外文名
- Jianping County
- 行政區劃代碼
- 211322
- 行政區類別
- 縣
- 所屬地區
- 遼寧省朝陽市
- 地理位置
- 遼寧省西部,朝陽市北部
- 面 積
- 4838 km²
- 下轄地區
- 4個街道、17個鎮、7個鄉
- 政府駐地
- 葉柏壽街道
- 電話區號
- 0421
建平縣歷史沿革
編輯建平縣名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因舊屬建昌(今凌源)和平泉(今河北省平泉縣)兩縣轄境,設該縣時遂取建昌、平泉兩縣首字而得“建平”一名。雖然縣城住址已於1954年7月由原建平遷移到葉柏壽,但仍襲用建平縣名。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1957年,在建平區南地村出土的古人類上臂骨化石,經人類學家鑑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約5500年前,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1981—1985年在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掘出的女神廟、積石冢羣、方形石砌圍牆遣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較正,距今約5500多年。
夏、商、西周、春秋
戰國
西漢
初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右北平郡。
東漢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東漢末,屬公孫度平州。
三國
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
晉
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
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
隋
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十八年(598)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
唐
境內南屬營州都督府、東夷都護府,西屬奚地饒樂都督府,餘部屬契丹松漠都督府。奚與契丹錯居。
遼
統和二十五年(1007)於故奚王帳地(今寧城縣)建中京大定府。境內屬中京大定府惠州惠和縣
[4]
、金源縣(開泰二年[1013]置)、富庶縣(開泰二年[1013]置),北部屬高州三韓縣(開泰中置)、恩州恩化縣(開泰中置)。
金
元
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復改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富庶縣、金源縣、惠和縣、大定縣。
明
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衞,境內屬大寧衞。永樂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衞。景泰以後境內屬兀良哈三衞的諾音衞。
清
建縣前,境內西南部承屬承德府平泉州,東北部屬承德府建昌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東北境喀喇沁右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協軒建平縣,隸屬朝陽府。
中華民國
建平縣行政區劃(2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7月,熱河省撤消,建平縣劃為遼寧省錦州地區專員公署。1959年2月,劃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1964年3月,屬遼寧省朝陽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5月改稱朝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又改稱為朝陽地區行政公署)。1984年9月,復建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建平縣隸屬之。
[6]
建平縣行政區劃
編輯截至2021年10月,建平縣轄4個街道、17個鎮、7個鄉,即:葉柏壽街道、紅山街道、鐵南街道、萬壽街道、朱碌科鎮、建平鎮、黑水鎮、喀喇沁鎮、北二十家子鎮、沙海鎮、哈拉道口鎮、榆樹林子鎮、老官地鎮、深井鎮、奎德素鎮、小塘鎮、馬場鎮、昌隆鎮、張家營子鎮、青峯山鎮、太平莊鎮;青松嶺鄉、楊樹嶺鄉、羅福溝鄉、燒鍋營子鄉、白山鄉、三家蒙古族鄉、義成功鄉。縣政府駐葉柏壽街道。
[7]
建平縣地理環境
編輯建平縣位置境域
建平縣位於遼寧省西部,燕山山脈向遼瀋平原的過渡地帶。橫跨東經119°1'至120°2',縱躍北緯40°17'至42°21'。東鄰朝陽市區,西鄰內蒙古的赤峯、寧城兩市縣,南接凌源、喀左兩市縣,北接內蒙古的敖漢旗,總面積4838平方千米。
[1]
建平縣地形地貌
建平縣屬遼西山地丘陵區,山區面積佔30.4%,丘陵面積佔43.3%,平川面積佔26.3%,可謂“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內羣山起伏,溝壑縱橫。努魯爾虎山脈橫貫中部,自東北延伸西南,將建平縣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自然區,中部地勢較高,是老哈河與大淩河的分水嶺。
[1]
建平縣氣候特徵
建平縣(2張)
建平縣自然資源
編輯建平縣林業資源
建平縣礦產資源
建平縣境內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和發現55種,其中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28種,金屬礦主要有鐵、金、錳、鈮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玄武岩、珍珠岩、白雲石、膨潤土、集塊巖、石灰石、煤炭等。鐵礦探明儲量為6021萬噸,年生產鐵精粉80萬噸,在全國縣級鐵粉產量中名列第6位。
[1]
建平縣人口
編輯截至2019年,建平縣户籍人口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7478人,佔總人口的22%,鄉村人口451780人,佔總人口的78%。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97072人,佔總人口的51.3%,女性人口282186人,佔總人口的48.7%。全年出生人口5701人,出生率為9.8‰;死亡人口9923人,死亡率為17‰;自然增長率為-7.2‰。0-17歲人口95976人,佔總人口的16.6%;18-59歲人口376991人,佔總人口的65.1%;60歲及以上人口106291人,佔總人口的18.3%。有漢、蒙、滿、回、錫伯、俄羅斯、鄂倫春、朝鮮、壯等民族。
[2]
建平縣經濟
編輯建平縣綜述
2017年,建平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1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21.4億元,下降0.3%;第三產業增加值58.3億元,增長7.6%。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9.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9%。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788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9%。
2017年,建平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其中各項税收收入5.4億元,增長21.5%。在各項税收中,增值税2.3億元,增長63%;營業税0.09億元,下降84.4%;企業所得税0.4億元,增長51.4%;個人所得税0.2億元,下降2.3%;資源税0.9億元,增長3.9%。全年國、地兩税完成各項税收9.5億元,比上年增長23.8%。全年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支出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教育支出5.7億元,增長25.1%;科學技術支出0.02億元,增長1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9億元,增長8.6%;醫療衞生支出3.3億元,增長12%;節能環保支出0.7億元,增長35.5%;農林水事務支出10.4億元,增長17.2%。
2017年,建平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2元,比上年增長6.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703元,比上年下降7.2%,扣除物價因素實際下降7.4%。
[2]
建平縣第一產業
2017年,建平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2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中種植業產值19.6億元,下降16.2%;林業產值5.2億元,下降3.9%;畜牧業產值3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全縣糧食作物(含薯類)播種面積141310公頃,與上年持平。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069公頃,比上年下降12.2%。全縣糧食總產量100萬噸,比上年增長10.9%。主要農作物產量中:玉米總產量74萬噸,增長6.9%;穀子產量15.5萬噸,增長42.2%;高粱產量7.3萬噸,下降2.7%;豆類產量0.61萬噸,增長32.6%。在非糧食作物中,油料產量0.5萬噸,下降15.3%;甜菜產量8.06萬噸,下降5.8%;煙葉產量0.26萬噸,下降21.2%;蔬菜產量19.1萬噸,下降2%。水果產量3.1萬噸,增長25%。
2017年,建平縣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2000公頃,林業育苗197公頃。2017年末,全縣林木蓄積量達到42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2%。
2017年,建平縣畜牧業產值佔全部農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56.3%。全年肉類總產量129512噸。其中,豬肉產量90651噸,牛肉產量7625噸,羊肉產量9983噸,禽肉產量15768噸。全年禽蛋產量38172噸。全年牛奶產量77080噸。全年豬出欄118.5萬頭,年末存欄54.7萬頭。
建平縣第二產業
2017年,建平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5.3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下降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5.4億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採礦業產值16.4億元,增長9.2%;製造業產值7億元,下降33.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2億元,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6.3億元,比上年下降4.7%,產品銷售率10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6.8億元,比上年下降7.1%;利税總額3.6億元,增長31.9%,其中税金2.9億元,增長27.2%,利潤總額0.8億元,增長52.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產量290.5萬噸,比上年增長0.7%;鐵礦石成品礦產量108萬噸,比上年下降15.7%;瓷質磚產量50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7%;啤酒產量9.7萬千升,比上年下降0.8%;水泥17.8萬噸,比上年下降1%。
2017年,建平縣建築業增加值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户數16户,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4.8億元,增長10.4%,實際施工的房屋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下降32.6%,其中新開工面積28.2萬平方米,下降54.8%。
[2]
建平縣第三產業
2017年,建平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2億元,比上年增長2.1%。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0.1億元,增長1.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億元,增長4.3%。按行業類型統計,批發零售業零售額60.1億元,增速20.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1元,增速2.5%。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2%。分八大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下降2.3%,其中糧食上漲1.7%、鮮菜下降11.3%、畜肉下降9.7%;衣着類上漲0.4%;居住類上漲2.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1%;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0%;醫療保健類上漲2.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3%。
建平縣社會事業
編輯建平縣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建平縣全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53%,高中(普通)階段毛入學率89.03%。全縣普通高中招生3044人,在校生9083人,畢業生5495人。全縣初中招生3874人,在校生11449人,畢業生4126人。普通小學招生3577人,在校生27622人,畢業生5238人。職業高中招生1677人,在校生5502人,畢業生112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9215人。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100%。高考總上線率(專科以上)達到99.17%。
[2]
建平縣文化體育
截至2017年,建平縣有線電視實際總入户數4萬户,數字電視用户達到4萬户。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實施體育場升級改造工程,啓動了全民健身中心建設項目,舉辦了15項大型體育賽事。全年向省市級體校輸送後備運動員20名。
[2]
建平縣醫療事業
截至2017年,建平縣共有各類醫療衞生機構772個,其中縣級醫院14個,鄉鎮衞生院28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10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347個,村衞生室373個。各類衞生機構實有醫療牀位1945張,衞生技術人員2802人,其中執業醫師1115人,執業助理醫師393人。
[2]
建平縣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建平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811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75723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9252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599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770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401686人,參合率為88%。全縣城鎮2656人和農村11391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
建平縣公用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建平縣城區道路總長68.3千米,實有鋪裝道路面積11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6.58平方米,排水管道87千米,城市路燈4047基杆。城區燃氣管道總長度89千米,燃氣用户2.5萬户,燃氣普及率達到72%。城區人均公共綠地19.1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14.51%。
[2]
建平縣環境保護
截至2017年末,建平縣全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污水廠日處理能力3.1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90%。用水普及率達到100%。
建平縣交通運輸
編輯喀赤高速鐵路、錦承鐵路、葉赤鐵路、京通鐵路、錦赤鐵路從建平縣境內通過,位於縣城的葉柏壽設有火車站一座,專用線5條,貨位140個,月裝卸貨物15萬噸。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101國道穿城而過,長春—深圳高速公路、丹東—錫林浩特高速公路、赤峯—綏中高速公路、老寬線、建三線、葉天線公路縱貫建平縣南北,縣城葉柏壽是連接東北、華北八大城市的鐵路交通樞紐;國、縣、鄉三級公路通車裏程1000多千米。縣城距朝陽三燕機場僅84千米。距離錦州港194千米。
[8]
截至2017年末,建平縣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實施村級道路硬化318千米,維修改造農村公路453千米。截至2017年末,全縣公路總長度達到3669千米(含村道2329千米)。年末全縣機動車擁有量7.85萬輛,其中汽車擁有量5.49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增加0.13萬輛。郵電業務總量完成5746萬元。
[2]
建平縣歷史文化
編輯黃河會
黃河會亦稱黃河陣、跑黃河,類似於現代的闖迷宮,是民間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傳統祈福活動的壓軸大戲。據説起源於古代春祭,歷史悠久,堪稱民俗文化活化石。建平黃河會僅在朱碌科、榆樹林、喀喇沁、馬場、羅福溝等鄉鎮個別村屯還有留存。其中,朱碌科鎮的黃河會活動規模較大,也較為典型,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皮影
驢皮影簡稱皮影,是建平鄉村民間流傳下來的一門古老戲曲藝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傳承,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演出大多集中在農閒期間的夜晚,是農村羣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0]
習俗
建平地處遼寧、內蒙古兩省交界處,自古以來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民族長期雜居融合地區。境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朝鮮族等多民族人口時代繁衍生息,生活習俗及飲食文化以東北農家特色為主,兼容幷蓄魯、冀、內蒙古等地精粹。
[11]
建平縣風景名勝
編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梁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雖為山區,並不閉塞。101國道、錦承鐵路貫穿其間。遺址坐落在遼西山區一處綿延10餘千米的多道山樑上,在50平方千米範圍分佈着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羣,並由它們組成一個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圓有致的積石冢內,以大墓為中心將墓葬分為若干等級,隨葬品只有玉器。以寫實又神化的豬龍、熊龍、鳳鳥、龜等動物形玉飾、上下貫通的馬蹄狀玉箍和裝飾着隨光線變化而若隱若現花紋的勾雲形玉佩為主要類型,它們與豎立在積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12]
牛河梁遺址
1983年在距建平縣城13.4千米處的富山鎮牛河梁(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發現了牛河梁遺址。遺址南北約10千米,東西約5千米,總面積50平方千米左右。挖掘出”女神廟”祀址和石冢羣,出土了彩繪泥塑”女神”造像和”玉豬龍”等多種工藝精湛的玉飾。1986年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2]
古人類及生物化石
1957年夏,在建平縣楊樹嶺鄉南地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萬年的人類上臂骨化石,定名為“建平人”,同時還發現披毛犀牛、轉角羚羊、古野牛、蒙古野馬等哺乳動物化石。這説明早在五六萬年前,古人類就勞動、生息、繁衍在建平這塊土地上。
五連城遺址
五連城城址位於建平縣東部羅福溝鄉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山上,屬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後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關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於山坡處外,其餘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後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牆都為石築,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牆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蹟除城牆外,還發現有房址。暴露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繩紋褐陶鬲、盆、罐、豆等殘片。
[13]
喀喇沁右翼王陵
戰國長城遺址
戰國長城遺址位於建平北部燒鍋營子辦事處化匠溝村張家灣至蛤蟆溝腦處,長約七千米,為建平境內保存最好的一段長城,主要為戰國燕文化時期遺存,絕對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有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佈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彌陀寺
藥王廟
藥王廟位於富山藥王廟村北台。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2000年重修。分一殿、二殿、三殿,殿前築鐘鼓樓,佔地8000多平方米。
蒙王陵
建平縣地方特產
編輯沙棘
沙棘屬小喬木植物,我國20多個省均有分佈,總面積約為2000萬畝,年產沙棘果160萬噸,建平縣是沙棘林的主要分佈區之一。
建平西瓜
建平西瓜是西瓜中的新秀,皮薄、瓤紅、無籽、清甜凜冽。建平西瓜具有便於食用的獨特性狀及糖度高、品質優、豐產穩產性好、抗病、耐濕、耐儲運等優點,發展十分迅速,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起着積極推動作用。
南果梨
榆樹林子鎮是建平縣果業主要生產基地鎮之一。這裏由於降雨量適中,日照時間長、晝夜温差大等地理環境特點,生產的南果梨色、香、口感俱佳,品質上乘,產品遠銷瀋陽、大連等地,聲名遠播,是建平縣南果梨基地鎮。2002年以來,榆樹林子鎮把南果梨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保護品種,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大力扶持。
[1]
建平縣著名人物
編輯建平縣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走進建平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2. 建平縣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建平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7-31]
- 3. 孟廣耀:《東北漢族人口史研究》
- 4. 《遼史·地理志三·中京道》:惠州,惠和軍,中,刺史。本唐歸義州地。太祖俘漢民數百户兔山下,創城居之,置州。屬中京。統縣一:惠和縣。聖宗遷上京惠州民,括諸宮院落帳户置。
- 5. 《金史·地理志·北京路》:大定府,中,北京留守司,遼中京。統和二十五年建為中京,國初因稱之。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都轉運司、警巡院。產紘鼠、螺杯、茱萸梳、玳瑁鞍、酥乳餅、五味子。户六萬四千四十七。縣十一、鎮二:大定,倚,遼縣舊名。在土河、七金山、陰涼河。鎮一恩化。長興,有塗河。富庶,有心河。鎮一文安。松山,遼松山州勝安軍松山縣,開泰中置,舊置刺史。太祖天輔七年置觀察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後復。有陰涼河、落馬河。神山,遼澤州神山縣,遼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嘗置惠州,升孩兒館為灤陽縣,以隸之。泰和四年罷州及灤陽縣。惠和,皇統三年以遼惠州惠和縣置。金源,唐青山縣,遼開泰二年置,以地有金甸為名。有駱駝山。和眾,遼榆州和眾縣,皇統三年罷州來屬。武平,遼築城杏堝,初名新州,統和間更為武安州。皇統三年降為武安縣來屬,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復來屬。靜封,承安二年以胡設務置,隸全州,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來屬。三韓,遼伐高麗,遷馬韓、辰韓、弁韓三國民為縣,置高州。太祖天輔七年以高州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為縣,承安三年復升為高州,置刺史,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靜封三縣隸焉。泰和四年廢。有落馬河,塗河。
- 6. 歷史沿革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7.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轄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1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引用日期2019-07-31]
- 8. 建平縣 .東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3-11-11]
- 9. 黃河會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0. 皮影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1. 習俗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2. 牛河梁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3. 建平縣風采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14. 古長城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5. 文化溯源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03-29]
- 16. 蒙王陵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7. 時代精英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31]
- 18. 發揮央視傳媒優勢 服務中國最美縣域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9-07-16]
- 19.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10]
- 20. 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榜單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8-25]
- 21. 中央文明辦確定2021—2023年創建週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中國文明網 .文明[引用日期2021-01-29]
- 22. 政府工作報告(2021) .建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0-24]
- 23. 朝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通知公告-朝陽市人民政府 .朝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6]
- 24. 王莉霞履新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黨組書記,曾是陝西最年輕副省長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1-08-06]
- 25. 簡歷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網站[引用日期2022-06-25]
- 26. 遼寧省各地舉辦多種活動歡慶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其他.2022-09-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