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安詩歌

鎖定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著作表現了時代精神
作品名稱
建安詩歌
創作年代
建安時期
作品體裁
詩歌

建安詩歌簡介

建安詩歌一方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另一方面又加以發展、改造。
就繼承方面來説,從漢樂府民歌中興起的五言詩形式,被建安詩人普遍使用,加以發展,併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詩歌最基本的形式。樂府民歌的語言風格,對文人詩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且,採用樂府詩題,沿襲樂府民歌中常見題材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的文人詩中佔了很大的比例。

建安詩歌背景介紹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學以詩歌成就最為顯著,此期許多作品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安定統一的願望和理想。其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有力,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所言:“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慷慨而多氣也。

建安詩歌發展歷程

就發展和改造方面來説,首先,過去作為詩歌主體的樂府民歌,是一種社會性的集體創作。它們由某些無名作者最初寫成以後,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現出作者的個性特徵。而建安時代,就不大有作品無主名的現象。這些與作者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個人的特殊經歷、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愛好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促使詩歌向風格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其次,漢樂府民歌中敍事詩為數較多,因為帶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為普通民眾接受,得到廣泛流傳。而建安文人詩絕大多數是抒情之作,即使採用樂府詩題,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過去作為文人文學之主體的辭賦的某些特點,也被帶到詩歌領域中來。辭賦最顯著的特點是語言華麗,而樂府民歌一向是樸實無華的。建安詩人中,不乏作賦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們的詩,也明顯帶有華麗的傾向。而且,在辭賦中較早就被大量運用的駢偶手段,在詩歌領域內,也是由他們率先使用的。這些駢偶(即對仗)詩句,還顯示出有意錘鍊的痕跡。
總之,建安文人詩既受了樂府民歌的影響,同時開始向文人化的精緻華美轉變。這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開端。曹丕説“詩賦欲麗”,正反映了當時普遍的文學觀念。不過,建安詩歌雖有趨向華麗的一面,但並沒有過分使用典雅深奧的書面語言,也沒有過分的繁縟、鋪張,以至文句鬆弛,妨礙情感的表達。一般説來,作品的語言仍然是明朗、淺顯、緊湊而富有力度感的。

建安詩歌特色

建安詩歌的這種傑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後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傳統,“風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藝理論的一個術語。自建安文學後,亦稱能反映社會現實,慷慨悲涼、剛健遒勁的作品有“風骨”。

建安詩歌代表作家

建安詩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還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均為建安詩歌中的上乘之作。
1、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漢末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建安文學的領袖。為平定北方與日後晉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而作為文學典型的曹操,則由於融進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擁劉貶曹的政治傾向而成為一反面人物:陰險、殘忍、狡詐、狠毒,集剝削階級腐朽品質於一身。
毛澤東主張實事求是評價歷史人物,説:“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抑制豪強,發展生產,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和發展,是有功的。説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毛澤東讀史》)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
建安十五年,以丞相身份下《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
建安十九年,以魏公身份下《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
建安二十二年,以魏王身份下《舉賢勿拘品行令》。
曹操詩歌現存20餘首,都為樂府舊題,但卻表現新的內容。
①有的反映當時社會動亂,反映當時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如《蒿里行》:“鎧甲生飢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②有的抒發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些詩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但又有自己的創造。漢樂府詩大多敍事,而曹操常用樂府舊題抒寫感情和抱負,內容和形式上多有創新,氣魄雄偉,情感深沉,於質樸自然中帶有慷慨激昂的悲壯情調。魯迅稱曹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2、曹丕(187-226)
曹操次子,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王朝,諡文帝。
曹丕存詩約40首,筆觸細膩,語言流暢,格調清新。其《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風格清麗宛轉。茲錄其一如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羣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牀,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粱!
曹丕的《典論·論文》則是一篇開文學批評風氣的重要論文,批評了“文人相輕”的惡習;提出“建安七子”之稱,並品評七子的文學創作;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見解;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對文學的社會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
3、曹植(192-232)
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因才學出眾,曹操曾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相繼為帝,備受猜忌壓迫,鬱郁而死。因封地在陳,卒諡思,世稱陳思王。其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作品多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後期作品主要表現受壓抑的悲憤和哀傷情懷。
曹植被譽為“建安之傑”,《詩品》稱之“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贈白馬王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等都膾炙人口。所作辭賦以《洛神賦》最為著名。有《曹子建集》。

建安詩歌評價

建安時期的獨特的時代氛圍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懷的建安作家。他們的作品體現着一種直面現實人生,執着於理想追求與創作態度和豪邁奔放的創作激情,生動的抒寫着他們的“烈士悲心”慷慨悲壯,蒼涼沉雄,剛健遒勁,表現出“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的時代特色,被後人譽為“建安風骨”。成為後世反對綺糜文風的旗幟,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