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安三神醫

鎖定
建安三神醫,是指東漢末年的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為建安三神醫之首。張仲景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牀大夫的重視;華佗浪跡江湖,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臨牀麻醉藥)、行剖腹術聞名於世;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
中文名
建安三神醫
年    代
東漢公元196—220年
代    表
張仲景、華佗、董奉
成    就
醫學

建安三神醫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牀醫學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牀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鉅著的問世,使我國臨牀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羣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餘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府衙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仲景 張仲景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鑽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採藥、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顒對他頗為了解,曾説:“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説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顒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牀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讚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
張仲景提倡“勤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説:“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説“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蒐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温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牀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建安三神醫撰寫醫書

張仲景 張仲景
儘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舉“孝廉”“良才”的選官制度,“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户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東漢末期多舉世家子弟,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長沙郡:秦置,下轄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治所湘縣【今長沙市】。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省長)。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羣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羣眾,甚至有些人帶着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採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
有時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有一次他聽説襄陽城裏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他立即帶着行李,長途跋涉幾百裏,去拜“王神仙”為師。對“王神仙”在藥性、醫道各方面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俗話説,“大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如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一些庸醫便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診脈,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只知道賺昧心錢。更多的人,雖師承名醫,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競相追逐權勢榮耀,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張仲景對這些人非常氣憤,痛加斥責,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牀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着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這時候,東漢王朝動盪不安,為了避亂,張仲景辭官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牀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説和方劑學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建安三神醫為人醫風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説:“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
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於説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紮紮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聖”。在河南省南陽還為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建安三神醫醫學貢獻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一説為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公元二零五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三神醫後世影響

張仲景六味地黃丸 張仲景六味地黃丸
有關張仲景的事物有張仲景六味地黃丸。在南陽市有醫聖祠,是紀念張仲景的地方。
張仲景治療傷寒熱病,有獨特的功效,其用藥的要點在於精,簡,直中病情,不象現代中醫那樣,用西醫的思維方式與邏輯來看病,為後世中醫的楷模和學習的典範!!
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又稱《仲景傷寒論》。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建安三神醫華佗

建安三神醫精妙醫術

華佗
華佗(13張)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縣人。又叫甫方。在徐土求學,精通幾部經書。
沛國相陳珪推薦他作了孝廉。太尉黃琬徵召他作官,但他沒有去。他通曉養生之術。當時人們認為他年齡已接近百歲,但容貌仍很健朗。又精通各種藥方,治病時,配藥只要幾種就行。也十分熟悉劑量,一抓即得,不必再稱。煮熟飲用,交待一下注意事項,病人吃完藥就感到好多了。如需灸,不過灼一、二處穴位,每一處不過七八次,病也就好了。如需要針,也不過一、二處,下針時説:“扎針後那脹麻的感覺應當傳導到身體某處,如到,請説。”病人説:“已到。”華佗馬上拔針,病也馬上就好。如果腹內長腫瘤,針灸、藥物不能治,須動手術的,他便讓病人先喝麻沸散,很快病人就麻醉過去,於是,動刀破腹割取。如果腸子有毛病,便割開腸子清洗,然後敷上膏藥,縫好傷口,四五日就能見好,病人絲毫不覺痛苦,不知不覺一個月左右,就能痊癒了。

建安三神醫治病好例

華佗 華佗
原甘陵相的夫人懷孕六個月,腹內痛得厲害。華佗診脈,説:“胎兒已死了。”又派人用手摸胎兒的位置,如在左邊則是男胎,在右邊則是女胎。那人説:“胎位在左。”於是讓孕婦吃打胎藥,果然打下一男胎。這位夫人腹痛也好了。縣裏的官吏尹世四肢不舒服,口中乾渴,不願意聽見人聲,小便困難。華佗説:“試着做些熱食吃,如能出汗,病就好了;如不出汗,三天後想就沒救了。”這人趕緊做熱食吃,可惜仍不出汗。華佗説:“五臟的生氣已斷,當哭泣而死。”結果真如華佗所料。府吏兒尋、李延一起找華佗看病,二人都是頭痛,身體發熱,病狀相同。華佗説:“兒尋應當通導,李延應當發汗。”有人不解為什麼兩人治法不同。華佗説:“兒尋是外熱,李延是內熱,所以治療方法不同。”隨即給二人開不同的藥,第二天兩人的病都好了。鹽瀆縣嚴昕與幾個人一起等候華佗,華佗到了以後,對嚴昕説:“您身體感到不舒服嗎?”嚴昕説:“和平常一樣。”華佗説:“從您的面部上看,您得了急病,不要多喝。”嚴昕他們坐了一會告辭,走了幾里遠,嚴昕突然頭暈,從車上摔下來。人們扶着他回到家中,第二天便死了。督郵頓子獻得的病已差不多治好,找華佗診脈,華佗説:“身體還虛,沒有完全恢復,別太受累。如和妻子同房會發病而死的。臨死時會吐着舌有幾寸長。”妻子聽説頓子獻病好,從百里之外來探視他,當夜留宿同房。
三天之後發病,結果完全像華佗預言的那樣。督郵徐毅得病,華佗前往探視,徐毅對華佗説:“昨天讓醫官劉租扎中脘穴,扎完後咳嗽得相當厲害,無法躺。”華佗説:“他未能扎中脘穴,誤傷中肝。您會飯量一天天減少,五天以後就沒救了。”後來果真如華佗所言。東陽陳叔山的小男孩兩歲時得病,腹瀉哭啼,日見消瘦無力。求華佗診病,華佗説:“他母親懷他的時候,陽氣內養,乳中虛冷。這孩子得了母寒,所以不容易好。”華佗開了四付女宛丸,十天就把病治好了。彭城夫人夜裏去廁所,被毒蟲咬傷,痛得厲害,沒法入睡。華佗讓她把手放在温水中,終於可以使她入睡,旁人反覆給她換水,使水保持温度,第二天腫就消除了。軍吏梅平得病,回家休養。他家在廣陵,未走二百里,到一個親戚家借宿。過了一會,華佗偶然來到這裏,主人請求華佗給梅平診病,華佗對梅平説:“您要是早點找我看病,還不至於如此嚴重。今病情已重,趕緊回去和家人相見,五天後就該有生命危險了。”梅平趕緊回到家中,果真像華佗預計的那樣。華佗在路上行走,看見一人吃東西咽不下去。知道食管有毛病。他的家屬正拉着他去找大夫。
華佗聽見呻吟聲,停下來前去探視,對病者家人説:“前邊道邊賣餅的人家有醋泡蒜沫,買三升喝下去,病就好了。”病人家屬按華佗説的去做,立即病人的嘴裏吐出一條蛇(一種寄生蟲)。他們把它懸掛在車邊,想前往拜訪華佗。華佗還未回來。孩子們在門前玩,迎面看見來人,相互説:“車邊掛着蛇的病人,想是遇見我們公公了。”那位病人進屋坐,見華佗的北牆上懸掛着十幾條這樣的蛇。又有一個郡守得病,華佗認為這個人必須發大怒才能去病,於是他接受他很多貨禮,卻不去給他治病,不久就離開他遠去,同時還留下一封信大罵郡守。這個郡守果然大怒,派人去殺華佗。
郡守 郡守
郡守的兒子知道此中緣由,吩咐手下人不要去追。郡守憤怒已極,吐了幾升黑血,隨即病也就好了。又有一個士大夫感覺身體不大舒服,華佗説:“您病得深,得開腹治療。但是您的壽命也不過再有十年。您的病一時不會要您的命,忍病十年,您的壽命也該差不多了,不必特地剖腹了。”這個士大夫忍不住痛癢,一定要求華佗去除病根。華佗於是給他動手術,隨即病就消失了。但十年後這人真的死了。廣陵太守陳登得病,心中煩懣,面色發紅,不思飲食。華佗診脈曰:“您的胃中有好幾升蟲子,已結成腫爛的毒瘡,是多吃了生魚造成的。”隨即製成了二升激發藥,先服一升,過一會全都喝盡。等了片刻,吐出三升多蟲子,紅頭,軀體會動,半身是生魚。
陳登的病馬上就好了。華佗説:“這種病三年後還會復發,遇上好的大夫才能治好。”三年後果然復發,可惜這時華佗不在,不治而死。曹操聽説後,徵召華佗,經常在左右服侍,曹操患有頭風病,發病時,心中慌亂,眼冒金星,華佗扎膈俞穴,立刻就治好。李將軍妻子病得很厲害,求華佗診脈。華佗説:“你孕時傷着,但胎兒未墜。”將軍説:“聽説傷着孕婦,胎兒已下來了。”華佗説:“根據診脈,胎兒沒掉。”將軍不信華佗的話。華佗離去後,妻子的病漸漸好轉。但是百餘天后又復發了。只得又把華佗召來。
華佗説:“診脈仍與前次一樣,腹中有胎,而且是雙胞胎。一胎兒先生,孕婦會出很多血。後一胎兒不會自生。孕婦也感覺不出來,旁人也意識不到,所以不再考慮接生了。所以這個胎兒沒有能生下來。胎兒已死,血脈不再營養胎兒,使胎兒枯死貼近母背。所以孕婦感到後背痛。今能開湯藥,再扎一針,這個胎兒一定能出來。”湯藥已喝,針也扎過,孕婦疼痛難忍,急於要把胎兒生出來。華佗説:“這個死胎早已枯萎,不會自己生出來,應當由旁人給予助產。”後來果然生下一男胎,手腳都全,但膚色發黑,長一尺左右。

建安三神醫人物結局

華佗的絕技,都像上面所説的。然而他本想作為士人,後來把行醫當作職業,常常後悔。曹操親自處理國家大事,得了重病,讓華佗診治。華佗説:“這種病不是短時間能治好的,應長期治療,可以延壽。”華佗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思鄉心切,因此説:“剛才得到家信,想要回家看。”回到家後,藉口妻子病重,好幾次請假不願回來。
曹操 曹操
曹操反覆寫信,又派官吏催促,華佗仍不上路,他覺得自己有專長,厭惡為人役使。曹操大怒,又派人前去探視,如果華佗的妻子確實有病,賜給小豆四十斛,並放寬假日;如果華佗撒謊,就把他抓起來。結果華佗被關押起來,讓他認罪。荀彧為華佗求情説:“華佗身懷絕技,能解救人命,應當寬容他。”曹操説:“不怕。難道像華佗之輩,天下會沒有嗎?”竟將華佗拷打至死。華佗臨死時,拿出一卷書遞給看管監獄的人,説:“這書教你怎麼救活人。”獄吏害怕受牽連,不敢接受。華佗也不勉強,一把火把書燒了。華佗死後,曹操頭痛病沒法除去。曹操説:“只有華佗能治好我的病。那小子想要憑藉給我治病的機會抬高自己。就是我不殺了他,他也不會給我除去病根的。”後來他愛子倉舒病重,曹操感嘆説:“我後悔殺了華佗,結果害得我兒子也死了。”
荀彧 荀彧

建安三神醫醫術效果

華佗 華佗
起初,軍中小吏李成咳嗽厲害,以至於無法入眠,不時吐膿血。他求華佗診斷。華佗説:“您的毛病是腸中腐爛,已成毒瘡。您咳吐出來的東西,不是出自肺部。給您開兩錢散劑,將吐出二升膿血,其後趕緊調養,一個月就見效,然後小心保重,一年就可以恢復健康。十八年後會小有復發,服用此藥,就會好轉的。如果不吃此藥,便會有生命危險,”於是又給李成兩錢散劑。過了五六年,親戚中有人得了與李成相同的病,對李成説:“你現在還很健康,我快要死了。你怎能忍心收藏你的藥,眼見我去死呢?先借給我,等我病好了。為你再到華佗那兒去要。”李成把藥交給了他。後因事到譙縣,正值華佗被抓起來,他也沒有忍心去求藥。到了第十八年,李成果然發病,無藥可服,結果病死。
廣陵縣吳普彭城縣樊阿都追隨華佗學醫。吳普遵照華佗的辦法治病,效果很好。華佗對吳普説:“人體需要不斷地運動,但一定不能過度。人體運動,食物中的養分能得到消化,血脈通暢,所以不會得病,就好像門總是開關,門樞不會腐爛。因此古代長壽的人以導引的方法健身,摹仿熊攀枝懸掛的動作。摹仿鴟鳥回顧的樣子。牽引肢體,使各個關節得以運動,從而保持青春不老。我有一套養生之術,叫五禽之戲,一叫虎,二叫鹿,三叫熊,四叫猿,五叫鳥,也可以除病,使動作敏捷。如身體感到不適,可以做一禽之戲,全身會微微出汗,再敷上粉,身體就會感到輕便,食慾也大增。”吳普認真練習,活到九十歲,還耳聰目明,牙齒完整堅利。樊阿擅長扎針。凡懂得醫道的人都説後背和前胸不能亂下針,即使下針也不過四分,而樊阿下針後背,可深入一二寸,而在肚臍沿腹線上至劍突處的任脈經穴,也竟可以下針五六寸,病者都能痊癒。樊阿向華佗詢求可以食用的有利健康的方子,華佗給了他一方漆葉青黏散。漆葉末一升,青黏末十四兩,説堅持服用可以去掉三種體內寄生蟲,對五臟有利,使身體輕健,頭髮烏黑。樊阿聽從華佗的話,活了百餘歲。漆葉到處都有,青黏生長在豐縣許縣、彭城、朝歌等地。(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建安三神醫故事傳説

刮骨療傷

建安三神醫麻沸散

麻沸散 麻沸散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麻醉藥。《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説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天南星1錢,共6味藥組成;另一説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

建安三神醫華佗的影響

華佗是我國傑出的醫學家。他不求名義,在民間行醫。他刻苦學習,善於總結羣眾的治病經驗,熱心為人民解除疾苦,深受當時人民的歡迎和愛戴。他不僅醫德高尚,而且醫術高明。他通曉經書,醫學知識淵博,精通內、外、婦、兒等各科和針灸療法,尤其擅長外科。特別是遠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他創制了“麻沸散”,施行剖腹刳背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遙遙領先,為我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還是醫療體育的倡導者,創立“五禽之戲”來預防疾病,增強體質。華佗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優良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方法,揚棄了秦漢盛行的方士服食以求長生不老的方法,矯正了過去只重單純治療的觀點,提倡用醫療體育鍛煉的方法預防疾病。於是,他發展我國古代醫療“引導”的做法,仿照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禽戲”,為我國的養生學開闢了新的方向。
後世對華佗的評價極高,尊稱其為“外科始祖”、“神醫”,《歷代名醫圖贊》中以詩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籤》中引用此詩,對華佗醫德醫術予以推崇。至今,“華佗再世”、“元化重生”乃是對醫者醫術精湛的高度評價、肯定之詞。
華佗的醫學成就不僅是中國歷史的驕傲,更是在世界範圍內閃耀。近代西方學者皆認為華佗是古代東方醫學傑出代表者,與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相媲美。其許多醫學成就都領先世界,並向外傳播,惠及其它國家。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多年。美國《世界藥學史》中便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是由中國傳出去的,並稱“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
華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於當代有深遠的意義。華佗在中國醫學史上的輝煌成就,使其足以充當中國古代先進醫學的代表。他的中國首創、世界領先的醫藥發明、治療手段都為後人景仰。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個標誌,也是一個優秀醫者的先進代表。除了具備高超的醫術,他還能有着仁愛濟世、不畏強權的高尚醫德。在醫療腐敗已經演化成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對於醫者道德素養的教育迫在眉睫的當代社會來説,華佗為當代醫者提供了一個良好榜樣。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華佗已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體現,是中國先進醫學的代表,是仁義與道德的化身。
華佗於我們,不僅僅是一位神醫,更是一位精神的構建者,直擊人們靈魂之處,引導我們的道德方向,我們更應注重華佗形象、華佗精神的當代意義。
驀然回首,我們豁然開朗,神醫華佗早已成為我們內心深處的楷模,無論歷史如何,這位有着滿腔救命熱忱、不屑仕途富貴的醫者都長存於千千萬萬人心中,享千秋祭祀!

建安三神醫董奉

建安三神醫人物生平

董奉 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東漢建安時期名醫。又名董平,字君異(一説字君平,《大越史記全書》説字“昌”),號拔墘,侯官縣董墘(一説董厝)村(今福建省長樂市古槐鎮青山村)人。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鬱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於此。

建安三神醫後世紀念

董奉醫術的高明和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人們把他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喚中醫為“杏林”。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董奉死後,人們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在長樂有一座山被稱為董奉山;在福州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真仙通鑑》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古槐鎮龍田村境內有董奉山,就是後人為紀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説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語説:“福山,今名董峯山,屬長樂縣”,董峯可能是董奉的諧音。有的説,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鎮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處,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佔地20畝,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四周遍植樹,使我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
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中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