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慶寺舍利塔

鎖定
延慶寺舍利塔在濟源市區西北2公里延慶寺內。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建。塔門南向,平面六角形,為七層密檐磚塔,高約28米。塔外各層壁面嵌砌佛像雕磚或闢設圭形塔門。塔檐由簡單的疊澀磚層組成,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優美壯觀。內為六角形塔心室,室內有《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宋碑一通,書法遒美。塔的北面附設一入口處,有梯級可登至第二層。二層以上構有疊澀磚層承受木質樓析,現樓板已毀。此結構盛行於北魏、隋、唐,至宋代已不多見。
1963年6月20日,延慶寺舍利塔被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延慶寺舍利塔
外文名
Dagoba of Yanqing Temple
地理位置
濟源市城區西北延慶寺內
建造時間
1034年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延慶寺舍利塔簡介

Dagoba of Yanqing Temple
延慶寺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5張)
延慶寺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位於濟源市城區西北延慶寺內。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稱龍潭寺塔。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濟源縣通慧禪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數十粒,與濟源縣延慶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創建。
塔門南向,高28.16米,為七層密檐式六稜磚塔。塔檐由簡潔的迭澀磚層組成。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塔內外各層壁面嵌有磚雕佛龕千餘塊,鐫刻精細,造型生動,類似北魏手法。自北券門拾級登上第二層,可裏外旋轉沿至塔頂。塔內部筒狀結構,二層以上有迭澀式磚層樓板。南門內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塔西有龍潭泉,為濟水西源 延慶寺舍利塔
緊臨塔西有泉,曰:“龍潭”,為濟水西源,潭水清瑩澄澈,蟹目翻騰。月夜,潭光塔影,清幽如畫,向稱“龍潭夜月”,為濟源九景之一。北宋時蜀人陳省華為濟源縣令,見龍潭風物之美,潭水之奇,遂於此建造房舍,命三子讀書其中,其後三子均進士及第,時人遂稱該處為“宋四賢讀書處”,亦稱“四令堂”。 [2] 

延慶寺舍利塔環境

延慶寺舍利塔,七層六面樓閣式密檐磚塔,高28.16米,始建於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遠觀舍利塔,像是密檐式磚塔,近看卻像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身內部結構中空呈筒狀,可以內外盤旋逐層攀登,塔身外部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和寬度均勻遞減成優美的拋物線,使整個舍利塔高挺而不顯突兀,雄壯而不覺笨拙。這些都體現出北魏、隋、唐的古塔遺風,在宋塔中已如鳳毛麟角。 [1] 
古塔第一層最高,挑出的閣檐也最寬,有四個券門,人可以從券門進入塔內,每層都有券門和閣檐。第二層高度次之,以上各層高度稍低。第六層開始,塔內有一根粗大直木剎杆,直木上有骨形木架,其直通塔頂上的鐵質塔剎。古塔頂以磚疊逐層收縮而構成,結構巧妙。
越往上登塔,每層的高度越來越低,傾斜度越來越大,讓人望而卻步。塔頂凌空,甚有李白的“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
在舍利塔的塔心室內,還留存着這樣一塊碑刻:《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據碑刻記載,北宋景祐元年,通慧禪院住持比丘法言為藏置舍利子,與延慶寺住持省初、河陽念定寺僧教岸共建此塔。據考證,此碑為北宋進士楊虛已臨摹王羲之行書寫就,碑文字體瀟灑、飄逸,對舍利塔建造的時間、原因、經過,記述詳盡清晰,碑文稱,比丘法言所藏,乃千佛之遺體練就的數十顆舍利子。在舍利塔第三層鑲嵌的《舍利塔題記》碑碣,也印證了這種説法:舍利塔地宮內,藏有舍利金棺一座,隨葬北宋佛經一百卷。

延慶寺舍利塔旅遊

龍潭夜月
是濟水西源龍河的發源地,最終和濟源另一條河珠河合流,合稱珠龍河。龍潭的得名,正是來源於此。現在,龍潭之名猶在,但清澈的河流和噴湧的泉眼已經消失了。在《濟源縣誌》上,數十首關於龍潭和延慶寺的詩作,依稀可見龍潭當日的風韻。延慶寺內,四令堂前,鑲嵌着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5年的、知軍州事河南富弼的一首《七絕·題龍潭》:“亂山深處一龍潭,竹削琅軒水潑藍。更倚雲巖構蘭若,直疑風物勝江南。”龍潭美景,吸引了北宋時的一位官員,約公元976年曾經擔任濟源縣令的陳省華。正是因為他舉家遷居到這裏,才有了後來的四令堂,延慶寺也被後世推崇為“文峯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