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

鎖定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起源於秦漢時期。樟湖鎮位於閩北最南端。千百年來,樟湖鎮當地人傳承着古老閩越人崇蛇、保護蛇類的“閩越遺風”,現代仍保留着一座比較完整的蛇王廟。主要有每年正月元宵節的遊蛇燈活動和七月初七的賽神廟會活動。每年從正月初六至正月二十一按姓氏或街道,輪流舉行遊蛇燈活動,每户一燈,每晚一遊。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樟湖鎮當地鄉親將蟒蛇和蛇神連公從“蛇王廟”請出巡遊,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閤家平安。 [1-2] 
2005年,“延平樟湖崇蛇習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項目編號:Ⅹ-93。 [5] 
中文名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
批准時間
2005年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
保護單位
南平市延平樟湖蛇王廟理事會
項目編號
Ⅹ-93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歷史淵源

崇拜蛇是古越人的習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滅了越國,越國的王族、百姓南逃,進入福建的越人與閩土著人經過長期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新的閩越族,也傳承了崇拜蛇的習俗。
南平市樟湖鎮崇蛇民俗,起源於秦漢時期,民俗崇拜習俗以蛇王廟為軸心,加上每年正月元宵節的遊蛇燈活動和七月初七的賽神廟會活動,構成比較完整的民間崇蛇系列活動。 [1] 
“七夕”廟會鼎盛於明、清朝代,從抗日戰爭爆發後活動中斷。作為活動主要載體的連公廟,解放初期起被改造作國家糧庫。之後,經過文革“破四舊”的洗劫,廟內殘餘建築上的雕刻、雕塑以及深藏於民間的許多神像、文物,再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其廟宇被佔用整整四十年之久。
樟湖崇蛇民俗文化深厚根基是在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元宵遊蛇燈活動在“破四舊”時中斷,1984年重新拾起。 [2]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主要活動

現民間崇蛇系列活動主要包括:
1、正月元宵節的遊蛇燈活動
蛇王廟 蛇王廟
遊蛇燈活動從農曆初六起至農曆二十一,村民每家每户按姓氏輪流舉辦,每户一燈,每晚一遊。遊蛇結束後,人們會將蛇頭、蛇尾送進蛇王廟焚燒,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2] 
蛇燈分為蛇頭、蛇身、蛇尾。燈身又叫蛇板,它的兩端各有一個圓孔,供與其他燈板相接時插下小木拴,形成可自由擺動的蛇身。一條竹蛇少者有30塊燈板,多者達到七百多塊燈板,連接成一條一、二公里長的蛇陣。遊蛇結束,人們將蛇頭、蛇尾送進蛇王廟焚燒,頌祝蛇王昇天,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田園大熟、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1] 
2、七月初七的賽蛇神廟會活動
農曆七月初七是賽蛇種的日子,迎蛇隊伍從蛇王廟出發,鼓樂開道,送迎蛇王(張公、肖 公、連公)輿駕。巡遊隊伍浩浩蕩蕩,沿街行走,各家各户門扉洞開,視蛇為吉神,以否火鞭炮迎接。遊蛇隊伍須繞鎮裏每條路走一遍,將福願送達家家户户,遊歸蛇王廟後,人們將蛇送到閩江放生。 [2]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傳承保護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傳承價值

樟湖鎮傳承了比較原始古樸的崇蛇習俗,體現在蛇王廟、遊蛇燈、賽蛇神等三個方面。這些活動構成了樟湖鎮當地崇蛇民俗比較完整的文化內涵,崇蛇民俗是歷史的傳承。通過對崇蛇習俗的研究,為研究福建古代早期原始宗教內涵及其流傳歷史提供了重要佐證,在對研究中國南方崇蛇民俗文化方面有着重要價值。 [1]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傳承人物

陳學銘,漢族,南平市延平區人,1955年1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延平樟湖崇蛇習俗”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一直擔任樟湖鎮當地蛇王廟理事會會長,每年正月和七月,組織當地民眾舉行祭祀蛇王和“遊蛇燈”“賽蛇神”活動,指導民眾製作蛇燈。 [3]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蛇王廟原址將被水庫淹沒,陳學銘組織民眾將蛇王廟整體搬遷,使其得到保護。他還積極配合民俗專家、學者開展蛇文化研究,積極弘揚崇蛇習俗。 [3] 
1991年,樟湖鎮當地羣眾踴躍捐款10多萬元,將舊廟殘餘的正殿主體建築整體搬遷到新鎮南端,按照舊廟佈局圖,力求恢復原貌。經過復建,原形初現。10年來不斷的修繕,2003年蛇王廟主體建築完整,福慶堂歷史原貌再現。 [2] 
2005年5月,“蛇王廟”被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延平樟湖崇蛇習俗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6年8月9日,農曆七月初七,福建南平樟湖鎮過“蛇節”。9日早上7點,遊街開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