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川縣

編輯 鎖定
延川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黃河中游陝北黃土高原東部,距延安市80千米。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石樓縣相望,北與榆林市清澗縣接壤,西北與子長市毗鄰,西接寶塔區,南靠延長縣。地處北緯36°37′15″—37°05′55″,東經109°36′20″—110°26′44″。東西長74.25千米,南北寬51.5千米,總土地面積1983.87平方千米 [1]  。下轄1個街道、7個鎮。 [4] 
延川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現代民間藝術之鄉,陝北唯一的文狀元李郃、清代女詩人李娓娓都出在延川,近代以路遙為代表的延川作家羣享譽中國文壇;剪紙、布堆畫、大秧歌、説書、道情等民間藝術獨具特色,湧現出了民間藝術大師高鳳蓮馮山雲等文藝人才。 [2-3]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常住人口13.70萬人。
2022年,延川縣實現生產總值129.89億元,增長5.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08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6億元,增長10.7%;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478元、13437元,分別增長4.6%和7.1%。 [37] 
中文名
延川縣
外文名
Yanchua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6106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延安市
地理位置
陝西北部,延安東北部
面    積
1983.87 km² [1] 
下轄地區
1個街道,7個鎮
政府駐地
大禹街道
電話區號
0911
郵政編碼
717200
氣候條件
高原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3.70 萬(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乾坤灣
賈桂墓
赫連勃勃墓
車牌代碼
陝J
地區生產總值
129.89 億元(2021年) [37] 

延川縣歷史沿革

編輯
夏代為雍州屬地。
商代有鬼方部族居住。
商代後期至西周初期屬翟國範圍。
春秋時期由白翟族佔據。
延川縣 延川縣
隋代,全國設州(郡)、縣。開皇三年(583年),取消郡制,以州統縣。廢文安郡,始置延川縣,縣治遷建於今延川縣城,隸屬延州。同時將安民縣改稱吉萬縣。大業三年(607年),吉萬縣併入延川縣。同年,改州為郡,延川縣隸屬延安郡。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朔方郡大豪族、鷹楊郎將梁師都舉兵反隋,佔據甘泉以北地區,隨後自立梁國,自稱皇帝,本境歸梁國轄。梁國在今延川縣城設立文州。梁國存在12年,文州存在不足1年。
唐代,全國設道、州、縣。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初,唐將段德操出奇制勝攻克文州,為安撫稽胡族人增置州縣,改文州為基州;分出文州東南部置西和州,轄安民、修文、桑園3縣;分出文州西北部置南平州,轄義門、城平2縣。武德四年(612年)廢南平州與義門縣歸基州轄。次年改為北基州。六年(623年),綏州僑設於今延川縣城,次年遷往魏平縣。貞觀二年(628年)廢西和州,修文、桑園2縣併入安民縣,隸屬北基州。同時為避帝王李世民名諱,改安民縣為安人縣。貞觀八年(634年)廢北基州,復置延川縣,與安人縣並屬關內道延州轄。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安人縣改稱弘風縣。神龍元年(705年)改弘風縣為延水縣
清代,全國設省、道、府、縣。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軍入據延川縣。延川縣隸屬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和直隸州建制,全國設省、道、縣。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延川縣改屬榆林道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廢除道建制,延川縣直屬陝西省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陝北特別委員會在革命根據地延川縣西部置赤光縣。2月,在延川縣東部設置延水縣,同月將赤光縣改稱延川縣,延川、延水縣隸屬陝北省蘇維埃政府轄。5月,永坪解放,延川縣蘇維埃政府遷駐永坪鎮;6月,延川縣城解放,延水縣蘇維埃政府遷駐縣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延水縣併入延川縣,縣府設在延川縣城,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直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改歸陝甘寧邊區延屬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撤銷延屬分區,改歸陝北行政公署轄。
1950年5月,改歸綏德專區轄;1955年10月,改歸延安專區轄。1958年12月,延川縣併入延長縣。1961年8月恢復延川縣,隸屬延安地區行政公署,後歸屬延安市。 [6] 

延川縣行政區劃

編輯

延川縣區劃沿革

明清區劃
明代,縣下設裏甲。洪武年間,縣內編户設文安、孝和、辛安、修德、忠安、普豐、忠義、青平、永興九個裏。裏下設甲,每裏十甲,每甲11户以上。崇禎三年(1630),知縣羅火廣 奉文將九里併為四里,即文安、孝和、辛安併為永富里,修德、忠安併為永庶裏,普豐、忠義併為永寧裏,青平、永興併為永安裏。
清代沿襲明制,至道光十一年(1831),仍設4裏、90甲、928牌(户)。永富里轄27甲281牌,永庶裏轄20甲191牌,永寧裏轄20甲206牌,永安裏轄23甲250牌。 [7] 
文安驛鎮 文安驛鎮
民國區劃
民國初,四里復為九里,名稱沿用明代舊稱。民國二十年(1931),改九里為三個區,以序數稱之,即文安、修德、普豐裏為第一區,永興、忠安、青平裏為第二區,孝和、忠義、辛安裏為第三區。全縣共設有36個鄉,每區各轄12個鄉。 [7] 
蘇維埃政府時期區劃
1935年春,延川縣下轄東、南、西、北、中5個區28個鄉,區下設鄉。
1936年12月,延水縣將東、南、西、北、中區分別改稱為東陽區、清延區、永遠區、永勝區、黃河區。同時,延川縣撤南區,劃歸延長縣。 [7] 
陝甘寧邊區時期區劃
1937年9月,延水縣併入延川縣,轄7區53鄉。
1941年秋,調整區劃,增設城市區,轄6個鄉,全縣計8區51鄉。
1949年3月,撤清延區、東陽區。全縣計有6區39鄉162個行政村641個自然村。4月,各區政府改稱區公所。 [7] 
新中國建立後區劃
1950年7月,各區名稱原以區政府機關駐地命名改以序數稱,永平區為一區,永勝區為二區,禹居區為三區,城市區為四區,延水區為五區,永遠區為六區。不久將39個鄉合併為30個鄉,每區轄5個鄉,各鄉以駐地命名。
1952年6月,第六區(永遠區)分為兩個區,分別稱六區、七區。
1955年7月,改區名稱以區政府所在地命名,一區複稱永平區,二區稱賈家坪區,三區稱文安驛區,四區稱城市區,五區稱張家河區,六區稱楊家圪台區,七區稱稍道河區。部分鄉因駐地變遷而更名,寺村鄉改稱古裏鄉,雷家崾鄉改稱馬家原鄉,張家圪嶗鄉改稱楊家畔鄉。
1956年3月,將原7區40鄉調整為4區25鄉。
1957年9月,永平區的賈家坪鄉改為縣直屬鄉。
梁家河村 梁家河村
1958年8月,撤區並鄉,將全縣25個鄉合併為12個鄉。9月,將12個鄉改併為7個人民公社。12月,延川縣併入延長縣,6個人民公社劃歸延長縣。永平公社劃歸子長縣,次年1月改屬延長縣。
1961年9月,恢復延川縣建制,恢復原7個人民公社,新設8個人民公社。
1964年8月設永平鎮。1966年2月,永平鎮併入永平公社。1971年12月,永平鎮單設。1973年8月,永平鎮、永平人民公社再次合併。直至1984年4月,全縣設置15個公社345個生產大隊974個生產隊。
1984年5月,取消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建置,改為鄉(鎮)、行政村、村民小組建置,15個人民公社改建為15個鄉。12月,張家河鎮更名為延水關鎮。改建後轄4鎮13鄉。
1998年鄉鎮機構改革時,將楊家圪坮、關莊、禹居、賈家坪四鄉改為鎮建置。
2001年12月,撤鄉並鎮時,撤銷稍道河鄉建置併入楊家圪坮鎮,撤銷南河鄉建置併入馬家河鄉,撤銷黑龍關鄉建置併入延川鎮。撤併後本縣保留8鎮6鄉。
2011年7月,撤銷馮家坪鄉和高家屯鄉建置併入永坪鎮,撤賀家灣鄉及眼岔寺鄉建置併入延川鎮,截至2015年,再次撤銷馬家河鄉、土崗鄉,禹居鎮,截至2016年轄8鎮,分別為永坪鎮、賈家坪鎮、關莊鎮、文安驛鎮、延川鎮、延水關鎮、楊家圪坮鎮、乾坤灣鎮。 [7] 

延川縣區劃現狀

2019年,延川縣下轄1個街道、7個鎮 [4]  。延川縣人民政府駐大禹街道。 [8]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622001000
大禹街道
610622101000
610622102000
610622103000
610622104000
610622105000
610622107000
610622108000

延川縣地理環境

編輯

延川縣位置境域

延川縣位於黃河中游陝北黃土高原東部,距延安市80千米。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石樓縣相望,北與榆林市清澗縣接壤,西北與子長市毗鄰,西接寶塔區,南靠延長縣。介於北緯36°37′15″—37°05′55″,東經109°36′20″—110°26′44″之間,東西長74.25千米,南北寬51.5千米,總面積1983.87平方千米。 [1] 

延川縣地形地貌

延川縣屬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白于山脈東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在西北部崾山樑關家圪塔峁(高家屯鄉賀李家溝行政村),海拔1402.6米,最低點在東南部黃河灘(土崗鄉馬家河村),海拔508.5米,相對高差894.1米。自西向東海拔高度逐漸下降,地形依次為:黃土梁峁狀丘陵(海拔825—1402.6米)、黃土寬梁殘塬(海拔523—1202米)、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海拔508.5—894.2米),其間鑲嵌有河谷川地(海拔835—1025米)。清澗河及其支流依地勢呈西北至東南向樹枝狀縱貫全境,主要支流有永平川河、青平川河、文安驛川河、拓家川河。黃河自北而南流經縣境東界,一級支流有眼岔寺河、張家河川河、清水關河、毛坬山溝等21條。各大支流構成基本骨架,將全縣地形分割成7條大川(賀家渠川、永平川、青平川、文安驛川、清澗河川、拓家川、張家河川)、6條大溝(豐柏勝溝、馬家灣溝、老莊河溝、南河溝、眼岔寺溝、毛坬山溝)及2萬餘條支毛溝,殘塬、梁、峁、溝壑地貌組合呈水平相間分佈,形成溝壑縱橫、河谷深切、梁峁起伏、山川相間的地貌形態。 [3]  [9] 

延川縣氣候特徵

延川縣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陸氣團影響,常為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所控制,寒冷乾燥;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炎熱,降雨集中,多雷雨;春季極地大陸氣團消弱,熱帶暖氣團增強,氣温回升快、降水少;秋季氣温迅速降低,冷暖氣團交鋒,多陰雨天氣 [10]  。年平均氣温10.6℃,年日照時數2558小時,無霜期185天,常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 [3] 

延川縣水系水文

延川縣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全縣有2千米以上的流水溝道347條,其中一級支流21條,二級支流69條,三級支流138條,四級支流110條,四級以下支流8條。以清澗河為骨幹,形成縱橫交錯的樹枝狀水系網。除黃河和清澗河外,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6條,即永平川河、賀家渠川河、馬家灣溝河、青平川河、文安驛川河、拓家川河。 [11] 

延川縣土壤類型

延川縣土壤計有7類:黃土性土、紅土、淤土、黑壚土、潮土、沼澤土、草甸土,13個亞類:黃綿土、紅土、紅膠土、淤土、堆墊土、普通黑壚土、鏽黑壚土、黑壚土性土、潮土、濕潮土、殘跡潮土、沼澤土、草甸土,26個土屬,80個土種。 [12] 

延川縣自然資源

編輯

延川縣水資源

延川縣過境客流水年均1.189億立方米,其中清澗河1.052億立方米,永平川河984萬立方米,拓家川河385萬立方米。地表自產水年均徑流量7509萬立方米。潛層地下水年均排泄量3684萬立方米。地表水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992.2萬立方米,75%保證率為753.5萬立方米,其中河道水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533.4萬立方米,75%保證率434.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1490萬立方米,80年代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106.4萬立方米,75%保證率110.5萬立方米;通過渠道、抽水工程供農田用水,總能力50%保證率1098.6萬立方米,75%保證率858.7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總量17519千瓦,其中清澗河12202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900千瓦,年發電量4292萬度。80年代開發利用量僅有125千瓦,佔理論藴藏總量0.7%,佔可開發利用量2.6%。 [13] 
2021年,延川縣水資源總量為20461萬立方米,合計降水量705.3毫米,用水量1152萬立方米。 [36] 

延川縣土地資源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森林覆蓋率為30.55%。國土總面積198388.87公頃,耕地面積14867.81公頃,種植園地面積32971.96公頃,林地面積87278.35公頃,草地面積52746.91公頃,濕地面積259.4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2578.7公頃。 [36] 

延川縣植物資源

林木
延川縣用材林樹種有:槐樹、刺槐、臭椿、黑榆、側柏、旱柳、杜梨樹、毛白楊、小葉楊、白皮松、銀杏、水杉、松柏、刺柏、龍柏、合歡、火炬、水曲柳、櫻桃、容仙樹。
灌木
延川縣灌木主要有:檸條、紫穗槐、紅皮柳(俗名梧柳)、白刺花(俗名狼牙刺)、沙荊(土名酸刺、馬茹子)、欒樹(俗稱欒梢)、互葉醉魚草(俗稱白寄梢)、木賊麻黃、沙柳、灌木鐵線連、準噶栒子、毛葉歐李、胡枝子、截葉鐵掃帚、本氏木蘭(俗稱油葫蘆)、苦馬豆(俗稱豬尿泡)、純齒冬青、紅花錦雞兒、南蛇藤、疣點衞茅、柳葉鼠李、檉柳(俗稱山川柳)、河朔蕘花(俗稱羊豔子)、探春花、牛皮消、荊條、枸杞(根皮入藥)、黑果枸杞、青杞(俗稱紅葵)、格針、黑格蘭梢、老格羝梢、木珠子梢、榆梢、灰毛梢、木茹子、蛇莓子(又稱勺勺梢,根入藥)、茹格針、向陽葉梢、馬掃錢、山頂子、槓柳(俗稱羊腦梢,根皮稱北五加皮)、脆柴柴、野榆柴、土骨蘆氏、皂柳(又稱紅心柳)、石麻黃、白生柳、酸則溜梢、龍柏子梢、老哇爪、青杆榆、杭子梢、山榆、檸條金雞兒、山楂等。
牧草
延川縣組成草場羣落的植被約有74科276種,其中木本科40種、禾本科34種、豆科33種、薔薇科14種、草料科5種、其它雜類草150種。分佈廣、數量多的牧草為4種,飼養價值高的牧草有5種。
藥材
延川縣共有中草藥65科177種,其中植物類150種,年產量150噸,藴藏量1.5萬噸。名貴藥材有杜仲、黃柏、白牡丹。產量較大的品種有甘草、槐米、遠志、柴胡、酸棗仁、茵陳、蒲公英等70餘種。主要有:甘草、黃芪、遠志、柴胡、五加皮、茵陳、地骨皮、車前子、茜草、土貝母、大力籽、冬花、敗醬草、蒲公英、蒼耳子、知母、百合、桃仁、杏仁、芮仁、大青葉、白頭翁、地膚子、大黃、白桑皮、馬兜鈴、桑寄生、麻黃、地丁、赤小豆、敗毒草、老虎刺、苦馬豆、野豌豆、苦蔘、刺槐、槐米、綠豆、赤豆、豇豆、苜蓿、蜕脱草、老草、亞麻、椿白皮、急性子、李仁、香椿皮、大棗、酸棗仁、野西瓜苗、臭麻苔、葫蘿蔔、小茴香、連翹、打碗花、二醜、煙草、地瓜藤、甜瓜蒂、地錦、南瓜籽、透骨草、蓖麻籽、貓眼草、青蒿、艾葉、鐵桿蒿、苦菜、野菊花、葵花、籽蒿、沙棘果、油蒿、蘆根、白茅根、芨芨草、賴草、貓尾草、陳含米、糠米老、麥芽、葱白、狗尾草、大蒜、浮小麥、星星草、玉米鬚、韭菜籽、薤白、洋葱、野葱、委陵菜、龍牙草、杜梨、櫻桃、杜仲、瓦松、芥子、花子、垂柳、萊菔子、獨行菜、沙柳、見腫消、葡萄、灰菜、三棵針、定咳草、虎尾草、翠雀草、唐松草、琉璃草、蛇莓子、豬毛菜、扁蓄、火麻仁、榆白皮、胡桃、白楊樹皮、柳枝、側柏葉、松節、問荊、馬勃、地黃、玉米黑粉、粟奴、麥奴、百草霜、銀耳、木耳、青箱子、錢線連、丹皮、黃柏、棉花根、王不留、掐不齊。
野菜
延川縣境內有可食性野菜50多種,其中常食野菜有洋洋芋、得溜、蒲公英(俗稱格奴)、貓爪草(俗稱母狗頭,其根俗稱甜根根)、野韭菜(俗稱野韭兒)、百里香(俗稱澤茉)、苦菜、甜苦菜、小蒜、苜蓿、地膚苗(即掃帚苗,俗稱獨梢)、刺槐花、楸樹花、擰條花、山丹丹花、茵陳苗(俗稱黃蒿芽)、榆錢、野蘑菇、棗樹木耳、地椒等20多種。若遇災荒年,野碗豆花(俗稱紫蔓蔓花)、車前(俗稱豬耳朵草)、馬齒莧(俗稱肥娃娃草)、西飯米、沙蓬苗、綿蓬苗、槓柳葉(俗稱羊腦梢葉)、枸杞葉、燕兒菜、苦子蔓葉、藜(俗稱灰條)、花椒葉、刺槐葉、椿樹葉、地錦葉(俗稱地柳葉)等十多種均可充飢。此外,兒童喜食的還有葶藶(俗稱蔓蔓)、朗盼盼、桑瓜瓜、陽節節、文冠果(亦稱木瓜)、野豌豆、左角角、馬奶頭、蛇莓子、木梨梨果、龍葵果(俗稱野茄子)、茹茹等十多種野菜野果。
花卉
延川縣野生品種花卉有麻核桃、喇叭花、蘭花花、酒壺花、熟地花、大紅花、向日花、豌豆花、打碗花、白牡丹花、桑瓜瓜花、西米、野芝麻花、含羞草、粉豆豆、山丹花。 [14] 

延川縣動物資源

野獸類
有豹、狐狸、黃鼬、青鼬、狗獾、野豬、野羊、野兔、鼢鼠、黃鼠、松鼠、花鼠、兔鼠子、豹貓。
野禽類
有金雕、黃甲子、雀鷹、鳶、標標、烏鴉、鴉、喜鵲、巖鴿、雉、石雞、貓頭鷹、鷺鷥、麻雀、家燕、金腰燕、啄木鳥、杜鵑、黃崗、大雁、翠鳥、麻野雀、鵪鶉、山雀、野鴨、鴛鴦、田公雞、慈鳥、火焰寶、老腦雀、銅鈴雀、戴勝、黃鶯、斑鳩。
魚蟲類
有鯉魚、帶魚(俗稱七碼布魚)、鑽沙、白條、鮎魚、黃桑魚、泥鰍、甲魚等。
益蟲有七星瓢蟲、赤眼蜂、黑帶食蟲蠅、短翅細腹食蚜蠅、梯斑黑食蚜蠅、蚯蚓、壁虎、蜘蛛。 [15] 

延川縣礦產資源

石油
延川縣有石油,古書早有記載。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載:“高奴有洧水可燃。”縣境內石油地質儲量預測在1800萬噸以上,探明儲量775.7萬噸。主要分佈於永平鎮和青平川、拓家川,分佈範圍400平方千米左右。生油層和儲集層屬上三疊統延長組,即長(2)、長(6)含油層,以長(2)為主。
煤炭
延川縣含煤地層屬上三疊紀瓦窯堡煤系。地層巖性以深灰色沙質石巖、淺藍色細砂岩、深灰色頁岩為主,夾數層薄煤層。縣境煤炭探明儲量3308.2萬噸,煤厚一般在0.7米左右,埋藏深度30—35米,分佈在水平鎮和高家屯、關莊、馮家坪、賈家坪鄉,分佈範圍22.8平方千米。楊家圪台鄉和土崗鄉的灘則村亦有煤層出露(不可採層),未作勘測,貯存條件、儲量及煤質不詳。
延川縣煤炭屬4號肥煤。全縣已開採的有4個煤炭小區;永平西北煤區,從賀家崖到白家河,南至王家屯,煤層厚為5公寸,南北長10千米,東西寬5千米,煤層薄,煤質較好,燃火點低、耐火差;永平鎮東南煤區,東起張家溝門,西至大橋,北至永平山,南至廟巷,南北長1千米,東西寬1.5—2千米,煤層厚約60釐米,煤質好,燃點高,耐火性強;永平佘家塌一帶煤區,煤質差,煤層厚40釐米以下;關莊鄉楊家坪一帶煤區,煤質差,燃點高,熱量大,煤區面積小。
石英沙
延川縣分佈於延水關鎮延水關村大沙溝和小沙溝,沙色為白色。石英沙含二氧化硅92%左右,可作玻璃原料。
延川縣境黃河沿岸大量分佈,延水關鎮延水關村大沙溝和小沙溝儲量甚大,剝土10餘釐米即見沙體。沙色分白、黃、黑3種,質地好,顆粒細,雜質小,平均厚6米左右,最厚處達8米,儲量集中,易於開採。清澗河川道及關莊鄉一帶亦有分佈,經洗濾方可用作建築材料,未開採。
石灰石
遍及延川縣境,主要分佈在永平鎮和高家屯、馮家坪、賈家坪、賀家灣、關莊鄉一帶及黃河沿岸的部分地區。呈灰白色或淡棕紅色,質地堅硬,潔白細膩,雜質多,難以燃燒熟化。覆土層較厚,可採量小,僅利用極少部分。儲量150萬噸。
青石
延川縣關一帶黃河岸儲量可觀。是水泥原料。
砂岩
延川縣境河谷、溝底均有出露,為本地建築石窯的主要用料。拓家川村所採石板,呈藍色,光滑如鏡,聞名縣內外。砂岩分佈廣,儲量甚大。
陶土
延川縣永平鎮有小型礦牀。其料可燒製陶器。曾踏勘,未詳查。
粘土
延川縣分佈較廣,儲量甚大。是製作磚、瓦原料。
鐵礦
延川縣高家屯鄉王家屯村有儲量,礦層薄,品位低。1958年和1970年曾兩次開採,屬貧鐵礦。
小鹽
產於延川縣境內河灘,俗稱灘鹽,質地潔白,當地人用來醃製白菜、蘿蔔。 [16] 

延川縣人口

編輯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户籍人口18.42萬人,下降1.0%。按城鄉分:城鎮人口6.64萬人,下降1.6%;農村人口11.78萬人,下降0.7%。按性別分:男性9.68萬人,下降0.9%;女性8.74萬人,下降1.1%。按年齡分:0-17歲4.11萬人,下降2.1%;18-34歲4.60萬人,下降6.5%;35-59歲6.52萬人,增長2.1%;60歲及以上3.19萬人,增長2.7%。2021年,延川縣户籍人口出生率7.43‰,死亡率6.91‰,自然增長率0.52‰。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常住人口13.70萬人,下降1.9%。其中,城鎮人口8.47萬人,下降1.4%。年平均常住人口13.84萬人,下降7.6%。常住人口出生率6.57‰,死亡率5.99‰,自然增長率0.58‰;城鎮化率61.82%,比上年同期加快0.3個百分點。 [36] 

延川縣政治

編輯

延川縣縣委

書記:張永祥
副書記:宋滿紅
常委:王軍、高漢武、吳慧婷(女)、武軍、李鋼、劉樹清、黨曉明、呼鳳強

延川縣縣人大

主任:高明星
副主任:白煥毅、劉俊祥、劉偉生、鍾志蘭

延川縣縣政府

縣長:宋滿紅
常務副縣長:高漢武
副縣長:吳慧婷、白小平、張修謙、張域

延川縣縣政協

主席:張振宏
副主席:王東娥(女) [17] 
(截至2019年06月)

延川縣經濟

編輯

延川縣綜述

2021年,延川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9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70億元,增長6.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2%,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79.89億元,增長1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拉動GDP增長9.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6.38億元,增長5.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2%,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10.68:67.14:22.18。按常住人口計算,2021年,延川縣人均生產總值為8.60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2.73億元,佔GDP比重為27.5%。 [36] 
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延川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2.6%。從項目個數看: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21個,同比增長61.5%;5000萬元以下項目56個,下降1.8%。從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完成投資下降5.3%,民間投資下降10.3%。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增長44.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下降39.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15.9%。從性質看:新建項目完成投資下降17.8%,擴建項目完成投資增長74.2%,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完成投資下降71.4%。 [36] 
財税收支
2021年,延川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557萬元,同比下降37.1%。其中税收收入15889萬元,下降6.3%;非税收入15668萬元,下降52.9%。税收收入中,增值税5322萬元,下降31.8%;企業所得税1597萬元,增長5.3%;個人所得税487萬元,下降6.4%;資源税2273萬元,增長61.7%;城市維護建設税647萬元,下降35.6%。非税收入中,專項收入1635萬元,增長28.6%;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808萬元,下降91.4%。2021年,延川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30157萬元,同比下降15.3%。其中,財政八項支出154861萬元,下降5.4%。 [36] 
人民生活
2021年,延川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8元,同比增長8.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45元,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6元,增長10.4%。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8,低於上年同期0.1個百分點。 [36] 

延川縣第一產業

2021年,延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6%。其中,農業產值19.18億元,增長4.9%;林業產值0.29億元,增長24.4%;牧業產值1.99億元,增長19.3%;漁業產值0.02億元,增長2.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7億元,增長6.8%。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6.1%。 [36] 
種植業
2021年,延川縣糧食種植面積16.60萬畝,增長0.1%;總產量3.62萬噸,增長14.1%;完成產值17954萬元,增長85.8%。油料種植面積0.35萬畝,下降69.8%;產量0.03萬噸,下降72.7%;完成產值255萬元,下降74.4%。蔬菜種植面積2.32萬畝,增長18.1%;產量6.27萬噸,增長6.3%;完成產值39442萬元,下降2.1%。 [36] 
林業
2021年,延川縣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9.84萬畝。2021年,延川縣水果種植面積39.95萬畝,增長0.1%;產量23.88萬噸,增長6.2%;完成產值133874萬元,增長5.5%。2021年,延川縣累計發展蘋果22.69萬畝,下降0.2%;產量18.34萬噸,增長11.2%;完成產值110010萬元,增長14.4%。紅棗種植面積15.35萬畝,與上年持平;產量2.63萬噸,下降26.9%;完成產值11215萬元,下降39.8%。 [36] 
畜牧業
2021年,延川縣畜牧業生產形勢穩定,主要畜牧產品產量、畜禽出欄保持平衡。 [36] 
延川紅棗 延川紅棗

延川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1年,延川縣工業實現增加值78.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6.39億元,同比增長15.2%。2021年,延川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85.37億元,同比增長36.0%。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0.70億元,增長0.9%;重工業產值184.67億元,增長36.1%。從行業看,煤炭開採完成產值2.95億元,下降44.0%;石油開採完成產值0.97億元,增長51.7%;天然氣開採完成產值5.59億元,增長26.0%;稻穀加工完成產值0.11億元,下降44.3%;水果加工完成產值0.09億元,下降69.0%;服裝製造完成產值0.50億元,增長148.1%;原油加工完成產值147.41億元,增長52.8%;基礎化學原料製造完成產值0.07億元,下降67.4%;塑料薄膜製造完成產值5.78億元,增長1853.7%;水泥製品製造完成產值0.20億元,下降35.3%;金屬結構製造完成產值0.06億元,增長29.4%;石油鑽採設備製造完成產值0.42億元,增長33.9%;電力生產完成產值0.28億元,下降14.8%;電力供應完成產值5.87億元,增長3.6%;熱力生產完成產值0.29億元,增長43.9%;天然氣生產完成產值8.04億元,增長55.0%;天然氣供應完成產值6.75億元,下降58.0%。2021年,延川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煤炭產量20.42萬噸,下降74.0%;原油產量3.10萬噸,與上年持平;天然氣開採量4.29億方,增長8.7%;天然氣液化量17.62萬噸,增長8.5%;天然氣供應量3.39億方,下降41.9%;原油加工量315.63萬噸,下降7.0%。 [36] 
建築業
2021年,延川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降5.4%,佔第二產業比重為1.9%。2021年,延川縣擁有資質建築業企業14家,增長16.7%;簽訂合同金額5.38億元,增長26.9%;完成總產值4.65億元,增長1.5%。 [36] 
延川縣紅棗飲料生產車間 延川縣紅棗飲料生產車間

延川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1年,延川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4億元,同比增長8.9%。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3.59億元,增長19.2%。從銷售單位所在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56億元,增長8.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59億元,增長8.8%。從消費形態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46億元,增長41.4%;零售業實現零售額8.73億元,下降2.6%;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80億元,增長11.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5億元,增長7.1%。 [36] 
郵電通信
2021年,延川縣郵政業務總量完成1875.51萬元,其中,快遞業務累計完成30.45萬件,業務收入完成177.70萬元。年末,寬帶接入用户4.72萬户;移動電話用户數14.03萬户,其中,4G用户9.99萬户,5G用户4.04萬户。 [36] 
旅遊業
2021年,延川縣共接待旅遊客274.81萬人次,增長2.0%;實現綜合收入10.03億元,增長0.6%。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有4A級景區1個(乾坤灣景區),3A級景區1個(路遙故居)。乾坤灣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省級驗收評定,乾坤灣、梁家河被納入黃河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永坪革命紀念地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延川全域影視基地被認定為“陝西省影視拍攝基地”。 [36] 
金融業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8.15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個人存款餘額56.71億元,增長7.4%;單位存款餘額11.44億元,下降24.6%。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38.89億元,同比下降8.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65.91億元,同比下降32.4%;中長期貸款餘額68.39億元,同比增長36.9%;票據融資4.59元,同比下降3.8%。 [36] 
保險業
截至2019年末,延川縣擁有保險機構10家。其中,財產險機構7家,人身險機構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0598.45萬元,同比增長14.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409.26萬元,同比下降13.4%;人身險保費收入6189.19萬元,增長47.6%。各項賠付支出2200.36萬元,增長21.4%。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1929萬元,增長28.1%;人身險賠款支出271.36萬元,下降11.2%。 [5] 
延川產業

延川縣交通運輸

編輯

延川縣交通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境內公路通車裏程1847.6千米,其中,有過境高速公路一條52千米(延延高速);國道2條,在縣境內102千米;省道3條,在縣境內182.4千米;縣道2條19.3千米;鄉道9條171.6千米;村道1320.3千米。2021年,延川縣163個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暢通率達100%,貧困村通瀝青水泥路達100%,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2021年,延川縣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0.9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0%。 [36] 

延川縣運輸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民用汽車保有量25012輛,其中,本年新註冊汽車432輛。年末共有客運公司1家,營運客車45輛。共有公交公司1家,公共汽車16輛。出租公司3家,出租車140輛。 [36] 

延川縣社會事業

編輯

延川縣科技事業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高新技術企業2家。2021年,延川縣完成專利申請42件,專利授權16件,現有有效專利253件。 [36] 

延川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各級各類學校53所。其中,幼兒園33所,普通小學14所,職業中學1所,普通中學5所。共有各級各類在校學生21460名。其中,在園幼兒4503名,普通小學9585名,職業中學326名,普通中學7046名(高級中學1698名)。全系統共有教職工2104人。其中,幼兒教師469人,普通小學教職工881人,職業中學教職工70人,普通中學教職工754人(高級中學324人)。2021年,延川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小學畢業升學率為100%。 [36] 

延川縣文化產業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劇場、電影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8.20萬冊。電視人口覆蓋率為89.0%,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4.0%,有線電視入户率達97.0%。 [36] 
延川縣文化藝術中心廣場 延川縣文化藝術中心廣場

延川縣體育事業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有體育場館1個,運動場(含體育場、小運動場、田徑場房)95個。2021年,延川縣小型全民健身中心1個,人均健身場地面積1.81平方米。2021年,延川縣共舉辦各類大型體育活動3場。在延安市第七屆運動會上延川縣共參加六個項目,累計斬獲金牌36枚、銀牌27枚、銅牌25枚,獎牌總數達到88枚,較去年年度賽增加68枚。舉重隊獲男、女團體第二名;男子籃球獲團體第二名,田徑獲男、女團體第三名,均創歷史最好成績;羽毛球項目首次組隊參賽即獲得男、女團體第二名的成績。 [36] 

延川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醫療衞生機構197個,其中醫院3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鄉鎮衞生院13個,村衞生室163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14個。至年末,執業及助理醫師303人。醫院和衞生院牀位數667張,其中,醫院牀位數350張,婦幼保健院牀位數20張,衞生院牀位數297張。 [36] 

延川縣勞動就業

2021年,延川縣新增城鎮就業1038人,其中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358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4%以內,失業保險參保人數9005人,勞動力轉移19290人,小額擔保貸款發放1603萬元;開發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崗位150個、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農村貧困勞動者就業906個。 [36] 

延川縣社會保障

2021年,延川縣民生支出完成17.78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77.2%,較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年末,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1800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247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856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59488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46175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3313人。 [36] 

延川縣社會福利

截至2021年末,延川縣低保對象6601户16245人,其中城市低保對象2488户6222人,2021年,延川縣發放資金3783.96萬元;農村低保對象4113户10023人,2021年,延川縣發放資金5733.02萬元。共有城鄉特困供養人員504人,發放特困供養金481.43萬元。2021年,延川縣共救助城鄉困難羣眾1589户,發放救助金360.98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42人,發放生活補貼17.29萬元;流浪乞討人員217人次。截止目前,2021年,延川縣共建成6個日間照料中心。 [36] 

延川縣環境保護

2021年,延川縣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9天。2021年,延川縣綠化覆蓋率達37.13%,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89.7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7.47%;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1.75%,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92%。 [36] 

延川縣安全生產

2021年,延川縣共發生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事故10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起,自然災害事故4起,死亡12人,受傷1人,無較大以上事故發生。 [36] 

延川縣歷史文化

編輯
延川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現代民間藝術之鄉,文化底藴深厚,陝北唯一的文狀元李郃、清代女詩人李娓娓都出在延川,近代以路遙為代表的延川作家羣享譽中國文壇;剪紙、布堆畫、大秧歌、説書、道情等民間藝術獨具特色,湧現出了民間藝術大師高鳳蓮、馮山雲等文藝人才。 [2-3] 
延川説書
説書是深受羣眾喜愛的一種古老民間曲藝。以前説書藝人幾乎都是盲人,他們走村串户,懷抱三絃或琵琶,腿上綁着甩板,一個人邊彈、邊唱、邊説,聽眾可多可少。説書是説唱藝術,唱佔了很大比例,藝人們常説:“説是骨頭唱是肉”。內容包括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新聞、奇聞趣談等,説書人都能説得活靈活現,對那些邪、惡、醜予以嘲笑和鞭撻,對真、善、美大加讚揚與歌頌。説書場所人少時設在窯洞裏的炕上或地上,人多時設在院子裏。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非殘疾人的加入,説書形式也由一人説唱變為兩人對唱,增加了二胡、板胡等樂器。 [18] 
延川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延川鎮,東有黃河大橋與山西省相通,西南距延安市政府所在地84千米。延川縣建於隋開皇三年,已1400多年,其剪紙藝術興起更早,是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以婦女為主體的民間藝術,源起於祈福驅禍的民間風俗,與民族圖騰文化、生殖崇拜息息相關。境內人文鼻祖伏羲曾長期生存活動,創立太極八卦圖,故黃河文化積澱濃厚,剪紙體裁、題材豐富,體裁主要有窗花、牆花、頂棚花、燈花和禮花等,題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慶、農事耕作、節令習俗、人物、故事、飛禽走獸、紡線織布、風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具有造型簡練純樸、粗獷渾厚、熱情奔放之特點。堪稱北方農耕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 [19-20] 
延川民歌是陝北民歌重要組成部分,在延川俗稱“山曲”或“酸曲”,具有北方民歌藝術特性。人們喜、怒、哀、樂皆可用民歌形式來表達,已成為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基本可分為“信天游”、“小調”、“酒麴”、“對花調”等,其中以“信天游”和“小調”流行為主。信天游多為情歌,其代表作品有《走西口》《掛紅燈》《五哥放羊》《船曲》等。小調以“數量多、題材廣”在延川民歌中佔據重要地位。小調歌詞多以五言七言,一般都押韻,在內容上,以敍事展開,反映社會生活中喜怒哀樂,平民色彩強烈,藝術性比其他民歌更具特色。 [2]  [21] 
秧歌在延川久傳不衰。它的起源與古代祭祀、戍邊軍旅慶功形式和農民歡慶豐收“手舞足蹈”有關,是佔代田園民歌的變式。勞動人民在稼穡小憩,眼看禾苗茁壯成長,油然生情,於是載歌載舞,祈求豐收,稱為頌歌。後經流傳演變謂之“秧歌”。延川曾是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雜居地區,使其秧歌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其內容主要是表達人們歡樂心情,互相安慰,互相祝願的情感。感情純樸、真誠,形式獷悍而不乏藝術性,樸實而賦有幽默感。真實的感情、優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構成了延川秧歌的基本特徵。 [2]  [22] 
轉九曲是本縣傳統的民間活動,一般在正月13—15日進行。九曲紮在平整廣闊的場地上,以便於羣眾集散。農村用高粱稈、木棍,城市用鋼管紮成曲折通道。紮好的每個柱頭上都安上燈,農村一般用自蘿蔔挖空做成燈具,加油點燃;城市用彩燈泡,夜晚開燈,遠望像一座燈火城。九曲中央豎一大柱(俗稱老杆),柱上掛有各式燈籠,旁飾小燈,稱“燈山”。俗傳轉九曲可使人消災避難、事隨人願,更有勝者認為轉黑燈(不開燈)、摘曲燈可使生育如願。九曲外設兩道彩門,秧歌隊由嗩吶開道,傘頭領隊,有秩序地進入,其他羣眾自行排隊隨後進入。 [2] 

延川縣風景名勝

編輯
乾坤灣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土高原陝北山谷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延川縣地處黃河中游陝北黃土高原腹地,是遠古先民生息繁衍的中心區域之一。黃河這條流淌了160萬年的母親河,在她流經延川縣土崗鄉大程村、小程村和伏義河村一帶時,形成了一個s型大轉彎,形成了一個神秘的造型,留下了一個古老的神話,相傳遠古村,太昊伏羲氏在這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流經延川縣境68千米,鬼斧神工、渾然天成5個巨型大灣,漩渦灣、延水灣、伏寺灣、乾坤灣、清水灣,蜿蜒曲折,景象奇特。特別是320度的S型大轉灣——乾坤灣,氣勢雄宏,內涵深邃,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灣”。2005年,68千米的黃河秦晉峽谷延川段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86平方千米。沿百里峽谷漂流而下,可觀賞女媧峯、伏母寨、忘海神龜、八卦石、龜背石、巨牛石等離奇怪石和摩崖古寨、摩崖石刻等奇特美景,可充分領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恢宏氣勢。延川黃河峽谷漂流被中國營銷協會等七部門評為“中國最佳漂流勝地”,以乾坤灣為代表的秦晉峽谷被《中國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23] 
“魯藝”學校舊址
“魯藝”,於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40年後校名全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擴大,許多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團體,先後從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來到延安。隨着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急需培養大批的文藝人才,於是中央決定創辦“魯藝”。負責學院領導工作的是“院務委員會”,由沙可夫、周揚、艾思奇、朱光、李伯釗、徐以新、呂驥、張庚等組成。
據《延川縣誌》記載,這裏以前因建有一座白塔而得名“白浮圖寺”。
赫連勃勃,407年至425年,率數十萬精兵強將爭雄天下,奪取長安,建都統萬城,定國號大夏,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
史料記載,白浮圖寺也有墓地七冢,至明代僅存二冢,倆土丘狀如烽火台,若逢雲落霧起,黛色環繞,風光明媚,明清時為延川八景之一,時稱“又峯橫黛”。

延川縣地方特產

編輯
紅棗是延川古老的經濟林之一,有悠久的棗樹栽培歷史。清道光十一年(延川縣誌)載:“紅棗各地多有,不如東鄉。沿黃河一帶百里成林,肉厚核小,與靈寶棗符,成裝販運,賜以美食。”延川紅棗以個大、肉厚、核小、皮薄、味佳、色好、含糖高著稱,1982年朝鮮主席金日成訪華時品嚐延川狗頭棗後,讚不絕口,併為朝鮮引種300餘株。 [3] 

延川縣著名人物

編輯
李郃
字之玄,延川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科狀元及第。《前定錄》載本科狀元為李郃。清代徐松著《登科記考》卷二十二卷載:“大和元年,進士三十三人:李郃狀元。知貢舉(主持進士考試之大臣):禮部侍郎崔郾。”據《唐會要》《冊府元龜》等記述,李郃名列進士榜首後,於次年在詔舉“賢良方正”時應舉,被任為河南府參軍。時參加諸科對策者百餘人,有一位叫劉蕡的考生,陳述臣官專橫,將危宗社,其言詞激烈考官不敢錄取。李郃仗義執言,説:“劉蕡下第,我輩登科,實厚顏矣!”乃上疏爭辯,並要把自己所受官職讓於劉蕡。此事雖未成功卻受到士林的稱道。李郃本人仕途不順,因得罪權勢更大的官宦,無人敢重用他。後官至賀州刺史,餘事不詳。 [24] 
路遙(1949—1992年)
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原名王維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清澗石嘴驛鄉王家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7歲時過繼給延川縣郭家溝村其伯父撫養。1973年9月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就讀,1976年8月畢業後調入《陝西文藝》編輯部任小説、散文組編輯,後任《延河》小説組副組長。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省作協從事專業創作。1985年4月選任省作協副主席。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起初在縣文化館油印小報《革命文化》發表習作説《人生》(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分別被譯為英文、俄文、法文。1983年出版中篇小説集《當代紀事》,1985年出版中短篇小説集《姐姐的愛情》《路遙小説選》。歷時6年,嘔心瀝血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路遙文集》(五卷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中篇小説《驚心動魄的一幕》榮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人生》榮獲1983年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他親自把《人生》改編為電影劇本,於1984年攝製上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影片榮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91年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85年3月5日,中共陝西省委、省政府召開優秀文學創作表彰大會,對他表彰並獎勵兩級工資。1987年省政府授予他“陝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12月獲“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稱號;同年國務院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稱號。1992年8月上旬,因勞累過度病倒在延安,回西安救治,終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於1992年11月17日晨8點20分在西京醫院逝世,年僅43歲。 [24] 
李娓娓
字心蘭,女詩人,約生於清道光年間。李宗沆幼女,成年後嫁於本縣三台村(瓦村河)舉人曹鶴齡之子曹震方。心蘭聰慧過人,知書達理,工於詩文,與兄弟姑嫂,時有唱和。其詩作清麗風雅,雄厚剛健,頗有唐詩風骨。夫君曹震方為廩生,亦有文才。夫婦感情甚篤,拈毫橫笛,吟詩弄墨,家庭美滿。結婚十餘年後丈夫病故,二子皆幼,家境淒涼。同治六年(1867)戰亂,心蘭攜子逃難於西安,以筆墨為生,備受艱辛。光緒二十四年(1898)秋,總督、奉天將軍趙爾巽前往新疆赴任,途徑西安拜見姨母李娓娓,給予接濟。後二子先她而逝,悲不自勝,抑鬱而終。遺有詩稿《詠月軒吟草》《幽香館存稿》《綠窗詞草》3輯。1986年,縣政協文史委員會整理編輯《李娓娓詩詞專輯》鉛印面世。 [24] 

延川縣榮譽稱號

編輯
2018年11月,延川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25]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6] 
2019年5月7日,陝西省政府宣佈,延安市延川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7]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8]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9]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31] 
2021年8月,被陝西省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 [30]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32] 
2021年11月,入選陝西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示範縣(市、區)名單。 [33] 
2021年11月5日,被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2021-2023年度“陝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34] 
2022年4月,延川縣被確定為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 [3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