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安軍分區

鎖定
延安軍分區屬陝西省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國共產黨延安市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延安市的兵役工作機構,受省軍區和中共延安市委員會的雙重領導。 [4] 
中文名
延安軍分區
成    立
1942年12月
作    用
支援瞭解放戰爭的兵源短缺
意    義
為人民軍隊儲備了大量兵員

延安軍分區歷史沿革

延屬軍分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戰爭;組建和訓練了大批抗日自衞軍和民兵,為人民軍隊儲備了大量兵員;動員了大批自衞軍、民兵和羣眾參加八路軍和解放軍;組織地方武裝和民兵配合部隊作戰、剿匪和進行反磨擦鬥爭。
1942年12月,以第三五九旅機關為基礎,在延安東關成立了延屬軍分區。1944年11月,第三五九旅南下湘粵邊,延屬軍分區撤銷。1945年11月,以延安衞戍司令部為基礎,成立延屬軍分區兼延安衞戍司令部。1946年7月,延屬軍分區撤銷。1947年4月,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陝甘寧第一軍分區,1948年11月陝甘寧第一軍分區改稱延安軍分區,1949年5月延安軍分區撤銷。延屬軍分區(延安軍分區)先後隸屬中共延屬地委、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和西北軍區。
1947年,在保衞延安、抗擊國民黨胡宗南集團對陝甘寧邊區的進攻中,僅3~10月份,全分區就組建了近百支游擊隊,4000餘人,就地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據不完全統計,在7個月時間裏,斃傷俘國民黨軍4239人。同時,分區所屬部隊、游擊隊和民兵還積極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參加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開展阻擊戰、襲擊戰、伏擊戰,破壞敵人交通和補給線,牽制了胡宗南大量兵力,為西北野戰軍粉碎胡宗南集團對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戰鬥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5月5日,延安軍分區再次成立,隸屬於第十九兵團兼陝西軍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科,下轄延安、安塞、志丹、吳旗、甘糶、延安、鄜縣(今富縣)、宜君、宜川、洛川、黃陵、黃龍12個縣武裝科。
1951年3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編制問題的決定,軍分區機關增設了武裝科,各縣武裝科改編為人民武裝部。
1952年7月,在部隊整編中,撤銷了司令部、政治部,設立7個科。
1954年,縮減為4個科,縣人民武裝部改為兵役局。同年11月,專署公安大隊和縣公安隊改歸軍分區建制。
1955年7月,公安大隊及縣公安隊改編為武裝民警,交歸公安機關領導。
1956年10月,綏德軍分區撤銷後,將其原轄之子長縣、延川縣兵役局劃歸延安軍分區,時轄14個縣兵役局。
1958年9月,各縣兵役局改為縣人民武裝部。12月,根據省軍區的通知,將所轄14個縣人民武裝部合併為7個縣人民武裝部,即:延安、志丹、子長、延長、洛川、宜圳、黃陵縣人民武裝部。
1959年6月16日,軍分區增設司令部、政治部。
1961年9月,在陝西省調整行政區劃中,恢復了宜君、富縣、甘泉、黃龍、延川、安塞、吳旗7個縣人民武裝部。
1961年12月,軍分區機關增設後勤處。
1966年7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撤銷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示,專、縣綾安大隊、公安隊移交軍分區和人民武裝部。
1971年1月,後勤處改為後勤部。
1972年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延安市,9月3日成立了延安市人民武裝部。
1975年10月,延安市、延安縣人民武裝部合併稱延安市人民武裝部。
1981年5月,撤銷了軍分區機關科及人武部的科。
1983年11月12日,宜君縣人民武裝部移交銅川市人民武裝部。
1986年6月,軍分區所轄13個縣(市)人民武裝部改歸地方建制移交同級地方黨委和政府。 [1] 

延安軍分區現任領導

軍分區司令員:王玉寶 [2] 
軍分區政委:趙西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