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安民族學院

鎖定
延安民族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所培養民族幹部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為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從事民族工作的幹部而創辦的一所專門學校。 [2] 
1937年,中央黨校設立少數民族班、回族幹部培訓班,陝北公學成立蒙古青年隊;1940年,陝北公學成立少數民族工作隊;1941年7月初,在陝北公學成立民族部;1941年9月18日,在陝北公學民族部的基礎上延安民族學院成立;1948年,學校與三邊幹校合併,民族學院停辦。 [2-5] 
延安民族學院直屬西北局民族工作委員會領導,邊區政府主持開辦;設有教育處、總務處、幹部處、研究處;有漢、蒙古、滿、回、藏、苗、彝等民族的學員。 [2]  [5] 
中文名
延安民族學院
創辦時間
1941年9月18日
性    質
第一所培養民族幹部的學校
建立機構
中國共產黨

延安民族學院歷史沿革

1937年,中央黨校設立少數民族班,同年,中央黨校設立回族幹部培訓班,陝北公學成立蒙古青年隊。
1940年,陝北公學成立少數民族工作隊。
1941年7月初,在陝北公學成立民族部,以培養民族幹部。 [2]  7月,西北局決定將陝公民族部,中央黨校民族班,以及抗大、女大的一些少數民族學員集中起來,籌建民族學院。 [5] 
1941年9月18日,在陝北公學民族部的基礎上延安民族學院成立。 [3-4] 
1941年,延安民族學院成立,延安民族學院師生舉行慶祝遊行 1941年,延安民族學院成立,延安民族學院師生舉行慶祝遊行
1941年10月10日,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5] 
1943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精兵簡政的精神,自然科學院、新文字幹校、魯藝、民族學院合併於延安大學,各校體制仍保持獨立,作為延大的一個獨立學院。 [5] 
1944年4月,民族學院從延安大學分出。 [8] 
1944年5月,遷定邊城北三邊師範舊址,與三邊師範等合併成立三邊公學。 [5] 
1945年3月,延安民族學院由定邊搬遷到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鄂托克旗(今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沿襲民族學院建制,改稱城川民族學院。 [8-10] 
1946年冬,因戰爭爆發,城川民族學院隨伊盟工委遷到靖邊南山。 [11] 
1948年,為了便於管理,將城川民族學院遷到金樹坪,與三邊幹校合併,民族學院停辦。 [5]  [12] 

延安民族學院機構設置

民族學院直屬西北局民族工作委員會領導,邊區政府主持開辦。
學校初設教育、總務兩處,該處下設教育室、註冊室,主管幹部和學員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校風校紀的監督等工作。
稍後設立幹部處。
之後還設立了研究部,後改為研究處,該處下設回族、蒙古族和藏族(包括西南少數民族)3個研究室,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各少數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和黨的民族政策,並擔負着教學任務。 [5] 

延安民族學院學校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黨總支書記
楊春霖
院長
高崗
副院長
高克林
秘書長
胡震
教育長
烏蘭夫
副教育長
王鋒
幹部處處長
賽農(宣俠父)
研究處處長
劉春
總務處長
梁達君
總務副處長
田廣潤
資料來源: [5] 

延安民族學院招收學員

學員有漢、蒙、滿、回、藏、苗、彝等民族。如藏族天寶、扎喜旺須,蒙族雲世英、雲一立、雲生格、塔拉、李存義、趙俊峯,回族馬畔山、馬有德、李佔山、閃曉夫(女)等均畢業於該院。

延安民族學院教學規模

根據文化程度分設6個教學班,另設1個研究班。學習課程有黨的建設、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中國社會發展史和語文、歷史、地理等文化課。也學習有關抗戰的理論。研究班還學習、研究黨的民族政策和蒙、回兩族的歷史。 [1] 

延安民族學院文化傳統

延安民族學院辦學宗旨與校訓

平等民主,團結友愛,艱苦奮鬥 [2] 

延安民族學院院歌

《延安民族學院院歌》
我們是各民族的優秀子孫
我們是中國真正的主人
漢、滿、蒙、回、藏、苗、彝
親密團結在一起
今天是各民族學習的夥伴
明天是革命中戰鬥的先鋒
同志們
讓我們攜起手來
高舉起民族革命的旗幟
邁步走向平等、幸福、各民族團結的新中國
資料來源: [2]  [7] 

延安民族學院成立意義

1941年,延安民族學院成立,拉開了中國共產黨創辦民族高等教育的序幕。為爭取團結更廣泛的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各民族共同解放,中共中央西北局在陝北公學民族部的基礎上,集中了中央黨校民族班、西北工委研究室、抗日軍政大學等院校的少數民族學員和幹部,創辦了延安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的各民族師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勠力同心、共同抗日、共同鬥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艱辛努力。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