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伯真

鎖定
延伯真(1897~1968),山東廣饒人。1922年底到青島,任教於北京路公立青島國民小學。1923年1月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底,由王盡美、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在青島發展的第一個黨員。中共青島獨立組成立時,他是三位成員之一。1923年冬至1924年初,受鄧恩銘委派,利用回家鄉廣饒的機會,發展黨員,建立中共壽廣支部。1924年10月,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執行委員會第二支部書記。1925年2月,中共青島支部建立,他負責宣傳工作。同年7月被選為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執委,在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工農部工作。8月,當選為中共山東地委委員,負責組織工作。不久被山東地委派往魯北開展黨的工作。1927年下半年去煙台。1928年為蘇聯做過情報工作。1949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在瀋陽病逝。 [2] 
別    名
延壽璞
出生地
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延集村
出生日期
1897年
本    名
延伯真

目錄

延伯真人物生平

延伯真(1897年一1968年) , 原名延壽璞,廣饒縣大王鎮延集村人。9歲時,入鄉塾讀書,塾師即是他的伯父,對他管教極為嚴厲。到了12歲那年,由於他對讀書沒有興趣,就輟學在家。1911年,再次入私塾學習。辛亥革命後,本村在外地學習回來的青年知識分子推翻了鄉塾,設立小學,他也隨即由鄉塾轉到小學上學。
1916年,高小畢業後,先在鄰村當了半年小學教員,後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5年的師範生活使他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五·四”運動爆發後,濟南掀起了學生愛國熱潮,他也被捲到羣眾運動的滾滾洪流之中,積極參加遊行示威。運動被鎮壓後,回到家鄉廣饒縣,同本鄉的學生開展起了抵制日貨的活動。他經常閲讀一些進步書刊,還同八、九個同級同學組織一個“青年互助社”,這個團體的宗旨是:在思想上研究新文化,在事業上創辦鄉村教育。
1921年夏,在博興縣當了師範講習所教員。1922年夏,回到家鄉延集村興辦小學,想實現自己的鄉村教育計劃,提高國人的文化素質,達到救國之目的。但是,由於受到頑固派的強烈反對,小學只堅持了半年就辦不下去了。他看到自己的抱負難以施展,就離開家鄉來到青島。
後來,結識了山東早期共產黨員王盡美、鄧恩銘。1923年,經王盡美、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山東省早期共產黨員之一。當時黨組織在青島四方成立了一處“工人補習學校”,他常到那裏講課。在青島期間,他還先後介紹呂竹村、賀啓元等人入黨。
1925年8月,受黨組織派遣到濟南,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組織委員,同時在國民黨省黨部負責工農部工作。期間,他曾多次回到家鄉廣饒縣及壽光縣一帶開展黨的工作,先後介紹壽光縣的張玉山、王雲生、李鐵梅及本村的延安吉等人入黨,創建了中共壽廣支部。1926年春節期間,他同劉子久、劉雨輝從濟南迴家鄉探親,把最早的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及《嚮導》週報、《新青年》等雜誌帶到劉集村,對羣眾進行革命啓蒙教育。
1927年初,到平原縣開展農運工作。他號召農民起來反對北洋軍閥和地主豪紳,響應北伐,並發展楊笙甫等人入黨。是年夏,為了解革命形勢,他去濟南、武漢找黨組織接洽。在到武漢期間,當時任濟南地委書記的吳芳召開了一個會議,給他留黨察看的處分,理由是他犯了自由行動的錯誤,並把他調到淄川煤礦去工作。在淄川,領導工作的是劉子久。當時,他對工作一點也不安心,就自己決定到煙台去。從此,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27年秋,他到煙台、濰縣等地進行活動。次年,又輾轉到東北進行革命活動。
1931年至1941年,在東寧、北安、哈爾濱等地從事蘇聯遠東情報工作。1946年,偕妻子劉雨輝一起在哈爾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在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後勤部任廠長、股長、科長。1949年,在部隊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轉業到國家一機部銷售局駐瀋陽辦事處,任科長。1962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1968年,病逝於瀋陽。 [1] 
參考資料
  • 1.    中共德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德州黨史人物傳略 第1輯[M],第397-399頁.
  • 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編. 青島市志 人物誌[M].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2.04,第293-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