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陽八景

鎖定
廬陽八景指古代廬陽(合肥地區)的八處景觀,包括有:蜀山雪霽、淮浦春融、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巢湖夜月、四頂朝霞。
昔“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緻。出自於《廬州府志》。
中文名
廬陽八景
地理位置
合肥地區 [1] 
著名景點
蜀山雪霽淮浦春融鎮淮角韻
記載資料
《廬州府志》

廬陽八景蜀山雪霽

昔“廬陽八景”,當是合肥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緻。
廬陽八景 廬陽八景
蜀山雪霽為昔廬陽八景之一景。合肥縣志《八景説》文曰:“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爾雅》雲:‘蜀,獨也。’又言:‘有蜀僧於此結制,偶思鄉水,以錫卓地,泉汩汩而出,嘗之,有瞿塘三峽味,因名以為蜀山。’蜀山較浮槎、雞鳴,與睥睨最切,故風景容易感人。《畫苑》雲:‘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欲卧。’唯其卧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餘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説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白描淡寫,為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昔文人墨客每遊至此,登高遠眺,觸景生情,總要吟詠一番。清張祥雲曾寫下《蜀山》詩:
《爾雅》蜀者獨,茲山因得名。
孤標摩碧漢,遠勢壯金城。
嵐翠千層積,川原四望平。
上方鳴法鼓,應有蟄龍驚。
(見《廬州府志》)
廬陽八景
廬陽八景(5張)
今日之大蜀山遍植綠樹翠竹,森林覆蓋率達87%。山腰建有“蜀峯亭”,山麓建有“雪霽山莊”,近有蜀山湖碧波盪漾,遙可見毗鄰小蜀山之秀色,景美宜人。每至春和日暖,秋高氣爽時節,至此覽勝遊玩者往來如梭,絡繹不絕。

廬陽八景淮浦春融

淮浦春融 淮浦春融
“淮浦春融”為昔廬陽八景之二景。《八景説》文曰:“廬郡處江淮之間,南臨江北距淮,故凡水之在境內者,皆可以江之淮之也。亦猶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內出酒,因一城一泉而名一郡矣。《釋義》雲:‘淮,圍也。’水之圍繞謂之淮,正不必出於桐柏而後為淮也。始皇帝望金陵有天子氣,疏鑿一河以注於江,人謂之秦淮,可證也。曷言乎春?柳絲花片,春光動也;輕煙碧浪,春水生也;香車寶串,春人遊也;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際也。清興,天下平定,生聚教養已三十餘年,可謂躋一世於春台矣。豈特水涯一片,地為樂土哉!”由是,“淮浦春融”成為廬陽一景。《合肥縣志·重建鎮淮樓記》又云:“鎮淮樓者,廬郡古城北門之樓也。郡有淮淝二水,合流以繞於城,樓臨其上,故曰鎮淮也。言淮而不言淝者,以淝小而淮大,舉大以該小也,猶江漢合流,而唯以江言之也。”
明熊敬《淮浦春融》詩曰:
碧波如練草如茵,萬古長淮二月春。
落盡桃花風力軟,海潮先湧化龍鱗。
(見《廬州府志》)

廬陽八景鎮淮角韻

鎮淮角韻 鎮淮角韻
“鎮淮角韻”為昔廬陽八景之三景。《八景説》文曰:“一水東下,石橋虹跨之。橋南有台,可高十餘丈,不知作於何代何人也。台上有樓三級,綺疏四開,匝以雕欄畫檻。”此乃當時“鎮淮樓”。該樓為宋乾道五年(1169)淮西路帥郭振駐肥時建。樓高五丈三尺,上有銅漏壺、銅鐘。銅鐘厚三寸,高五尺,有文:“宋大中祥符八年造。”民間傳説:時郭振建樓時,為做“人和”文章,徵得十對新婚夫妻所獻銅器9斤9兩,於樓頂建一銅號角架,每日清晨,號手站於其上,吹號報時。號角之聲清雅悠揚,故有“鎮淮角韻”之稱。另外,其樓雖即三層,然當時城居皆低矮平房,故顯雄偉壯觀,大有鎖龍伏虎之勢。《八景説》文稱:“於樓四眺,東北一帶,小峴、浮槎在望,參差凹凸,每初霽雨餘,如新藍出沐;南望城堞依依,孤嶼隱隱,正如蟠末見旅行之髻也;西側蜀峯陡起,若與此樓爭雄;北望古寺障之,不見天末,亦巨鎮也”。由此可見此樓時之雄姿偉勢,為“廬陽八景”之一景,委實不虛。
清周琅詩曰:
樓下淙淙淮水清,樓前冉冉蜀山明。
天長煙柳渾籠日,春早鶯花故繞城。
畫角晝飄迎欄落,遊絲風軟拂簾橫。
依依自覺滄城遠,此望浮雲更北征。
(見《合肥詩話》)
清張祥雲《鎮淮樓》詩曰:
襟帶江湖古合肥,巍峨重鎮此高樓。
半空星斗窗前落,萬井炊煙檻外浮。
清漏滴殘檐隙雨,疏鐘聲散郡城秋。
疆輿永奠民安阜,公暇登臨興正遒。
(見《合肥縣志》)

廬陽八景梵剎鐘聲

梵剎鐘聲 梵剎鐘聲
“梵剎鐘聲”為昔廬陽八景之四景。梵剎鐘聲景緻得名於興國禪院。《八景説》文曰:“城中古剎凡六,剎剎有鍾,而獨興國禪院,一鍾小樓以懸之,高出於屋之危而止,軒舉暢豁,取以聞遠也。”因故而為廬陽一景。朱弦在《八景説》文中,還抒以如下感慨:“《內典》曰:人聞鐘鳴未歇時,地獄刑具暫脱此間也。且姑舍是説,而言其所可知者。夫函氣之倫,凡有覺性,當清夜聞鍾之時,不平者得之而平,罔靜者得之而靜,罪過多端者得之而通體汗下,荊棘滿懷者得之立刻冰銷。幽潛邃杳之地,霧露所不能沾,塵埃所不能到,鐘聲能入之,往往使人頓驚而猛省。堂中有磬、有板、有燈光。磬以習靜,板以報餐,而燈光以照十方,總不若鍾之一擊。百千萬億之眾耳耳皆聲,豈若遒人木鐸,小小丁東,所徇有及不及哉!而今僅置一隅,苔蝕雨鏽,無有過而問者,間值野鳥飛來一聞,啄啄而已。”
明熊敬詩曰:
梵王樓閣勢憑雲,隱隱疏鍾遠近聞。
老盡世人聽不了,幾回清曉幾黃昏。(見《廬州府志》)

廬陽八景藏舟草色

昔“廬陽八景”之五景是“藏舟草色”。藏舟浦在古城金斗門外,與淝水相接,寬十丈,廣八十丈,昔曹操藏戰艦於此。浦內有島,花竹繁茂,風景秀麗,為一天然佳境。明熊敬詩曰:
藏舟草色 藏舟草色
虎鬥龍爭事已休,昔人曾此計藏舟。當時功業無尋處,散作離離草滿丘。
(見《廬州府志》)

廬陽八景教弩松蔭

教弩松蔭 教弩松蔭
昔“廬陽八景”之六景是“教弩松蔭”。三國時,曹操為抵禦東吳舟師來犯,築教弩台,教練五百強弩手於其上。另植松林,以蔭壯士。後“歲月既久,柯化龍鱗,針成鶴翼”,松蔭密蔽,遂成廬陽一景,名曰“教弩松蔭”,勝極一時。三國以後,時移景遷,昔日松蔭密蔽的教弩台,漸成為荒台,明熊敬有感作詩嘆曰:
落落松蔭掃不開,亂蓬遺棘翳荒台,
*雄已死三分後,教弩何人更此來。
(見《廬州府志》)
今日之教弩台,經精心整修,面貌煥然,往昔之松蔭景觀,已見端倪。

廬陽八景巢湖夜月

巢湖夜月 巢湖夜月
昔“廬陽八景”之七景是“巢湖夜月”。《八景説》文曰:“巢湖去郡城東南六十里,約略可萬餘頃。當其月夕,微風不生,流光接天,靜影沉碧,羈人當此而神開,勞者對此而機息,恍乎置身於廣寒世界也。……湖南數峯青插雲表,焦姥一拳,彷彿君山,但少湘靈鼓瑟耳,何至無狂士買酒雲邊之事?於今彌望煙波,但有漁燈數處,估客數艘,點綴蒼涼而已。雖然江山不改,明月常來,安知千古而下不有如東坡老子、青蓮居士者重來,擊空明,賒月色,一開此湖生面也。”清徐漢蒼曾有詩曰:去年打槳過巢湖,湖上青山似畫圖;
今日扁舟湖上泊,煙波無際月輪孤。
(見《合肥詩話》)
巢湖位於合肥市,因其山美水美景更美,故往旅遊覽勝者四時不絕。
巢湖之中有三山:姥山、孤山、鞋山。姥山勢最巨,乃巢湖一大景觀。
巢湖中之孤山,山巒突兀,孤屹水中,與姥山、鞋山遙相呼望,又有民間傳説相附,故極富神奇色彩,因之而成為巢湖一著名景觀。清李天馥詩曰:“方驚波勢險,中流忽孤嶼。”

廬陽八景四頂朝霞

四頂朝霞 四頂朝霞
昔“廬陽八景”的最後一景是“四頂朝霞”。《八景説》文曰:“山去城七十里,四髻螺立,望同點黛。三面瞰水,而*高頂下,正如吳牛之飲於溪。又云,魏伯陽曾煉丹於此,故稱四頂。因思何地無山,何山無朝,何朝無霞,而獨標四頂者?是必有故。《選詩》曰‘餘霞成綺’,言暮也。王勃曰:‘落霞與孤鶩齊飛’,亦言暮也。而此獨言朝霞者,亦必有故。詢之故老,乃言古人修煉於此。爐灶雖空,丹氣常在,塔或瘞有丹砂於石爐中,故時而光彩燭天也,正猶佛門塔頂人之舍利之光然。予聞之而頗疑其説,後讀書山中,一日晨起,徘徊於螺髻之側,適當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東生,奇光四射,俯眺四五里許,恍乎湧五色琉璃中。予始悟所謂朝霞者,學士能言之而不常見,山僧野牧常見之而不能言,故世多罔聞焉。丹砂舍利之説何其陋哉,請證言之。安寧之地,杪秋初冬,天將晴霽,是必大霧千里,白如銀色界,日出,霞彩暉煥,正此類也。彼以秋冬,此以春夏,皆奇觀也。”明熊敬詩曰:
絕頂雲林景最佳,奇峯盤疊繞仙家。
芙蓉伏火丹砂老,寶氣千年結綵霞。
(見《廬州府志》)
勝景天然別,精藍入畫圖。
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
遇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
遊人來此地,願剃髮和須。
(見《廬州府志》)
四頂山仍為一極具誘人魅力的風景勝地,慕名來此遊覽者,四時不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