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江王

鎖定
廬江王,中國古代王爵。歷朝封廬江王者,僅7人。
中文名
廬江王
漢    朝
劉賜
曹    魏
曹徽
晉    朝
司馬普
劉    宋
劉禕、劉充明
唐    朝
李瑗
明    朝
朱載堙

廬江王劉賜

劉賜(?-前122年),漢朝宗室,西漢廬江王、衡山王。其父淮南厲王劉長是漢高帝劉邦的第七子,他是第三子,哥哥是劉安,開始封為陽周侯。前164年,他被漢文帝封為廬江王。前153年,七國之亂後,他被改封衡山王。前122年,與劉安約定謀反,因為太子劉爽和同母妹劉無採、同母弟劉孝、後母王后徐來有矛盾,將事情告發,劉賜自殺,衡山國撤銷。

廬江王曹徽

東平靈王曹徽,字子雋,曹操之子,其母宋姬。奉叔父朗陵哀侯玉後。建安二十二年,封歷城侯。
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為廬江王。四年,徙封壽張王。五年,改封壽張縣。太和六年,改封東平。青龍二年,徽使官屬撾壽張縣吏,為有司所奏。詔削縣一,户五百。其年復所削縣。正始三年薨。

廬江王司馬普

司馬普,晉朝成都王司馬穎之子。封廬江王。306年,司馬普和父親司馬穎及弟弟中都王司馬廓一起被劉輿殺死。

廬江王劉禕

廬江王劉禕,字休秀,劉宋文帝劉義隆第八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歲,封東海王,食邑二千户。二十六年,以為侍中、後軍將軍,領石頭戍事。遷冠軍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散騎常侍,領戍如故。出為會稽太守,將軍如故。二十九年,遷使持節、都督廣交二州荊州之始興臨安二郡諸軍事、車騎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元兇劉劭弒立,進號安南將軍,未之鎮。世祖踐阼,復為會稽太守,加撫軍將軍。明年,徵為秘書監,加散騎常侍。尋出為撫軍將軍、江州刺史,進號平南將軍,置吏。大明二年,徵為散騎常侍、中書令,領驍騎將軍,給鼓吹一部,常侍如故。又出為南豫州刺史,常侍、將軍如故。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領國子祭酒,常侍如故。五年,詔曰:“昔韓、衞異姓,宗周之明憲;三封殊級,往晉之令典。唯皇家創典,盡弘斯義。朕應天命,光宅四海,思所以憲章前式,崇建懿親,永垂畫一,著於甲令。諸弟國封,並可增益千户。”七年,進司空,常侍、祭酒如故。前廢帝即位,加中書監。太宗踐阼,進太尉,加侍中、中書監,給班劍二十人。改封廬江王。

廬江王劉充明

劉充明,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之孫,廬江王劉褘之子。襲封廬江王,官至輔國將軍、南彭城、東莞二郡太守。廢徙新安歙縣。後廢帝即位,聽還京邑。順帝升明二年卒,時二十八,無子。

廬江王李瑗

李瑗(586年—626年),字德圭,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的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柱國、備身將軍李哲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宗室、官員、將領。
李瑗初封黃台公。唐朝建立後,歷任刑部侍郎、信州總管、山南東道行台右僕射,進封廬江王。武德四年(621年),李瑗與河間王李孝恭等合兵攻打蕭銑,但未立功勳。
武德九年(626年),李瑗任幽州都督。朝廷因李瑗怯懦無能,沒有將帥之才,而派右領軍將軍王君廓輔佐他。王君廓曾為強盜,驍勇強悍,陰險狡詐,李瑗推心置腹地倚賴他,和他結成親家。
當時太子李建成圖謀剷除秦王李世民,暗中與李瑗相互交結。李建成死後,朝廷遣使徵召李瑗入京。李瑗恐慌,便與王君廓商議。王君廓想捉拿李瑗,藉此立功,便勸李瑗早做打算,李瑗於是決定起事。李瑗囚禁使者,調集兵力,並召燕州刺史王詵前來計議起事。
李瑗將兵馬全都交付王君廓指揮,兵曹參軍王利涉認為王君廓反覆無常,不能將權柄交託給他,應及早除掉他,讓王詵代替他。李瑗猶豫不決,王君廓得知此事後,立即殺死王詵,並對將士們謊稱王詵與李瑗謀反,勸他們跟隨自己討逆。王君廓率部下一千人進入城內,李瑗卻未發覺。王君廓將崔敦禮釋放後,李瑗才知王君廓有變,連忙率數百親信而出,恰巧在門外遇到王君廓。王君廓勸説李瑗的部下,大家都丟下兵器而逃。李瑗大罵王君廓是小人,王君廓捉住並勒死李瑗。李瑗死時四十一歲,王君廓將他傳首京師。朝廷下令追廢李瑗為庶人,絕其宗室屬籍。 [1] 

廬江王朱載堙

廬江王朱載堙,鄭簡王朱祁鍈元孫也。明朝崇禎十七年二月,賊陷懷慶,載堙整冠服,端坐堂上。賊至,被執,欲屈之。歷聲曰:“吾天朝籓王,肯降汝逆賊耶!”詬罵不屈,遇害。賊執其長子朱翊檭,擁之北行。三月過定興,於旅店作絕命詞,遂不食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