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江書院

鎖定
廬江書院[Lújiāng Shūyuàn] 位於越秀區北京街道教育路流水井 29 號,東臨小馬站,南靠北京街考試博物館,西接西湖路小區,北至南朝街。清嘉慶十三年(1808)始建,由廣東何氏族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 年)合建的宗族祠書院,稱為廬江書院,因書院頭門石額上刻有“廬江書院”四字,故名。又因書院在清代為廣州府和肇慶府的何姓合族宗祠,故又名何家祠。為方便本族子弟到省城應試,清道光、光緒年間重修,民國時期作為省內何族人到廣州求學寄宿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民居。花崗岩石額上刻“廬江書院”,牆楣繪“必得其壽”壁畫,第三進前東、西兩廊內共有古碑 12 方,記載自南宋至清廣東何氏家庭世系及鼎建、重修廬江書院的詳細情況。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2] 
中文名
廬江書院
地理位置
廣州市越秀區
別    名
何家祠
始建於
1808年

廬江書院歷史由來

廬江書院,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佔地1722平方米。書院曾於道光、光緒年間兩度重修,其中,光緒年間的重修,耗費白銀二萬多兩,書院建築之秀美和裝飾之細膩仍令人稱歎。曾是清代省內何氏家族子弟來廣州赴考時飲食起居和温習讀書之地。該書院書舍為三排以及南面個別書舍(佔地約1300平方米),整體建築是大小馬站、流水井宗族(祠)書院羣中保存相對完整的宗族(祠)書院之一。

廬江書院文物保護

廬江書院,1993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廬江書院研究價值

廬江書院相冊
廬江書院相冊(11張)
廬江書院,是近代廣府何氏的圖騰標誌,是何氏先輩在清朝聯合廣州府及肇慶府的何氏村落打造的“合族祠書院建築”。本書院保存完整,在中國的明清書院中具有代表性,也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其建造模式及運營模式在中國的書院羣裏也別具特色。廬江書院為國家民族輸送過很多愛國志士,傑出英才。

廬江書院佈局結構

廬江書院 廬江書院
書院佈局因地制宜,門樓座西朝東(取紫氣東來之意),兩層,高約10米,青磚砌築,鑊蓋耳,風火山牆,綠簡瓦,灰塑瓦脊,綠琉璃瓦剪邊,門上石額“何家祠道”。過門樓為一庭園,面積約140平方米。庭園南面為照壁,北面為書院主體建築正祠及兩側書一舍。正祠座北朝南,為三進式。前座頭門,寬11.75米,深構7.5米,為面寬三間。步上三台石階,有一般祠堂所常見的方形石柱,兩側為麻石平台,進2米後至大門,門上有花崗岩石額,上刻“廬江書院”(見圖片)。中牆上端有“必得其壽”彩繪,頭門後亦有兩根方形石柱,並以中心分牆分別承重十三樑架。牆體為水磨青磚對縫砌築,墀頭處有磚雕,綠琉璃瓦下有漆金木雕橫披,硬山頂上正脊為博古灰塑瓦脊。整座頭門莊嚴而華麗。頭門井長約7.5米,左右兩側皆有廊廡。二座中堂闊11.8米,進深8.8米,前後各有4根方形石柱,堂中亦有4根直徑10釐米的坤甸木柱,托起十三架樑。堂前後皆有出捲棚廊及接天井的廊廡。前廊架雕博古紋飾,古樸莊重,堂內施金線形通花木雕橫披,華貴、精巧,整座中堂給人以華美、尊貴、通透明亮之感。中堂後的天井約6米長,兩邊廊廡嵌有南宋至清廣東何氏宗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廬江書院的12方碑刻。過天井則至三座後堂。後堂於三座最為高大,寬、深各12米,兩側風火山牆高13米,進深亦各三間,堂前為2根方形石柱,堂內4根坤甸大柱,堂後的牆壁上供奉着祭祀神龕。整座大堂,高大、寬敞、肅穆,是舉行重大祭典的場所。書院主體建築兩側為東、西書舍,以青雲巷與天井廊廡有門相通。東面書舍一排9間,魁樓一座。西面書舍三排共25間,其餘書舍房間共12間,舍門石額分別刻有各縣、鄉名稱,如“新會房”、“恩平房”、“龍塘房”等有43間。其餘皆為附祠用房。東側書舍內有魁星樓,亦稱“登雲樓”,樓寬4.3米,深4.5米,高三層,鑊耳狀風火山牆,正脊置琉璃鏊魚寶珠,牆體上嵌有石額兩幅,上塊題“文光射鬥”,下塊曰“登雲”。1993年修繕時重砌樓閣,把魁星樓改為平頂樓。

廬江書院興盛時期

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是廣東科舉考試.日漸繁盛的時期,亦是官學興盛時期。乾隆五十六年(1791),廣州府集銀41000多兩重修廣州府學宮(今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簡稱市一宮);嘉慶八年(1803)廣東布政使康基田在龍藏街改嶺南義學為羊石書院(後為府級的羊城書院),又撥府銀將位於今鹽運西街一帶的南海義學改為西湖書院。有名的官辦書院,如粵秀書院以前不收外課生,此時亦增收外課生員40人,童生10人(這些外宿的諸生每月均可領取1.8兩膏火費,即生活補助費和有參加官、師課考的獎銀),越華書院正課生額亦從30名增加到80至100名,又增收外課生員36名和童生24名。倘若遇上鄉試之年,這些官辦書院還額外招收正課生、外課生和附課生。
所以,大小馬站、流水井一帶,很多省內大姓宗族,多在嘉慶年間創建宗族(祠)書院,以助本族宗人到省城赴考爭取功名,省內何氏宗族為了方便本族子弟到省城應試,於是創建了這所廬江書院,並相應制定了很多規矩。

廬江書院祭祀功能

據黃佩賢著《清代廣州的合族祠》載:這些合族祠當中,以雙桂書院、廬江書院、陳氏書院等最具有代表性,……合族祠還具有其他祠堂同等祭祀的功能和作用,還制定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設祠堂值日進行日常管理,對到省參加‘廣府'鄉試的宗人子弟要持有‘齋集牌’始准入住,並規定考完出案後十日,一律搬清。
除此之外,其餘時間‘不得有閒雜人等居住,即使紳耆亦不得居住’,對生員、文童和歷科中試的文武進士名錄進行登記。祠堂的財政、財物、祭祀和頒胙等都有嚴格規定。另外,……還強調族人要敬祖孝親,睦族友愛,忠君守法,完納國税,還要族人耕讀傳家,克勤克儉,重學明理,慎言慎交。

廬江書院活動場所

科舉後,宗族活動亦式微。民國時期,廬江書院作為省內何姓族人子弟到省城求學寄宿之所,或作他用。建國後,改為民居,如今,書院的主體建築改為越秀區北京街文化站活動場所,基本保存完好。
參考資料
  • 1.    廣州市民政局  .廣州市民政局[引用日期2023-12-04]
  • 2.    結果公開  .廣州市民政局關於公佈《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的公告[引用日期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