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山:人文聖山

鎖定
《廬山:人文聖山》是由中央電視台新影中心和江西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聯合制作,於鵬擔任總導演的人文紀錄片。
該片共10集,分別為《開山》《歸來》《文火》《問學》《誥封》《牯嶺》《別墅》《壯士》《變通》《緣起》,全景展示了與廬山相關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
該片於2010年6月28日至7月7日每晚21:05分在中央電視台十套頻道首播 [1] 
中文名
廬山:人文聖山
外文名
Lushan:Humanities Holy Mountain
作品類型
人文紀錄片
出品公司
中央電視台新影中心、江西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首播時間
2010年6月28日
導    演
於鵬
集    數
10 集
每集時長
30 分鐘
網絡播放平台
CNTV

廬山:人文聖山劇情簡介

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廬山的諸峯都是在飄渺不定的雲霧中忽隱忽現,彷彿天上的瑤池飄落人間,仍舊帶着戀戀不捨的仙氣。倘若天空放晴,雲霧散盡,便驚鴻一現般顯露出羣峯疊翠,深谷幽澗,以及那些掩映在莽莽羣山中鱗次櫛比的文化景觀。古往今來,這座大山折服了英雄和才子,亦不知見證過多少歷史事件 [2] 

廬山:人文聖山分集劇情

    第一集:開山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兩千多年來閲盡帝王將相,看罷天下文章,一生史家絕唱,兩位佛道宗師,讓我們夢迴遙遠的年代,共同見證廬山人文歷史開天闢地的第一章。由於地質環境的演變,氣候變暖,流水作用形成了廬山美貌的景觀。據統計遍佈廬山的摩崖石刻共有九百多處。位於廬山腳下的淨土宗祖東林寺,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遠行至此的慧遠。佛教作為外來宗教,逐漸融入本土文化,已成為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陸修靜在廬山南麓修建的太虛觀及至北宋一直都是南方道教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宮觀和修煉場。同一時代同處一山,佛道兩教既對峙又同尊。


    第二集:歸來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陶淵明十三年間,五次辭官,拋下官印,登上潘陽湖,以一意孤行的姿態過起來隱居的生活。隱逸文化無比張揚的時代已經來臨。但是他的作品表面看來清新淡雅,但是內在看來,卻有一種對實事的憤世嫉俗與不滿。以質樸的語言寫出了中國人理想的對於家園的想象。


    第三集:文火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正在編纂之中的《廬山歷代詩詞全集》顯示,從東晉開始至今,歷代詩人題寫廬山或者在廬山創作的詩歌總量達到了16000餘首。在中國詩歌的發展歷史中,廬山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座標點,幾千年來,它和歷代詩人形成奇妙而密集的互動,與廬山息息相關的千古名句成為漢語言文學中流傳百代的經典。歷代詩人,一如文火煮山,留下歷久彌新的文明薪火。


    第四集:問學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山林借靜讀書,擇勝地納徒講學,曾是古代眾多儒者的願望。廬山多彩的人文歷史之中也有着因儒興學的一章。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峯下興建濂溪書院,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他們共同奠定了理學思想、教學理念在中國傳播至今的基石。這些儒學大家的功績,不僅在於使廬山成為宋明理學萌芽和傳承的家園,更使廬山成為中國古代不同哲學思想相互交流的學術樂土。


    第五集:誥封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自明朝開始廬山成為皇家之山,這座名山的政治篇章拉開序幕。當中國北方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反覆拉鋸戰中成為主戰場時,包括廬山在內的長江以南地區卻幸而成為狼煙中的桃源樂土。公元1275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接到捷報南宋江州失守,蒙古鐵騎馳騁廬山之麓,這是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佔據。在元朝的等級劃分中,這裏的居民被稱為南人,屬於最低賤的種羣。歷經戰亂後1392年,廬山迴歸了平靜。但是一道敕令的下達打破了廬山的靜謐。


    第六集:牯嶺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今天廬山上的牯嶺鎮儼然是一個隱藏在雲中的國度,這裏具備一座城市應有的一切,長住民兩萬多人。時光倒退到1886年,這裏還只是荒無人煙的山谷,一個叫李德立的西方人,有人説他是貪婪的騙子,也有人説他是極富探險精神的商人,無論如何,因為他的到來,一場充滿鬥爭和戲劇性,但終究是對廬山乃至中國近代文化史意義深遠的土地變革發生了。


    第七集:別墅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外國青年羅根在廬山尋訪先輩故園,牽扯出在中國二十世紀初期,廬山上顯露出的世態、人情。由此進一步解讀廬山千姿百態的別墅之中藴藏的更多歷史價值,以及從興建別墅的廬山石工身上體現出的,堅韌和團結的精神價值。而本集旨在通過這表象,探求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種族和不同視角下的人們和廬山的情感交織。


    第八集:壯士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時隔多年,一位退伍日本老兵在他的日記裏提到廬山戰鬥仍然心有餘悸,那場歷時9個月的戰役被我們稱為“孤軍守山”,兩個地方保安團對岡村寧次親自掛帥的一個軍。對廬山的爭奪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戰略意義,因為這裏是中國的“夏都”,中國政府就是在這裏向世界宣佈全民抗戰的開始。廬山孤軍守山長達二百六十七天,大小戰鬥二百餘次,書寫了抗戰史上的奇蹟。


    第九集:變通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山體面積約282平方公里。其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4米,東西兩側山體多峭壁懸崖不易攀爬,南北兩坡甚緩。自東漢名揚海內之後,直至明初才真正擁有一條上山登頂的大路,就是九十九盤古道。而徐霞客則是按照小路上山登頂,紀實性的記錄了廬山的面貌。在廬山修築第二條大路的人是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叫蓮牯路,使得此山的適宜性大大增強。


    第十集:緣起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廬山從太史公司馬遷的第一次登頂算起,無數羣星閃耀照亮了千年時空,他們一次次完美的登場和謝幕,紛紛留下的傳奇,直到今天仍然令我們唏噓不止。


資料參考於 [3-12] 

廬山:人文聖山幕後製作

該片攝影團隊從2009年4月中旬至2010年4月底進行拍攝,調動航空、逐格、三維、真實再現等各種手段對廬山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展現,歷時326天,素材累計超過1200小時。該片採訪到葉曼、劉夢溪、于丹、杜維明等中國國內外學者專家數十人,引用古籍善本15篇,涉及佛學、道學、隱學、理學、新儒學、中外比較文學以及美學、建築學、地質學、動植物學等十幾個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文學家季羨林為該片題名 [13] 

廬山:人文聖山主創團隊

出品人
劉上洋、鍾利貴
總策劃
曾慶紅、鄭翔
總監製
郭本敏、餘曉明、虞慧羣
總顧問
陳東有、馮靜、彭中天
製片人
藍冰
策劃
李亞東、端木林
總導演
於鵬
編導
於鵬
編導助理
陳思瑩、周丹丹、於子飛
攝像
東郭、胡彬、劉立羣、馬向革
照明
閔文章
技術監製
張偉緒
製片主任
翟雷雷
統籌
崔小毅、袁勇、塗長林、符超
解説
李易
錄音合成
張文、閆妍、楊柳
作曲
石松、吳詠梅
製作
劉然、劉劍超、楊靜怡
美術
楊晨
視覺特效
劉王軒
《探索·發現》欄目組
製片人
王新建
執行製片人
盛振華
主編
王林
策劃
鄧建、黃燦紅
責任編輯
張悦峯、曾和平
製作
孫鶴、張培森、周鑫、呂天北、劉超、胡曉鈺
統籌
王宇
監製
劉曉斌、陳永慶
節目監製
張寧、王進友、馮存禮、魏斌


資料參考於 [14] 

廬山:人文聖山獲獎記錄

時間
頒獎方
頒獎名稱
獲獎者
獲獎/提名
參考資料
2010年
2010中國(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
人文類節目特別獎
《廬山:人文聖山》
獲獎
[15] 
2011年
第五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活動
一等節目
《廬山:人文聖山》
獲獎
[16] 

廬山:人文聖山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日期
播出頻道
欄目
時間段
播出地區
參考
2010年6月28日-7月7日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10)
《魅力紀錄》
每天21:05

[1] 
2010年6月29日-7月8日
重播
每天8:50、15:50
2010年7月16日起
中央電視台高清頻道(CCTV-22)
《人文地圖》

[17] 

廬山:人文聖山作品評價

該片運用四季實地影像紀錄、航拍、歷史珍貴影像資料、情景再現、現場訪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首次全景式、大縱深、多角度、寬領域地展示了世界文化景觀廬山秀美的山川風物、深厚的文化底藴。該片展示了千古文化名山的流風遺韻和山水美、飛瀑美、別墅美、古松美、田園美、和諧美和人文美。該片大氣、大度、大智,兼具歷史的滄桑感與文化的厚重感,注重宏觀與微觀的把握, 以小見大,其視覺衝擊力和散文詩般的解説詞等特點讓觀眾耳目一新 [18] (《當代江西》潘洵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