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鎖定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詩先寫作者之行蹤,次寫廬山之景色,末寫隱退幽居之願想;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廬山秀麗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滅後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詩人一方面想擺脱世俗的羈絆,進入飄渺虛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的美好風物的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全詩風格豪放飄逸,境界雄奇瑰瑋,筆勢錯綜變化,詩韻亦隨着詩人情感的變化幾次轉換,跌宕多姿,極盡抑揚頓挫之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作品名稱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作品別名
廬山謠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作品原文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1
我本楚狂人2,鳳歌笑孔丘3
手持綠玉杖4,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5,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6,屏風九疊雲錦張7
影落明湖青黛光8
金闕前開二峯長9,銀河倒掛三石樑10
香爐瀑布遙相望11,回崖沓嶂凌蒼蒼12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13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14
黃雲萬里動風色15,白波九道流雪山16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17,謝公行處蒼苔沒18
早服還丹無世情19,琴心三疊道初成20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21
先期汗漫九垓上22,願接盧敖遊太清23 [1]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註釋譯文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詞句註釋

  1. 謠:不合樂的歌,一種詩體。盧侍御虛舟:盧虛舟,字幼真,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唐肅宗時曾任殿中侍御史,相傳“操持有清廉之譽”(見清王琦注引李華《三賢論》),曾與李白同遊廬山。
  2. 楚狂人:春秋時楚人陸通,字接輿,因不滿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
  3. 鳳歌笑孔丘:孔子適楚,陸通遊其門而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勸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禍。這裏,李白以陸通自比,表現對政治的不滿,而要像楚狂那樣遊覽名山過隱居的生活。
  4. 綠玉杖:鑲有綠玉的杖,傳為仙人所用。
  5. 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處泛指中國名山。
  6. 南鬥: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鬥宿。古天文學家認為潯陽屬南鬥分野(古時以地上某些地區與天某些星宿相應叫分野)。這裏指秀麗的廬山之高,突兀而出。
  7. 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峯東的九疊屏,因山九疊如屏而得名。
  8. “影落”句:指廬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陽湖中。青黛(dài):青黑色。
  9. 金闕(què):闕為皇宮門外的左右望樓,金闕指黃金的門樓。這裏借指廬山的石門——廬山西南有鐵船峯和天池山,二山對峙,形如石門。
  10. 銀河:指瀑布。三石樑:一説在五老峯西,一説在簡寂觀側,一説在開先寺(秀峯寺)旁,一説在紫霄峯上。近有人考證,五老峯西之説不謬。
  11. 香爐:南香爐峯。瀑布:黃岩瀑布。
  12. 回崖沓(tà)嶂:曲折的山崖,重疊的山峯。凌:高出。蒼蒼:青色的天空。
  13. 吳天:九江春秋時屬吳國。“飛鳥”句意思:連鳥也難以飛越高峻的廬山和它遼闊的天空。
  14. 大江:長江。
  15. 黃雲:昏暗的雲色。
  16. 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謂長江流至潯陽分為九條支流。李白在此沿用舊説,並非實見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形容白波洶湧,堆疊如山。
  17. 石鏡:古代關於石鏡有多種説法,詩中的石鏡應指廬山東面的“石鏡”。傳説在廬山東面有一圓石懸巖,平滑如鏡,可照人影。清我心:清滌心中的污濁。
  18. 謝公:南朝宋謝靈運。謝靈運曾進彭蠡湖口,登廬山,有“攀崖照石鏡”詩句(《謝康樂集·入彭蠡湖口》)。
  19. 服:服食。還丹:道家煉丹,將丹燒成水銀,積久又還成丹,故謂“還丹”。
  20. 琴心三疊:道家修煉術語,一種心神寧靜的境界。
  21. 玉京:傳説元始天尊居處。道教稱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22. 先期:預先約好。汗漫:無邊無際,意謂不可知,這裏比喻神仙。一説為造物者。九垓(gāi):九天之外。
  23. 盧敖:戰國時燕國人。《淮南子·道應訓》載,盧敖遊北海,遇見一怪仙迎風而舞,想同他做朋友而同遊,怪仙笑道:“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遂縱身跳入雲中。太清:最高的天空。 [2]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白話譯文

我本是像那個接輿楚狂人,高聲唱着鳳歌去嘲笑孔丘。
手裏拿一根鑲綠玉的棍杖,大清早辭別著名的黃鶴樓。
攀登五嶽尋仙道不畏路遠,這一生就喜歡踏上名山遊。
秀美的廬山挺拔在南鬥旁,九疊雲屏像錦繡雲霞鋪張,
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闕巖前雙峯矗立入雲端,三疊泉如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峯瀑布與它遙遙相望,重崖疊嶂聳雲霄莽莽蒼蒼。
翠雲紅霞與朝陽相互輝映,鳥兒也飛不過吳天廣又長。
登高遠望天地間壯觀景象,大江悠悠東流去永不回還。
天上萬裏黃雲變動着風色,江流波濤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歡為雄偉的廬山歌唱,這興致因廬山風光而滋長。
閒時觀看石鏡使心神清淨,謝靈運足跡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塵世情,修煉三丹和積學道已初成。
遠遠望見仙人正在彩雲裏,手裏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約好神仙在九天會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遊太清。 [2]  [3]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即詩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的次年。李白遇赦後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重遊廬山時,作此詩寄盧虛舟。當時李白已經歷盡磨難,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情更加迫切。 [4]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作品鑑賞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整體賞析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遊、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託,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願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開宗明義表達胸襟:我本來就像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國,遊説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於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像楚狂那樣遊諸名山去過隱居生活。“鳳歌”一典,用語精警,內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接着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説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於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為什麼到廬山來呢?是因為“好入名山遊。”後兩句詩,既可説是李白一生遊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隱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謂序曲。然後轉入第二段,詩人以濃墨重彩,正面描繪廬山和長江的雄奇風光。先寫山景鳥瞰:“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認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廬山一帶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峯東北的九疊雲屏。三句意謂:廬山秀麗挺拔,高聳入雲;樹木青翠,山花爛熳,九疊雲屏像錦繡雲霞般展開;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綺麗。以上是粗繪,寫出廬山的雄奇瑰麗;下面,則是細描:“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金闕、三石樑、香爐、瀑布,都是廬山絕景。這四句是從仰視的角度來描寫:金闕巖前矗立着兩座高峯,三石樑瀑布有如銀河倒掛,飛瀉而下,和香爐峯瀑布遙遙相對,那裏峻崖環繞,峯巒重疊,上凌蒼天。接着,筆姿忽又宕起,總攝全景:“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旭日初昇,滿天紅霞與蒼翠山色相輝映;山勢峻高,連鳥也飛不到;站在峯頂東望吳天,真是寥廓無際。詩人用筆錯綜變化,迂迴別緻,層層寫來,把山的瑰瑋和秀麗,寫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然後,詩人登高遠眺,以如椽大筆,彩繪長江雄偉氣勢:“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幾句意謂:登臨廬山高峯,放眼縱觀,只見長江浩浩蕩蕩,直瀉東海,一去不返;萬里黃雲飄浮,天色瞬息變幻;茫茫九派,白波洶湧奔流,浪高如雪山。詩人豪情滿懷,筆墨酣暢,將長江景色寫得境界高遠,氣象萬千,雄偉壯美。大自然之美激發了大詩人的無限詩情:“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外蒼苔沒。”李白經過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後,重登廬山,不禁感慨萬千。這四句意思是:愛作廬山歌謠,詩興因廬山而激發。從容自得地照照石鏡,心情為之清爽,謝靈運走過的地方,如今已為青苔所覆蓋。人生無常,盛事難再。李白不禁油然產生尋仙訪道思想,希望超脱現實,以求解決內心的矛盾。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還丹,道家所謂服後能“白日昇天”的仙丹。琴心三疊,指道家修煉的功夫很深,達到心和神悦的境界。這兩句表明詩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煉昇仙,以擺脱世俗之情,到那虛幻的神仙世界:“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詩人彷彿遠遠望見神仙在彩雲裏,手拿着蓮花飛向玉京。詩人非常向往這樣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此處用盧敖遇怪仙的典故。李白在這詩裏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盧敖借指盧虛舟,邀盧共作神仙之遊。兩句意謂:我李白已預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約會,並願接待盧敖共遊仙境。詩人浮想聯翩,彷彿隨仙人飄飄然凌空而去。全詩戛然而止,餘韻悠然。
此詩思想內容比較複雜,既有對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對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擺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風物。詩的感情豪邁開朗,磅礴着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詩的韻律隨詩情變化而顯得跌宕多姿。開頭一段抒懷述志,用尤侯韻,自由舒展,音調平穩徐緩。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轉唐陽韻,音韻較前提高,昂揚而圓潤。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刪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聲月沒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閒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庚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嫋嫋,令人神往。前人對這首詩的藝術性評價頗高:“太白天仙之詞,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詞鹹善。……今觀其……《廬山謠》等作,長篇短韻,驅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並高可也。”(見《唐詩品彙》七言古詩敍目第三卷《正宗》) [3]  [4]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方外玄語,不拘流例。全篇開闔佚蕩,冠絕古今,即使杜工部為之,未易及此,高、岑輩恐亦脅息。又襟期雄曠,辭旨慨慷,音節瀏亮,無一不可。結句非素胎仙骨,必無此詩。
《李杜詩選》:劉須溪曰:為此桀態。
《李詩辨疑》:辭有純駁,強弱不一,為可疑也。
《唐詩快》:伯敬雲:讀李白詩,當於雄快中察其靜遠精出處。又云:太白有飲酒、學仙兩路語,資淺俗人口角,言俱不謬。若如此等詩、則有雄快而無淺俗矣。
唐詩別裁》:先寫廬山形勝,後言尋幽不如學仙,與盧敖同遊太清,此素願也。筆下殊有仙氣。
唐宋詩醇》:天馬行空,不可羈紲。
《昭昧詹言》:“廬山”以下正賦。“早服”數句應起處,而提筆另起,是以不平。章法一線乃為通,非亂雜無章不通之比。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此就山中典故鋪敍,非遊山之景(“廬山秀出”句下)。
唐宋詩舉要》:吳曰:壯闊稱題。 [5]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5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06-508
  •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9
  • 4.    何國治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92-294
  • 5.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唐·李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7-19]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