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陵琴派

鎖定
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源於江蘇揚州,其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為歷代琴家所重視。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揚州古琴活動自唐、宋以來,流傳不絕,最盛於清代。清初以徐常遇和徐祺父子為代表的揚州琴家不僅操琴技藝精湛,還編輯了許多琴譜,流傳下來的有徐常遇的《澄鑑堂琴譜》,徐祺父子的《五知齋琴譜》,吳 灴的《自遠堂琴譜》,秦維翰的《蕉庵琴譜》和僧空塵的《枯木禪琴譜》等。
中文名
廣陵琴派
地    區
江蘇揚州
成立時間
1932年
創立人
孫紹陶、張子謙

廣陵琴派藝術特點

1932年,廣陵琴家孫紹陶張子謙劉少椿、胡滋甫等人正式創建了廣陵琴社。廣陵派琴家一脈相承地保持了自身固有的特色,以清幽、恬雅、舒暢、灑脱作為琴曲的美學標準,注意內容和感情的表現,節奏跌宕多變,指法細膩靈活,操縵諧婉自如。 [2] 
廣陵派既吸取了山派恬淡清雅的情味,又開蹊經,盡情的抒寫樂曲的意趣,在着意發揮松活瀟灑的同時,在奔放豪爽中藴含節制凝蓄,在活潑瀟灑中寓有恬靜幽逸的神韻,從而形成了恬逸灑脱的獨特風格。
廣陵琴派的代表曲目有《漁歌》、《樵歌》、《昭君》、《龍翔操》、《梅花三弄》等,尤其以前面兩首最能表現廣陵琴派之長,它們既存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藴和了南派的柔和之情。
《龍翔操》的內容取自莊生夢蝶的故事,是一首節奏跌宕、情緒歡快的古琴曲。廣陵琴社於1984年正式恢復。每年除了組織琴人聚會,還與兄弟琴社進行琴藝交流,並經常向中外賓客獻藝,受到廣泛讚揚。

廣陵琴派藝術創始人

作為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廣陵琴派創始者為江蘇揚州琴家徐常遇。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是在虞山派的基礎上發展創立的。
徐常遇輯有《澄鑑堂琴譜》,其子徐新、徐祺繼承家學,琴藝高超,當時享有“江南二徐”的盛譽。徐祺遊歷了大江南北,加工整理了虞山派、金陵派、吳派、蜀派傳曲,輯《五知齋琴譜》。
徐常遇之孫徐錦堂弟子吳灴廣收諸家傳譜,編有《自選堂琴譜》。以後,廣陵派傳人秦維瀚、釋空塵分別編輯了《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廣陵派自創立以來,著名琴家綿延不絕,他們的譜集一直影響到現代。創始人相關信息
徐常遇字二勳,號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風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鋒,節奏也比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之所以能成為一派之宗,主要原因是他受當時浪漫主義和感傷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指法探微淺奧,積古人之未盡”,與早半個世紀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輕、微、淡、遠” 琴風相近而有所發展,因而博人喜愛。
但是他主張古曲沒有不盡之處,只能刪而不能增,為了闡明自己的主張,他還比喻説“如刪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書雖有破損,其未損處未必減色,如果增得不好,就象清水加進了污濁,就再也無法還其本色了”;甚至強調“既是加得極佳,也總非古人所有”。
徐常遇這種對傳統琴曲過於謹慎的態度,實際上是限制了人們的發展創造,而後世廣陵琴人們加工和發展傳統琴曲的做法恰恰是對這種保守思想的否定。
徐常遇一生與琴為伍,平生弟子極多。從其學琴者有徐常遇的三個兒子徐祜(著有《雍門琴譜》,曾參與鑑定《微言秘旨訂》)、徐襸、徐褘和其侄孫徐錦堂,還有釋普照、長白唐公、馬士俊(著有《琴香堂琴譜》)、孔毓、蘇梅、許汝霖、徐秉義、甘應泰、梁鏡、楊文言、範國祿、舒格、何金驤、李穣、方象璜、魯鼐(著有《琴譜析微》)等人,就連當時炙手可熱的權貴年羹堯、年希堯、陳夢雷等也拜在了他的門下。
廣陵琴派傳承脈絡圖
廣陵琴派 廣陵琴派

廣陵琴派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揚州市文化館獲得“廣陵琴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