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西運動

鎖定
廣西運動(Guangxi movement)由丁文江於1929年提出,代表在華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與其下伏地層之間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構造運動。
中文名
廣西運動
外文名
Guangxi movement
提出者
丁文江
提出時間
1929年

廣西運動發展歷史

通常認為,廣西運動體現了加里東運動在華南的響應和具體表現,對華南大陸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遠的影響。 [1] 

廣西運動基本信息

中國西南地區志留紀末和泥盆紀初的地殼運動,與歐洲加里東運動相當。廣西早泥盆世洛霍考夫階下部蓮花山組與前泥盆系間角度不整合,見於貴縣、邕寧、武宣、蒙山、桂平、容縣、修仁等地。蓮花山組以及大致同時的磨拉石相地層,直接蓋在龍山羣今稱防城羣,時代為羅德洛世—普里道利世所的許多地層單位之上,各地下盤最新地層的時代差別很大;上盤最老地層呈現穿時現象,這都意味着廣西運動所依據的是貌似單一的大角度不整合,並非一次褶皺運動所造成。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相關證據,對廣西運動的起始時間、推進過程和影響範圍缺少準確深入的認識。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旭院士等通過研究認為,贛南和粵北地區的奧陶系地層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近年來由他帶領的團隊在該地區開展了大量針對性研究工作,並舉行了若干次多學科的野外現場討論會,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贛南崇義-永新地區的奧陶系以連續的黑色含筆石地層為特徵,其上與泥盆系不整合接觸。但是,奧陶系的這套黑色碎屑岩系存在着較為嚴重的劃分和對比問題。陳旭等對其中有關的重要筆石屬種進行重新研究之後,發現隴溪組為晚奧陶世桑比期的沉積,其上覆的、由不同研究者建立的石口組和花面壟組實屬氵韓江組的一部分,時間相當於晚奧陶世凱迪期早期。在重新釐定崇義-永新地區奧陶系劃分對比的基礎上, 陳旭等提出隴溪組黑色含筆石地層與其上氵韓江組巨厚碎屑岩系之間的生物相和巖相的劇變,正是廣西運動在贛南啓動的表現,表明這一構造運動始於晚奧陶世凱迪期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