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

鎖定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涉及右江區龍景街道的福祿村、大楞鄉的中華村以及田陽縣洞靖鄉百勇村的小部分水域及護林帶,總面積659.0公頃,濕地率47.6%。 [2] 
2019年12月25日,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9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1] 
中文名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
面    積
659 公頃
管理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林業局
批准時間
2014年12月16日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位置境域

福祿河濕地風景 福祿河濕地風景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06°33′51″~106°33′47″,北緯23°44′35″~23°49′31″,南北跨度9.2公里,東西跨度6.8公里,北至龍景街道福祿村的浪興屯、西南至大楞鄉中華村的百華屯、東至右江入口。範圍涉及龍景街道福祿村福祿大屯、洞仙屯、平甫屯、久布屯、浪興屯、東六屯以及大楞鄉中華村百華屯,規劃總面積為659公頃。 [3]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自然資源

福祿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右江重要的一級支流。源於德保縣東陵鄉高國屯一帶為中心的漏斗狀溶岩地區。于田陽縣橋業鄉活旺村那虎屯流入百色市境,流經那仁、達雙屯後復出田陽縣,於洞靖鄉奔流9千米後,又於百色市大楞鄉中華村百華屯入境。爾後北沌至龍景街道福祿村久布屯轉折東流,於平甫屯東匯入右江。市境內一段長26.3千米。流域面積為515平方千米,河寬一般為30~50米。境內主要支流是大楞鄉的昔仁(達雙)河和龍景街道的東環溪,幹流流量基本穩定,河牀坡降大,且有2米高以上的跌水100多處, 形成小瀑布。全流域可利用落差263米,有利於梯級開發水力發電站和修建引水工程,以灌農田。解放後,該河水資源及水能資源已逐步被開發利用。至1988年已在下游興建了能灌溉農田1萬餘畝的福祿河引水工程;至1991年,裝機容量為9600千瓦的百色市福祿河三級電站已建成投產,至2001年裝機容量1.29萬千瓦的福祿河五級電站即福祿河水庫已建成使用,主要用於灌溉、發電以及當地村民水源。 [2]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歷史文化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那”文化

濕地公園周邊主要是壯族居民,壯族先民適應江南主要是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我國最早創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生產方式決定文明類型。壯族是稻作民族,他們稱水田為“那”,冠以“那”字的地名遍佈珠江流域及整個東南亞地區。其中又以左右江、紅水河等流域最為密集。
“那”文化是在文化生態學視野中的壯族文化,不僅表現為一種稻作文明類型,而且以其整體性顯示出區域文化的個性特質。“那”字地名藴藏的稻作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成為生息於這一地區的人們共同體的鮮明標誌和歷史印記,故我們稱之為“那文化”。
因“那”而樂的節日文化、據“那”而作生產文化,賴“那”而食的飲食文化、靠“那”而穿的服飾文化、憑“那”而居的居住文化都是“那”文化的鮮活體現、和稻作農耕生活密切相關,是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混為一體的表現形態,是稻作文明類型和壯族文化羣體的象徵。 [2]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百越古道文化

水上交通是人類最早跟外界溝通的一個渠道,廣西西南地區的右江是古代滇、黔、桂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千百年來,百越民族先民就是通過這條水路越過羣山的阻隔和遙遠的人們交換物品和信息。正因右江盤地有這一優勢,南宋朝廷就在田東橫山寨設立官辦的博易場,專門負責大理馬的購買為遼軍供給軍馬,馬匹的頻繁交易使得桂西與雲南之間逐漸形成了南宋以後持續發展的商業古道,因古道路線輻射在廣闊的百越民族地域,故學術界稱之為“百越古道”。
福祿古鎮是百越古道一個重點驛站,因為它處水路咽喉。東接橫山寨至邕州及珠三角地區,西至雲南大理國,連接緬甸、印度,特別是水路可由右江溯流而上到達雲南剝隘、西林、廣南及田林等。沿福祿河又可至昔仁、洞靖。歷朝的福祿古圩商貿繁華,街圩分上圩和下圩,上圩商貿多茶馬、鹽馬、煙土交易;為下圩商貿多為瓷器、麝香、胡羊、長鳴雞、披氈、布匹、文具、雲南刀及諸藥物;當時的福祿古圩是商賈雲集,土特產琳琅滿目的博易圩場,它成為百越古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中原文化、滇文化、嶺南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在古道的交匯處福祿村留下深刻的歷史記憶。 [2] 

廣西百色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壯劇和壯族情歌

壯劇和壯族情歌均為2009年進入百色市右江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其中,壯劇,又叫“壯戲”,分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和師公戲三類。右江區流傳的北路壯劇劇目多,數量達100多個,皆屬傳統劇目,如《借青佩》、《伯美聯》、《姐妹易嫁》等,深受羣眾的喜愛和歡迎。壯族情歌是流傳於本地壯族村落的民間歌謠,為青年男女談情説愛時唱。歌詞常採用比喻、暗示、影射、襯托和雙關等手法來表達男女的愛慕之情。句式有無言句和七言句,在韻律上為腰腳韻或頭腳韻互押,曲調因村落所處的地理位置各異,有布林調、大楞調、龍川調、四塘調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