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濟寺

(山西省五台縣廣濟寺)

鎖定
廣濟寺,是位於五台縣的一座寺廟,俗稱西寺。該寺始建於元代,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年間重建。
廣濟寺,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廣濟寺
位    置
五台縣城內西門旁
地    位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    稱
西寺
佔地面積
883 m²
始建於
元代

廣濟寺寺廟簡介

廣濟寺·大雄寶殿 廣濟寺·大雄寶殿
廣濟寺,位於五台縣城內西門旁,俗稱西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五台縣志》載:“廣濟寺,在縣治西,元至正年間建,已就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縣王秉韜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廣濟寺碑又説:“廣濟寺建於元代,土人呼為西寺,以其偏於縣西門內也。寺制極巍峨,棟宇插雲,斗拱煥日”。由此可知,廣濟寺創建於元代。
廣濟寺俗稱西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

廣濟寺大雄寶殿

廣濟寺,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第子,金剛等塑像,兩側分別架麟,獅,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石樸。

廣濟寺建築風貌

廣濟寺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組羣建築,是按我國一般佛教寺院坐北向南而建。中軸線上有二進院落,三座殿宇。依次為山門、文殊殿、大雄寶殿。其中以大雄寶殿規模最大,面寬5間。鍾、鼓樓建在文殊殿兩旁,左右配殿、廂房環抱,共計16問,每邊為8間。紅牆綠瓦,端莊幽雅。建國後,新建縣博物館,寺院前部分建築拆除,只存一座大雄寶殿。

廣濟寺佈局結構

廣濟寺 廣濟寺
大雄寶殿面寬5間,進深3問,單檐懸山頂,殿前有月台,面積290平方米。該殿雖幾經局部重修,但樑架結構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狀。柱頭覆盆式,各柱微向內傾,置成“側角”,造成“升起”。這種做法增強了樑架的穩固力。屋頂坡度較平緩,檐下柱頭四鋪作斗拱,自櫨鬥鬥口出平直的假昂一跳,昂背置交互鬥,耍頭與撩檐枋相交,後尾承樺拱托四椽。補間鋪作每間一朵斜拱,後尾託平棋枋。
殿之前檐下懸有“大雄寶殿”豎匾一塊,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廣濟寺時懸掛的。殿內徹上露明造。為適應宗教禮拜活動和擴大內部空間的使用面積,金柱的配置,採用減柱法,前槽不設金柱,後槽只用粗大的兩根金柱承託內額,大內額之上承四椽。
殿內正中懸木匾,上書“天人和益”,為五台知縣王秉韜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書。 [1] 

廣濟寺寺剛塑像

廣濟寺·彩塑佛像
廣濟寺·彩塑佛像(2張)
殿內保存有泥塑像30尊,基本完好。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結跏趺坐於須彌座蓮台上。正中釋迦牟尼佛,頭上藍色螺發盤旋,臉形圓潤,身軀肥碩,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流暢。兩側塑二弟子阿難、迦葉,嚴謹安詳。左邊文殊菩薩,右邊普賢菩薩,面目豐腴,寬衣博帶,束髮蓮冠,給人以藝術之美感。這3尊像合稱為“華嚴三聖”。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塑脅侍菩薩兩尊,他們項戴瓔珞,臂飾寶釧,容貌健美。佛台前兩側塑有韋馱、伽藍,相對而立,威武雄壯,好象在履行自己的護法職守。東西兩山牆下塑有十八羅漢,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佛台背面正中塑文殊菩薩騎獅子,左邊塑觀音菩薩騎朝天吼,右邊塑普賢菩薩騎白象,合稱“三大士”。“士”者“事”也,即從事自利利他的人。

廣濟寺相關作品

大雄寶殿的塑像為元至正年間(1335-1340)的遺物。由於受元代戰亂影響,雕刻家發揮技藝的機遇受到限制,佛體欠莊嚴,像似俗骨人相,肉體表現較重,像似寫實作風,佛的精神已看不出多少。但是,塑像儘管出手不高,仍屬不可多得的作品。
大雄寶殿的彩塑是“華嚴三聖”,那麼,“華嚴三聖”的思想、造像源於何時何人?於此作一解釋。“華嚴三聖”的思想、造像源於五台山,是五台山僧人對佛教文化的巨大貢獻。當初,唐代五台山著名的居士李通玄大華嚴寺研習《華嚴經》,提出了“華嚴三聖”的思想,他説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華嚴經》中的三位聖者,這三人構成——法界之體。
這一法界具有三德:毗盧遮那佛是法身的果德,文殊是因位的智德,普賢是因位的行德。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總別關系;二、主伴關係;三、因果關係;四、體用關係等。而後大華嚴寺的高僧澄觀國師繼承和發展了李通玄的這一“三聖”思想,提出了“三聖圓融觀”。
他説:“三聖者,本師毗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他還説:“三聖之內,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文殊、普賢二聖法門互相融通。他們至佛果之因已經完成,因之立場與果之立場同一,且歸屬於佛果境界。由是文殊、普賢和毗盧遮那佛就融為一體了。
澄觀國師的“三聖圓融觀”思想被他的高足圭峯宗密運用於實踐,並按澄觀國師之意創造了以毗盧遮那佛居中,文殊、普賢居其兩旁的“華嚴三聖”造像。從此“華嚴三聖”的造像就應用而生了。

廣濟寺文化傳承

李通玄居士、澄觀國師、圭峯宗密三人都是五台山華嚴學的奠基人,“華嚴三聖”的思想、造像都是他們創造的。這是他們對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巨大貢獻。
“華嚴三聖”中的毗盧遮那佛,是不可説不可得的法身佛,他的淨土叫華藏世界,這個世界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海水中生大蓮花,蓮花中包藏有微塵數之世界,故稱蓮花藏世界,略稱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教主是毗盧遮那佛。他有兩個最得力的助手,一是他的左脅侍文殊菩薩,專司智德,另一是他的右脅侍普賢菩薩,專司理德。
大雄寶殿前立八角形經幢一座,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須彌座,每面雕獅。幢身八面,都有造像,刀法簡潔古樸,經幢銘文已漫漶不清。幢身之上覆以寶蓋,周圍淺雕幾何圖案,繞以瓔珞。
寶蓋以上施覆缽和寶珠。建幢年代不詳,從形體和雕刻技術上看,可能屬唐制,但不能超越唐代。因為《尊勝陀羅尼經》是唐高宗時佛陀波利來華始譯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