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鎖定
工程中心依託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國家重點學科以及計算機、電子信息、通信等優勢學科羣,聚焦關鍵技術攻關、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是一個多學科、跨部門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試圖打通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的鴻溝。
工程中心聚焦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設2個主要研究方向:(1)雲計算及新興平台軟件;(2)移動自組織網絡。
工程中心團隊合作源起清華大學,從對等網絡到移動自組織網絡,從網格計算到雲原生計算,一直處於技術發展前沿,在網絡計算領域進行了近20年的應用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和應用型科技研發重大項目的支持,是國內最早從事雲原生計算研究的團隊之一。
工程中心實行依託單位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和技術委員會諮詢制。
工程中心實行依託單位華南師範大學聘任許駿擔任工程中心主任,枊泉波、王冬青擔任工程中心副主任。
工程中心設立技術委員會,對工程技術研究和開發活動進行指導,審議和確定發展戰略、研究方向、研究開發計劃、重大學術活動、開放研究課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擔任技術委員會主任。 [3] 
中文名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外文名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ystem
成立時間
2009年12月22日 [5] 
機構地址
廣州市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區
主管部門
華南師範大學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移動自組織網絡
無線通信網絡主要分兩類:一種是以基站為通信網絡核心的集中控制式網絡,如手機通信使用的4G和5G系統;另一種就是無基礎設施的分佈式網絡,即無線自組織網絡。如果節點可以自由移動,這種無線自組織網絡就是移動自組織網絡(Mobile ad hoc networks,簡稱MANET),它不是一個新概念,對它的研究和應用已經20多年了,最初主要出於戰場軍事通信的需要,雙方交戰時不可能指望基站提供通信支持。
移動自組織網絡是由通信節點通過分佈式協議互連的網絡系統,具有無中心、節點對等、多跳(multihop)以及自發現(Self-Discovering)、自配置(Self-Configuring)、自組織(Self-Organizing)和自愈(Self-Healing)等特點,能自動快速部署獨立的通信網絡或有效延伸已有通信網絡的覆蓋範圍,在民用和軍事方面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一直是計算機網絡與分佈式系統的研究熱點。隨着P2P(Peer-to-Peer computing,對等計算)等具有明顯自組織特徵網絡的出現,自組織網絡的概念逐漸寬泛化,已擴展到各種具有自組織特性的網絡新理念、新技術和新設施研究與試驗。自組織網絡與傳感器技術相結合形成的無線傳感網絡,將深刻影響人與自然的交互方式,極大擴展現有網絡功能和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隨着工業互聯網的興起,移動自組織網絡可望成為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無線網絡的主導技術,也是無人機集羣、機器人集羣信息傳遞的關鍵技術。
重點關注車載自組織網絡和無線傳感網絡等應用驅動型網絡,網絡的自組織屬性和不依賴基礎設施是優勢而不再是侷限性;不迴避通信節點的移動性問題,把它視為設計自組織網絡新形態的可用機會,在通信鏈路間歇式連通狀態下利用節點移動帶來的接觸機會實現數據傳輸的機會網絡。 [1] 
雲計算及新興平台軟件
雲計算明確了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三種服務模式,但其發展一直呈現“兩頭大、中間小”態勢,即IaaS和SaaS發展迅猛,PaaS研發及應用一直徘徊不前, 主要原因是早期的PaaS缺乏通用性,僅支持專有的編程框架、運行時、應用軟件包格式和部署方式,支持的雲應用類型有限,“供應商鎖定”問題非常突出。容器實現了輕量級的操作統虛擬化,為構建通用型PaaS提供了新機遇。以容器、微服務和DevOps為代表,雲計算發展進入雲原生階段,關注重點從底層逐步上移到應用層,加速了應用與基礎設施資源之間的解耦,推動了以應用為中心的多雲/混合雲架構的到來;“人-機-物”全面互聯推動了雲服務能力向端側延伸,雲-端加速融合,邊緣計算、雲-邊協同成為熱點。
雲計算是國產基礎軟件自主創新的難得機遇。綜觀基礎軟件發展史,每一代操作系統佔領市場形成生態規模後,尚未出現在原賽道上後發趕超的先例;處在原賽道霸主地位的企業也很難在新型操作系統領域延續成功的傳奇。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泛在計算環境、“雲-邊-端”協同的計算模式以及多雲/混合雲基礎設施加,加快佈局雲操作系統等新型基礎軟件研發及產業化,尋求在新方向和新賽道上的發展新優勢,這是國產操作系統自主創新的一種路徑選擇。與單機(桌面端、移動端和服務器端)操作系統不同,雲操作系統尚未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也沒有業界公認的技術標準或規範,留出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和國際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為國內學術界和產業界發展自主可控雲操作系統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雲操作系統已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佈,雲計算列為數字經濟重點產業,提出加快雲操作系統迭代升級,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等雲服務產業。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雲操作系統等新型基礎軟件自主創新。深圳市培育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集羣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實施核心軟件突破工程,鼓勵生態主導型企業搶抓開源發展有利契機,加快物聯網操作系統、雲操作系統、雲數據庫、區塊鏈雲平台等新型基礎軟件自主創新。 [2]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歷史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2009年由廣東省教育廳批准立項,依託華南師範大學建設,並得到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的支持。2015年1月,正式通過省教育廳組織的驗收,隨後一直正常運行。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部分科研成果

【1】容器雲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與示範應用(2017B030306020),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雲計算與大數據),2017年7月-2019年12月
【2】“粵教雲”教育資源大數據雲服務平台建設及規模化應用(2015B010131013),廣東省應用型科技研發重大項目,2016年1月-2018年12月
【3】“粵教雲”工程總體設計、技術架構及標準體系研究,粵教信息函【2015】44號),廣東省教育廳委託項目,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
【4】雲計算若干關鍵技術及產業化與“粵教雲”工程(2012A080104021),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5】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項目(項目編號GCZX—A0905,批准文號:粵教科函[2009]42號/粵財教[2009]309號),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
【6】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先進路由技術研究(2008B010200013),廣東省科技計劃(工業攻關)項目,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7】對等科研協作網絡研究(7067104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8】服務網格關鍵技術與示範工程(2006B15001004),廣東省科技計劃(工業攻關)項目,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
【9】車載自組織網絡系統(批准號:穗科條[2006]21-03),廣州市科技計劃(科研條件建設)項目,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
【10】網格計算環境的協同工作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904120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
【11】基於擴展模糊積分的生物信息數據挖掘研究(6120229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12】基於情境感知的動態數據採集模型與交互可視分析機制研究(7170107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 [4]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代表性成果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著作

2023-03-26許 駿,柳泉波 著,從網格計算到雲計算
2023-03-26許 駿,邱靜怡 著,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路由技術
2023-03-26許 駿,柳泉波等著,面向服務的網格計算
2023-03-26許 駿,史美林 等著,網格計算與E-Learning Grid
2023-03-26許 駿,柳泉波等著,協作社羣形成與演化機制:理論與算法
2023-03-26許 駿,柳泉波著,IT技能測評自動化——理論·技術·應用 [6] 

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大應用工程

2023-02-19“粵教雲”工程
2023-02-19深圳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
2023-02-19國家電網電力配電工業互聯網平台
2023-02-19國家開放大學教育服務網格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