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獅舞(廣東醒獅)

鎖定
獅舞(廣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的傳統舞蹈 [11]  ,為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脱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着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 [13] 
2006年5月20日,獅舞(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5 [1] 
中文名
獅舞(廣東醒獅)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非遺編號
Ⅲ—5

獅舞(廣東醒獅)歷史淵源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脱胎而來。
五代十國之後,隨着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 [13]  ,後流傳到廣州和遂溪。
明清時期,遂溪醒獅開始表演。
明末清初,兩廣地區就盛行春節醒獅民俗。遲至清乾隆年間,佛山已流行醒獅 [15] 
清末民國時期,醒獅與佛山的武館相結合,出現了“一般武館都設獅”的現象 [15]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醒獅被當作封建迷信而被禁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一般上街採青、巡演。
改革開放後,廣東醒獅活動得以恢復並與日俱增,廣東佛山、湛江、廣州等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羣眾性獅藝普及,不少地方成立了醒獅隊,每逢節慶及重大活動、慶典,必有醒獅助興 [2]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些條件較好的街道、村鎮開始有組織地成立龍獅團。
1980年,荔灣華林武術醒獅團成立,是荔灣區最早成立的醒獅隊,也是廣州市唯一一家由街道組織的醒獅團。
1985年1月1日, 在廣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總工會的直接領導下,廣州工人醒獅協會在廣州市民政局正式註冊登記,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隸屬市總工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醒獅協會。
20世紀9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在經濟衝擊下,許多年輕遂溪村民都外出謀工,隨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願意從事枯燥又沒前途的醒獅活動 [17] 
1997年,番禺沙灣鎮沙坑村龍獅團成立 [2] 

獅舞(廣東醒獅)舞蹈特色

獅舞(廣東醒獅)表演項目

一般分賀慶、競技、聯誼、驅邪、陣式和演藝等六類。
(1)賀慶:逢節日喜慶、奠基落成、壽宴婚娶,羣獅齊賀,獅鼓齊鳴,由一至兩隻獅口含金條、金錢、金磚、元寶、玉器等道具,拼砌成姓氏或福、祿、壽、喜等吉祥語句和圖案,以示恭賀。
(2)競技:由兩個或多個獅班同台獻藝,好勝爭強,各顯高難靈巧獅藝,以求揚名鄉里,爭當獅壇霸主。
(3)聯誼:兩個或多個獅班同台表演,結友聯誼。點香交拜,羣獅起舞,同慶共樂。
(4)驅邪:醒獅對蠍子、蜈蚣、毒蛇、蜘蛛、青蟹等邪毒物類(比喻為邪惡的事物)予以撕咬、吞食,以求達其驅邪鎮惡之目的。
(5)陣式:由主家的獅班為應邀前來的各個獅班設下陣式,各獅班又按獅壇規矩以不同招式套路技藝破陣,表演時配鼓樂、旌旗、吶喊,場面氣氛熱烈。陣式有梅花陣、七星陣、八卦陣、蟠龍陣等
(6)演藝:表演醒獅的各類採青套路,如採橋青、盤凳青、雲梯青、三山青、樓台青、高杆青、八卦青、椰子青、靈芝青、撈月青等。亦有主家故設障礙,考驗獅班的採青技藝 [3] 

獅舞(廣東醒獅)表演道具

  • 獅頭
佛山舞獅深受古典戲曲的影響,其面相造型最大的特色是選取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和黃忠等英雄為偶像。沿襲戲曲的特點,把劉備獅裝扮成白臉、黃臉或粉紅臉,把關公獅裝扮成紅臉,張飛獅為黑臉,趙雲獅為銀色或青色臉,黃忠獅則為黃灰相間的臉。此外,還有紅底二花臉、黑底二花臉、五彩二花臉、七彩二花臉等臉譜,完全是粵劇中的好漢形象 [14] 
不同顏色的臉譜再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如在劉備獅的雙腮上,加上一個會震動的“帽球”,獅額正中裝飾一塊明鏡,以表現威猛、正氣的效果。關公臉則配以大紅綵球和白鬍須,梳仔眉,金鼻金角,還加上幾條“額頭根”,以表現他的仁義忠勇、成熟穩重。張飛的臉譜,配上黑色牙刷須,飾以黑色絨球,把黑臉譜獅頭裝扮得如同張飛般兇悍驍勇、威武剛強 [14] 
舞獅者在選擇不同臉譜的獅頭起舞時,要賦予其相應的性格特徵。如舞張飛獅,要着力表現他的粗魯和驍勇;舞關公獅,要處處表現他的仗義和寬容;舞劉備獅,要處處表現得公平、冷靜。舞獅者、社團和主家,均以各自的選擇體現自己的英雄崇拜傾向 [14] 

獅舞(廣東醒獅)表演流程

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13] 

獅舞(廣東醒獅)表演動作

  • 綜述
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採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採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 [13] 
  • 橋步
醒獅的橋步採用南派武術的四平馬、子午馬、丁字馬、座盤馬、吊蹄馬。步法有麒麟步、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提步、擺步、丁步、越步、撲步、跳步等。
  • 套路
傳統的舞法主要有佛引獅、採靈芝、出洞、過山(上山)、滾球、吐球、上樓台、過雲橋、橋底尋青、八仙賀壽、七星伴月及各式採青。
  • 採青
“採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13]  。現在佛山醒獅所採之“青”是用生菜和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的,這就把迎春、添丁和發財三大美好願望聯繫在一起,祈求吉祥的願望十分濃厚 [14] 

獅舞(廣東醒獅)鼓樂景物

(1)鼓樂:一般舞獅配鼓、鑼、鈸,亦有根據地方特色和套路表演需要,配螺號、中堂鼓、小鈸等,主要配合情緒及動作,轉換輕、重、緩、急節奏,營造現場氣氛。
鼓點打法為傳統三聲、七聲、三七聲、梅花七聲、混合聲等。
(2)景物(配合表演的設置)主要有山、嶺、崖、谷、溪、欄、橋、河、洞、井、樹、草、花、魚、蝦、蟹、龜、蛇、蠍、鳥、蜈蚣、蜘蛛等 [3] 
廣東醒獅

獅舞(廣東醒獅)主要分支

醒獅就其種類而言,有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尤以佛山、遂溪和廣州的醒獅最有代表性 [14] 
廣州沙坑醒獅
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13] 
佛山醒獅
佛山醒獅具有武術特點。佛山舞獅保留着“抑揚頓挫”的基本鼓法:“擂、 振、平、捕、三、快、七”,配以“輕、重、緩、疾"之技法,來強化、指揮、貫穿、引導醒獅與音樂之間的啓、承、轉、合之作用,從中起着表達醒獅的內心感情、塑造醒獅所代表的人物性格、製造現場氣氛、掌握主題故事的內外節奏,使醒獅在虛擬空間與肖似境界方面有所突出 [4] 
遂溪醒獅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子、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 [13] 

獅舞(廣東醒獅)傳承保護

獅舞(廣東醒獅)傳承價值

廣東醒獅成為中國全國知名的、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其文化價值和意義深遠 [13] 

獅舞(廣東醒獅)保護狀況

據書籍《舞龍舞獅》內容,遂溪縣民間醒獅團隊已有255個,其中高樁獅28個,地獅227個,能夠參加表演的人數超過上萬人 [16] 

獅舞(廣東醒獅)傳承人物

黃欽添,男,1965年生,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編號05-2201,申報地區:廣東省佛山市 [5] 
李榮仔,男,漢族,1965年生,廣東遂溪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編號02-0348,申報地區:廣東省遂溪縣 [6] 

獅舞(廣東醒獅)保護措施

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16] 
2009年2月4日,遂溪文化藝術學校與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黃飛鴻中聯武術龍獅協會聯合辦學,在遂溪文化藝術學校成立“廣東省龍獅運動項目訓練基地”、“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團體會員”、“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南海黃飛鴻中聯遂溪訓練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遂溪縣文化館、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文化中心獲得獅舞(廣東醒獅)保護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獅舞(廣東醒獅)原保護單位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文化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12] 

獅舞(廣東醒獅)社會影響

獅舞(廣東醒獅)重要活動

2004年,廣東遂溪醒獅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大街展演 [3]  ;同年12月8日,遂溪縣政府舉辦了首屆“遂溪醒獅藝術節”,以後每年舉辦一次,時間是每年的12月8日,藝術節重在提高醒獅表演的技藝,擴大醒獅表演的影響 [16] 
2008年,廣東遂溪醒獅受邀參加奧運會開幕式前的文藝表演 [3] 
2017年3月8日,第13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南海神廟景區開幕,廣東醒獅受邀參加 [8] 

獅舞(廣東醒獅)獲獎記錄

2005年,廣東遂溪醒獅高樁醒獅飛越3.7米最大跨度,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3] 
2006年,廣東遂溪醒獅獲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3] 
2017年11月2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三屆世界大師頒獎典禮千人宴”上,佛山市禪城區人大代表、禪城區僑聯常委何狄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被授與“世界獅藝文化推廣大師獎” [9] 

獅舞(廣東醒獅)衍生作品

  • 書籍記載
改革開放後,民間醒獅活動全面恢復,並得到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醒獅活動載入《廣東省志·風俗志》《中華舞蹈志·廣東卷》《廣州市志》《廣州年鑑》和《廣州百科全書》等書籍,出現了段全偉《舞獅運動教程》和曾應楓《舞動南方——南派醒獅》等專門研究醒獅的論著 [2] 
  • 舞劇作品
2018年9月28日至30日,民族舞劇《醒·獅》在廣州大劇院正式公演 [10] 
  • 遊戲聯動
2023年1月,《大話西遊2》與廣東醒獅聯動推出角色五方瑞獅 [18]  。9月27日,《夢幻新誅仙》推出角色戰靈·醒獅少年 [19] 

獅舞(廣東醒獅)文化軼事

獅舞(廣東醒獅)命名故事

在佛山,由於“獅”與“輸”諧音,聽起來不吉利,於是,有人便把“獅頭”稱為“聖(勝)頭”。在獅子的頭頂上加上一隻角,象徵吉祥瑞氣,稱之為“瑞獅”。只因廣東話把“瑞”説成“睡”,所以又改成“醒獅” [14] 

獅舞(廣東醒獅)起源故事

古時佛山出現過一頭怪獸,年年歲末就出來糟蹋莊稼,傷害人畜。鄉民為避其害,就用竹篾扎架,彩繪成多頭假獅子,當怪獸出現時,就鑼鼓齊鳴,舞動假獅,怪獸見後驚恐而遁。從此,鄉民相信獅子有驅邪鎮惡之功,便於每年春節敲鑼打鼓,扎獅演舞,並挨家挨户拜年,以求消災除祟,祝賀吉祥 [13] 
佛山民間還流傳一則故事:某年佛山流行可怕的瘟疫,一些居民無緣無故地體温升高,上吐下瀉。人畜同時發病,並迅速蔓延,佛山鎮內人心惶惶。有位長者建議,瘟疫之所以如此猖狂,乃因陰氣太盛,如果要戰勝瘟疫,必須大興正氣。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是百獸之王,定能鎮住邪氣。於是大家決定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成獅子的形狀,並選壯漢跳舞,敲鑼打鼓入宅舞獅。不久患病百姓逐漸痊癒,由此佛山就形成了舞獅的風俗。佛山舞獅之風俗具體形成於何時,無明確記載,但佛山獅頭製作工藝始於清乾隆年間,獅頭俱在石路(頭)鋪生產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