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

鎖定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原名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簡稱“工研院”)是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組建的公共科技創新平台。經過幾年發展,已經快速成為我國製造領域知名的新型研發機構,發起了國家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範工程,建設了全國電機能效提升示範點、全國智能製造現場會唯一示範點。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工研院擁有一支600餘人的技術團隊和1000餘人的產業化團隊,獲批4支廣東省創新團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及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為10000餘家企業提供了高端技術服務。打造了華科城科技孵化器品牌,建設了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建設的7個產業園區孵化面積超過30萬平米,孵化企業300餘家,其中自主創辦企業50餘家,新三板掛牌企業7家,上市後備企業3家。工研院在科技體制方面勇於創新,被《人民日報》、《焦點訪談》譽為“全國新型研發機構的典型代表”。
中文名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
外文名
Guangdong HU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原    名
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整體情況

一、基地與平台建設:構建了“研發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成果轉化鏈條
經過10年積澱,打造了“兩院一器”3+X創新體系。工研院建設了1.8萬平米的研發基地,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和自我造血,投資建設了4.3萬平米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投入運營或者正在建設加速器及產業園超過25萬平米,構成了“研發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成果轉化鏈條。建設的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是東莞首家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企業,也是連續四年享受免税資格的國家級孵化器,連續兩年被科技部評為A類的國家級孵化器。2015年,受廣東省政府委託,工研院牽頭建設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
積極推動科技平台建設,由“地方隊”向“國家隊”邁進。10年間,工研院建設了東莞首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國家級平台,建設了廣東省製造裝備數字化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製造裝備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物聯網產業)3個省級平台,建設了東莞市智能製造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平台。
二、團隊建設:建設了一支規模大、水平高、結構完善的隊伍
建立了一支600餘人的研發團隊和1000餘人的工程化成果轉化團隊,其中包括國家傑出青年6人,海外創新人才70多名,東莞市特色人才22名(在全市特色人才中佔比10%)。
構成了“院士牽頭、專職隊伍為主、海外團隊補充”的隊伍體系 [1]  。院士團隊包括:段正澄院士牽頭的數控裝備研發團隊,熊有倫院士牽頭的電子製造裝備研發團隊,李培根院士牽頭的製造信息技術研發團隊,航母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發起並擔任團隊顧問的無人艇創新科研團隊等。專職隊伍的典型人員包括:華為公司原高級副總裁李曉濤、 北京機牀所產業公司原總經理倪明堂、中國重汽原高管方鐵勤、原達晨創投合夥人田興銀等。海外團隊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世界機器人大會主席,深圳大疆創新董事長)牽頭的運動控制團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李國民教授(COGNEX公司第一代工業相機發明人)牽頭的智能感知團隊,香港中文大學王鈞教授(IEEE計算智能大會總主席)牽頭的無人艇團隊,華為公司原高級副總裁李曉濤牽頭的工業大數據團隊,馬修泉研究員(全球知名激光公司美國JDSU公司前高級主任工程師)牽頭的大功率激光器創新科研團隊等,並獲批了4支廣東省創新團隊, 1支東莞市創新團隊,在松山湖省創新團隊中佔比17%,在全市省創新團隊中佔比13%。
三、技術創新:在我國製造領域三次重大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0年來,工研院圍繞運動控制技術、智能感知技術、數字化工藝與成形加工技術、精密檢測與機器視覺技術、激光裝備與核心器件等方向研發了十幾類行業關鍵裝備,累計申請各類知識產權524項,相關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參與起草了雲製造,射頻,車間製造執行數字化通用要求等標準35項,其中15項國家標準,1項軍用標準。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Physics》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20餘篇。發起了國家數控一代示範工程,建設了國家首批智能製造示範點,全國注塑機節能改造示範點,在我國製造領域三次重大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聯合建設了8個國家智能製造示範項目:工研院與珠海格力、美的集團、大族激光、東莞勁勝、吉利汽車、中國航天設備總廠等知名企業聯合建設的智能製造車間,獲得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針對手機加工中混流生產的需求,工研院聯合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實施了移動終端配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該示範點以手機金屬件加工為對象,綜合應用了國產裝備、國產數控和國產工業軟件(“三國”),實現了設計製造一體化、過程管控一體化、生產協同一體化和現實虛擬一體化(“四化”),同時通過雲數控實現了基於大數據的分析和優化(“一核心”),被評為首批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工程(全國46家單位獲批,東莞1家獲批)並被選為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交流會的示範現場(僅此一個)。
2、發起國家數控一代示範工程並承擔了首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工研院牽頭髮起了國家數控一代創新示範工程,並協助東莞市以及大朗、厚街、橫瀝、寮步、萬江等5個鎮街建設廣東省數控一代示範市和示範鎮。2012年承擔了首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面向紡織、木工、模具等行業開發了各類專用控制系統及裝備,各項性能均達到或優於國外裝備,替代了進口裝備,已在相關行業推廣1661台/套
3、共建首個全國注塑機伺服節能改造示範點:工研院與橫瀝鎮共同建立了首個全國注塑機伺服節能改造示範點。已為廣東永高塑業有限公司、珠海銘祥電子有限公司、法國法雷奧等知名企業實施了上千台注塑機節能改造項目,市場佔有率超過60%。與橫瀝鎮聯合建設的橫瀝協同創新中心,開展了高速、高精度、高剛性、高可靠性、網絡化模具數控裝備的研究,與橫瀝中泰模具、台一盈拓、智維成型、鴻泰設備等模具製造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技術成果對接,其中與中泰模具合作研發的國內第一條熱成型生產線“汽車零件自動化大型精密多工位級進模項目”獲批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工研院與橫瀝鎮聯合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模式探索,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也得到了李克強總理重要批示,並在2016年全省專業鎮協同創新工作現場會作為典型進行推廣。
四、技術服務:實現了有品牌、批量化、有影響的技術服務
獲得國內外資質887項,服務企業過萬家。工研院建立了六大集中式技術服務中心,獲得CNAS、CMA、EPA、CPSC等國內外檢測資質887項,為過萬家企業提供了產品設計、產品檢測、精密測量、激光加工等高端技術服務。設計服務中心多次獲得“紅點獎”、“省長杯”、“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 國內外重量級工業設計大獎,為科碩、上海百芬、大可智能等企業提供了整合型工業設計解決方案。測量技術中心是美國GKS Global Services在中國授權的合作實驗室和服務機構(中國僅此一家),是全球尺寸測量網絡重要節點,為勞斯萊斯、奧迪、寶馬、廣汽等知名品牌提供了服務。檢測中心累計資質居東莞市第1位,2017年服務企業達4000餘家。
五、產業孵化:孵化企業的數量、質量在松山湖科技創新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打造“華科城”品牌孵化器,已建成8個孵化園區。工研院積極延伸公共科技服務平台服務範圍,全面轉移松湖華科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和運營經驗,打造“華科城”系列孵化器,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經在大嶺山、道滘、石碣、厚街、韶關等地建設了8個孵化園區,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在全市佔比21%),合計孵化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
孵化企業380餘家,自主創辦54家。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工研院已累計孵化企業3000餘家,其中自主創辦企業54家。累計孵化國家高 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40家,落户松山湖35家,佔松山湖總數(187家)19%。新三板掛牌企業7家,落户松山湖4家,佔松山湖總數(23家)17%。上市後備企業3家,佔松山湖總數(19家)16%。東莞市成長培育企業3家,佔松山湖總數(16家)19%。
六、體制創新:探索了一套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體制機制
探索了“三無三有”創新體制機制。工研院雖是事業單位,但實行的是企業化運作,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其特色為“三無、三有”, 即“無級別、無編制、無運行費”,但是“有政府支持、有市場盈利能力、有激勵機制”。工研院的性質為“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事業單位”既保障了政府初期投入建設經費的合法性,又保障了科技平台的公益性。“企業化運作”則減少了政府固定運行費負擔,又提高了面對市場競爭的決策靈活性。正是因為有了體制設計的優勢,工研院在協同創新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在工程化開發和轉化方面,提出的“蘋果論”(將高校和傳統科研機構開發的“青蘋果”轉化為企業喜歡的“紅蘋果”)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工研院上述工作在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被《人民日報》《焦點訪談》等譽為全國新型科研機構的典型代表 [2]  ,得到劉延東、汪洋、馬凱、萬鋼、胡春華等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刊登有工研院建設成效和體制機制創新工作的《2011計劃簡報(2012年第五期)》(2012年10月5日)上批示“華中科大面向區域重大需求與廣東、東莞合作,推進高端製造業發展,這些經驗值得推廣。”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所獲榮譽

2021年4月,入選2021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評選對象。 [3] 
2021年4月29日,榮獲2021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