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絲瓜

鎖定
廣東絲瓜(Luffa acutangula (L.) Roxb.)是葫蘆科絲瓜 [8]  的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全株有柔毛,莖細長,有稜,生粗毛,卷鬚有裂;葉互生,三角狀或近心形,掌狀有裂;雄花聚成總狀花序,雌花單生,花尊深裂,花冠黃色或淡黃色,先端深裂;果實有明顯的稜角;種子扁,有網紋或雕紋,邊緣無狹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9]  因為是廣東的特有品種,故而被稱為“廣東絲瓜” [10] 
廣東絲瓜在中國南部多栽培,北部各省地少見,在世界上的其他熱帶地區也有栽培 [8]  性喜温暖、濕潤環境,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種植為佳,大多栽培於肥沃的田園中,一般繁殖方式為種子直播或是育苗移栽。 [11] 
廣東絲瓜可以入藥,其味甘,性平。具有通經活絡,清熱化痰的功效, 主要用於治療痹痛拘攣,胸脅脹悶,肢體痠痛,肺熱咳痰,閉經,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腫等症狀 [9]  其果實削皮洗淨後切長段,和各種食材組合在一起有多種烹飪方式,可以做成美味佳餚 [12] 
中文名
廣東絲瓜
拉丁學名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7] 
別    名
稜角絲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葫蘆科
絲瓜屬
廣東絲瓜
分佈區域
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L.) Roem.,1814;

廣東絲瓜植物學史

因為是廣東的特有品種,故而被稱為“廣東絲瓜” [10] 

廣東絲瓜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質攀援藤本;莖稍粗壯,具明顯的稜角,被短柔毛。卷鬚粗壯,下部具稜,常3歧,有短柔毛。葉柄粗壯,稜上具柔毛,長8-12釐米;葉片近圓形,膜質,長、寬均為15-20釐米,常為5-7淺裂,中間裂片寬三角形,稍長,其餘的裂片不等大,基部裂片最小,頂端急尖或漸尖,邊緣疏生鋸齒,基部彎缺近圓形,深2-2.5釐米,寬1-2釐米,上面深綠色,粗糙,下面蒼綠色,兩面脈上有短柔毛。
雌雄同株;通常17-20朵花生於總梗頂端,呈總狀花序,總花梗長10-15釐米,花梗長1-4釐米,有白色短柔毛;花萼筒鐘形,長0.5-0.8釐米,徑約1釐米,外面有短柔毛,裂片披針形,長0.4-0.6釐米,寬0.2-0.3釐米,頂端漸尖,稍向外反折,裏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具1脈,基部有3個明顯的瘤狀凸起;花冠黃色,輻狀,裂片倒心形,長1.5-2.5釐米,寬1-2釐米,頂端凹陷,兩面近無毛,外面具3條隆起脈,脈上有短柔毛;雄蕊3,離生,1枚1室,2枚2室,花絲長4-5毫米,基部有髯毛,花葯有短柔毛,藥室2回折曲。雌花:單生,與雄花序生於同一葉腋;子房棍棒狀,具10條縱稜,花柱粗而短,柱頭3,膨大,2裂。 [13] 
果實圓柱狀或棍棒狀,具8-10條縱向的鋭稜和溝,沒有瘤狀凸起,無毛,長15-30釐米,徑6-10釐米。種子卵形,黑色,有網狀紋飾,無狹翼狀邊緣,基部2淺裂,長11-12毫米,寬7-8毫米,厚約1.5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1] 
廣東絲瓜(粵絲瓜)(圖2)

廣東絲瓜生長環境

性喜温暖、濕潤環境,以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種植為佳,大多栽培於肥沃的田園中 [11] 

廣東絲瓜分佈範圍

廣東絲瓜在中國南部多栽培,北部各省地少見,在世界上的其他熱帶地區也有栽培 [8] 

廣東絲瓜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為種子直播或是育苗移栽。 [11] 
絲瓜喜較高温度,低温下幼苗生長緩漫,可行育苗移栽或直播,播種前一般先行催芽,將種子浸水8-10小時,取出後用濕布包好,放在温暖處,經2-3天露芽後播種,長江流域地區多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冷牀育苗(育苗方法同黃瓜),當幼苗具1-2片真葉時定植,每畝用種量200-300克,露地直播者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穴播種子3-4粒,播後覆土1.5釐米,並充分澆水,約3-4天出苗;中國華南地區大面積栽培以有稜絲瓜為主,可分三個播種期,春播2-3月,夏播4-5月,育苗移植,秋播於7-8月上旬直播,以延長供應期。而無核絲瓜多零星種植於3-5月播種。 [2] 

廣東絲瓜栽培技術

廣東絲瓜整地

由於夏季雨水多,夏絲瓜整地要深溝高畦;畦溝寬1.6米,畦面寬1.2米。夏季温度高,出苗快,一般直播就可以,播種前浸種3-4個小時或浸種後催芽24小時再播。單行雙株,穴距30-40公分,每穴放3-4粒種子,蓋土1.5公分,蓋上紗網,淋水。出苗後,每穴留苗2株。 [3] 

廣東絲瓜定植

當秧苗有4葉1心時,在4月中旬選擇晴天定植。定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畝用優質農家肥5000公斤、過磷酸鈣80至120公斤、尿素25-30公斤,然後深耕20釐米,耙平後建畦,畝栽苗2800株左右。 [3] 

廣東絲瓜肥水

夏絲瓜苗期淋糞水2-3次,初花期重施追肥,每畝施50公斤複合肥或50公斤花生麩,每採收2-3次,再追肥一次,每次用複合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鉀肥5公斤。夏絲瓜苗期水分不能太多,太多了不利於根系生長。抽蔓開花期需水較多,晴天要早晚淋水,採收期除淋水外,溝內要保留10-20公分的水層,雨天要及時排水。 [3] 

廣東絲瓜引蔓

當蔓長30公分時可插竹,插入字架。插架後,不要馬上引蔓,要適當窩藤、壓蔓,有雌花出現時再向上引蔓,並使蔓均勻分佈。吊瓜。絲瓜彎曲時,要吊瓜,用小包裝繩一頭綁瓜蒂,一頭綁一小石塊,把瓜拉直,一般摘瓜後2-3天進行。搞除老葉。夏絲瓜採收後期,下面的病葉、老葉影響通風,又易傳播病害,要及時摘除。 [3] 

廣東絲瓜採收

開花後10-14天,在果實充分長大且比較脆嫩時要及時採收。採摘宜在早晨進行,用剪刀從果柄處剪下,包裝整理好後上市銷售。 [3] 

廣東絲瓜病蟲防治

葉枯病
症狀:該病屬於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呈現水浸狀褪綠斑,逐漸變為黃色,針尖狀,直徑1-2毫米,病葉背面不易見到菌膿。
發病規律主要通過種子帶菌傳播蔓延,該菌在土壤中存活能力非常有限,可通過輪作防治此病。同時,經驗表明,葉色深綠的品種發病重,大棚温室內栽培時比露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 種子消毒播種前先把種子在清水中預浸10-12小時後,再用l%硫酸銅溶液浸5分鐘,撈出後播種。也可用52℃温水中浸種30分鐘,再移入冷水中冷卻後,催芽播種。
  • 農業措施實行2-3年輪作。結合深耕,以促進病殘體腐爛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後注意中耕鬆土,促進根系發育,雨後注意排水。
  •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和降雨後及時噴灑農藥,常用藥劑有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5000倍液,或2%多抗黴素8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4] 
疫病
症狀:瓜條染病形成近圓形稍凹陷的水漬狀病斑,後逐漸擴展到整個瓜條,致病瓜皺縮軟腐,表面長出灰白色黴狀物,即病原菌飽囊梗和飽子囊。
發病規律病菌藉助灌溉水和雨水傳播,氣温高、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發病早,病害重。一般進入雨季開始發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擴展蔓延或造成流行。採用平畦栽培易發病,長期大水漫灌、澆水次數多、水量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 農業措施選用天河夏絲瓜、3號絲瓜、豐抗絲瓜、湘絲瓜、長度水瓜、短度水瓜等耐濕品種;與瓜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高畦栽培,覆蓋地膜;增施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用量,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 藥劑防治中心病株出現後及時噴灑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5] 

廣東絲瓜主要價值

廣東絲瓜食用價值

本草綱目》:“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食用絲瓜時應去皮,可涼拌、炒食、燒食、做湯食。絲瓜洗淨切片經開水焯後,拌以香油、醬油、醋等可做成涼拌絲瓜。

廣東絲瓜藥用價值

廣東絲瓜可以入藥,其味甘,性平。具有通經活絡,清熱化痰的功效, 主要用於治療痹痛拘攣,胸脅脹悶,肢體痠痛,肺熱咳痰,閉經,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腫等症狀 [9] 

廣東絲瓜植物文化

廣東絲瓜宋詞

宋·陸游《絲瓜》:“絲瓜滌硯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
宋·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户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宋·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

廣東絲瓜諺語

“人若衰,種瓠仔生菜瓜”:台灣俗諺,形容人運氣不佳,諸事不順。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