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鎖定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始於1986年12月,由省科委和省計委共同建設。
中文名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組織機構
省科委和省計委
地    點
廣東省
創建時間
1986年12月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基本情況

隨後,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總體規模不斷壯大。經過20年的建設,我省重點實驗室不斷髮展壯大,從“七五”的8家發展到目前的94家,其中70家已建成驗收。與兄弟省市相比,北京有市級重點實驗室66家,上海54家,江蘇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9家,浙江40家,我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規模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分佈領域日益廣泛。我省的重點實驗室分佈在科研機構的有41家,在高校的有49家,在相關部門和企業的有4家,分別佔43.6%、52.1%和4.7%。從領域分佈看,這些重點實驗室主要分佈在我省重點發展的信息與通信,先進製造,新能源與節能,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海洋、資源與環境,現代農業等領域。
三是經費投入持續增長。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初期,政府支持力度只有幾十萬元;從1999年開始,省科技廳加大了重點實驗室的投入力度,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迄今為止,各級政府累計投入4.1億元,依託單位及相關部門配套投入6.6億元。政府的引導性投入,拉動了社會各方對重點實驗室的投入,為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開發和條件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緊緊圍繞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實行“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開展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成為我省科技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的創新基地;成為聚集、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基地和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窗口,對推動我省科技進步和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多年來,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按既定的方向和目標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和深化了我省科技體制改革
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的實施,增強了政府的創新導向作用,引入競爭擇優機制,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優勢力量,配置一批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大大改變了我省科研實力不夠強的局面。省重點實驗室建設促使科研機構不斷探索新的運行機制,推動科研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深化了我省科技體制改革。
重點實驗室建設為科研機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條件。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建設省果蔬深加工重點實驗室為契機,大力拓展農產品加工學科領域研究,引進和培養高水平人才,瞄準廣東省果蔬加工技術需求,在果汁、果酒、廣式涼果技術提升方面取得突破;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結成產學研聯盟,實現了科技創新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提高了廣東省農產品加工學科的總體水平,有力地促進了科技體制改革工作的開展。
2、吸引、培養和聚集大批創新人才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省重點實驗室的人才隊伍已經成為我省研發力量的核心,重點實驗室成為培養、穩定和聚集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基地。
據統計,省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總數僅佔全省科技人員總數的1% ,卻聚集了38名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職務。這些科研精英擔任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帶頭人,使實驗室的科研方向緊跟科技前沿,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也吸引和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形成科研團隊,為提高我省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重點實驗室在培養學術帶頭人和高級科技人才方面,成績斐然。從省重點實驗室已經成長出鍾南山、劉頌豪、曹鏞、陳克復、周福霖、曾益新等多名院士。還湧現了一大批年富力強、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研究水平高的學術帶頭人。省重點實驗室現有副高以上職稱的科研骨幹1093人,獲得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和獎勵者達817人。實驗室有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團隊23個,佔全省基金團隊的43%,2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佔全省總資助人數的40%,93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9人,10人獲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在培養中青年學術骨幹方面,重點實驗室20年來共培養碩士學位以上高級人才3799人,其中培養博士後197人,博士生980人,碩士生2622人。
3、承擔高水平科技項目,獲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重點實驗室積極承擔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973”、省重大科技專項等一批高水平國家和省部級的科技項目,獲得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產生了一大批重大成果,為我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強的技術支撐。
20年來,重點實驗室承擔科技項目能力不斷增強,累計承擔各類科技項目7324項,其中“十五”期間共承擔國家級重點、重大項目820項,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1689項,國際合作項目173項,分別是“七五”到“九五”總和的2.5倍、6.4倍和3倍。在目前廣東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的5項“973”項目中,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其中的4項,重點實驗室已成為了承擔國家高水平科技項目、開展重大關鍵領域研究的主力軍。
省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攻關,獲取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省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4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1項;“十五”期間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錄論文共1754篇,年均增長率為65.3% ;並連年在《 Nature 》、《 Science 》和本領域頂級雜誌上發表高水平論文,極大地提高了我省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
省重點實驗室作為體現我省應用基礎研究水平的代表,已經成為我省重大原始性創新的搖籃,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推動着我省整體科研工作向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4、為我省相關支柱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支撐
重點實驗室在承擔大批科研項目的同時,重視把握本學科領域的研究方向,主動適應我省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為相關支柱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如省計算機集成製造重點實驗室提出基於“有限元、神經元”的機械產品綜合性能映射方法和機構統一快速建模方法,為廣重、廣起等20多家裝備製造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並開發了多個面向專業鎮和行業的ASP平台核心系統,為40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有效支撐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一大批民營企業走上高速發展軌道。
5、應對突發事件,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2002年底,廣東遭遇了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的襲擊,在鍾南山院士帶領下的省呼吸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抗擊SARS的戰鬥中,率先提出了“三早三合理”的救治原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創造了病死率全球最低、存活率全球最高的顯著成效,為我省SARS疫情的控制發揮了關鍵、主導的巨大作用。
6、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重點實驗室積極探索研究成果得以應用的轉化途徑,科技成果產業化顯著,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漸形成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 - 新一輪研究開發”的良性循環。20年來省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帶動各行業實現經濟效益1100億元,其中“十五”期間超過900億元。如省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重點實驗室利用材料、機械、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完成了從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到成果產業化的一體化先進成套技術,實現了以國產元素粉末取代進口預合金粉末,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温壓成形核心技術,為我國粉末冶金行業的產品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該成果產業化效果顯著,兩大類5種新材料及300多個品種的零件除在國內34家企業生產和應用外,還出口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近三年來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2億元,新增税收約2000萬元。
7、提升了我省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省重點實驗室在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上不斷有新的突破。歷年來獲得授權的專利797項,其中發明專利有502項,實用新型270項,外觀設計25項;“十五”期間的專利授權數是648項,其中發明專利450項,佔授權總數69.4%,是九五期間授權數的9倍。多個重點實驗室掌握了行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成為了我省自主創新的源頭。如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攻克晚期垃圾滲濾液處理的國際難題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地解決了晚期垃圾滲濾液處理的世界難題,獲取了相關的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還不斷解決我省石油、化工、印染、製革、垃圾填埋和焚燒等行業廢水處理的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問題,成為廣東省環境微生物及其工程應用領域中引領未來、創新發展的源泉之一,提升了我省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