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鎖定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 [1]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成立於1960年,前身是1930年由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創辦的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及1956年成立的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 [1]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有在職高級職稱專家591人,博士以上學歷589人;下設15個科研機構,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截至2021年6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擁有研究生導師203名。已培養畢業研究生426名,在讀研究生278名。 [1]  [26] 
中文名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外文名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成立時間
1960年1月
機構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
主管部門
廣東省人民政府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鄧詣羣 [30] 
院    訓
求實、創新、篤行、務農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條件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人員編制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有在職高級職稱專家591人,博士以上學歷58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國家“萬人計劃”4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24人。 [1]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廖森泰、 [3]  王豐、 [4]  梁炫強、 [5]  孫海濱、 [6]  蔣宗勇、 [7]  舒鼎銘、 [8]  朱根發、 [9]  張名位、 [10]  鍾旭華 [11]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蔣宗勇、 [7]  張名位 [10] 
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專家:陸華忠、廖森泰、廖明、易幹軍、王豐、曾繼吾、羅少波、梁炫強、胡建廣、房伯平、陳景益、李少雄、歐良喜、朱小源、李敦松、孫海濱、陳炳旭、蔣宗勇、舒鼎銘、蔣守羣、鄭春田、羅國慶、朱根發、操君喜、吳華玲 [12] 
廣東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專家(部分):廖森泰、易幹軍、楊少海、張名位、鍾旭華、何秀英、李宏、陳深、肖漢祥、唐小俊、李高科、張雁、梁炫強、洪彥彬、楊祁雲、王章英、李小波、黃立飛、温靖、李桂花 [13]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研部門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下設15個科研機構,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觀測實驗站和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2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9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學科羣科學觀測試(實)驗站5個,農業部科學觀測試(實)驗站3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3個。 [1] 
國家重點實驗室: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觀測實驗站:國家土壤質量廣州觀測實驗站
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南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南方植物營養與肥料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南亞熱帶果樹生物學與遺傳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禽流感等家禽重大疾病防控重點實驗室(試運行)、農業農村部華南果蔬綠色防控重點實驗(試運行)、農業農村部華南優質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畜禽育種與營養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養分資源循環利用與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茶樹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果樹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園林花卉種質創新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蔬萊新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廣東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14] 
院屬科研機構:水稻研究所、果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作物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質量標準與監測技術研究所、設施農業研究所、動物科學研究所(水產研究所)、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動物衞生研究所、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茶葉研究所、環境園藝研究所、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15]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正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正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設施資源

  • 園區資源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有佔地2000畝的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擁有國家種質資源圃庫(分圃庫)6個,農業農村部種質資源圃3個,收集保存中國國內外農作物種質資源6.3萬餘份;建有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和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試公共服務平台,承擔建設廣東省農作物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服務和現代家禽種業產業園3個省級現代農業功能性產業園。 [1] 
資源圃類別
所屬資源圃
國家種質資源圃庫(分圃庫)
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廣州)、國家甘薯種質資源圃(廣州)、國家荔枝香蕉種質資源圃(廣州)、國家茶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國家桑樹種質資源圃華南分圃、國家農業環境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廣東)
農業農村部種質資源圃
農業部廣州荔枝種質資源圃、農業部廣州香蕉種質資源圃、農業部廣州黃皮種質資源圃 [14] 
  • 館藏資源
據2023年12月圖書館官網數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圖書館是農業專業圖書館,建築面積達600平方米,館內設有電子閲覽室,期刊閲覽室,書庫,閲覽座位50個。共館藏書刊約10萬冊,其中期刊有830種。通過自購、共建共享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引進和購買了清華同方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博碩士學位論文等全文數據庫、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多種中外文數據庫。 [29]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截至2022年8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7個分院(促進中心),專家工作站80個,形成了覆蓋廣東省主要農業發展區域的立體化科技服務體系,成為補強廣東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重要科技力量。 [16] 
  • 院企合作
截至2022年8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與企業合作共建95家研發機構、441個示範基地,與2347家企業開展了科技合作,獲得與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經費3.15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總數902項、科技成果作價技術入股30項,合同金額超過4.3億元。 [17]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榮譽表彰

2021年1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合作部被中國科協授予“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18] 
2022年3月30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9]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成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在“十三五”以來,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勵497項,其中主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獲通過審定(登記、評定)品種1199個,獲植物新品種權273個,獲授權專利1423件,發表SCI收錄論文2353篇。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在全省佔比分別達到63.5%和70.2%。 [1] 
獲獎成果
項目名稱
獲獎等級
雜交稻優質不育系泰豐A的創制與應用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雞球蟲病多價活疫苗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廣東蜜本型南瓜新品種的選育及產業化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綠色水基性和粒狀農藥製劑關鍵技術及應用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犬貓重要疫病防控新產品創制與應用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全國食味鑑評金獎品種美香佔2號大規模推廣及稻米品牌創新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滅活疫苗及綜合防控技術推廣與應用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主要熱帶果樹化肥農藥減施關鍵技術示範與應用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畜禽養殖源頭節本增效、降氮減排的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優質、抗逆、廣適型“粵甜”系列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應用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20-21]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學術期刊

廣東農業科學》(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1965年創刊,月刊,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主辦的農業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物以創新性、學術性、科學性、應用性為特色,主要刊登農業與生物科學等領域內各學科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讀者羣涵蓋科研院校、科研企事業單位及相關農業企業各個層面的科研人員與科技管理人員。該刊設立作物栽培·遺傳育種、園藝林學、土壤肥料·資源環境、植物保護、畜牧獸醫·水產養殖、農業工程·信息技術、農產品加工·農業經濟等欄目。 [22] 
廣東畜牧獸醫科技》創刊於1976年3月,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聯合廣東省畜牧獸醫學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衞生研究所主辦。該刊多次獲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獎、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該刊設有科技前沿、專題報道、專家論壇、畜牧技術、獸醫臨牀、經驗交流、試驗研究、寵物園地、信息之窗等欄目。主要登載畜牧獸醫相關的論文,如畜禽遺傳育種、營養、飼料、健康養殖技術、養殖設施設備、畜禽產品加工與保存等畜牧相關內容;畜禽疾病診斷與預防、疫苗研究與效價評定、獸藥開發與效價評定等獸醫相關的論文;寵物營養、育種、疾病診治與預防等特設欄目。 [23] 
《花卉》於1985年創刊,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主辦,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園林園藝專業期刊。 [24] 
《廣東農業科學》 《廣東農業科學》
《廣東畜牧獸醫科技》 《廣東畜牧獸醫科技》
《花卉》 《花卉》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人才培養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學科建設

  • 學科情況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擁有的“農業科學”和“植物與動物科學”進入ESI前1%行列。 [1] 
  • 工作站建設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於2000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2017年開始獨立招收博士後,2020年工作站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5]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教學建設

  • 教學合作
截至2021年6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先後主要與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上海海洋大學等44所高校聯合招收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涉及水稻、果樹、蔬菜、作物、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蠶業與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衞生、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茶葉、環境園藝、設施農業、質量標準等領域。 [26] 
  • 教學情況
截至2021年6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擁有研究生導師203名。已培養畢業研究生426名,在讀研究生278名。 [26]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機構領導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院長、黨委委員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歷任領導

職務
時間
名單
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兼農業教員講習所監督
1908年
廣東省農業實驗場場長
1951-1956年
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1956-1959年
廣東省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書記
1959-1960年
朱榮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書記
1960-1965年
朱榮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書記
1965-1966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核心小組組長
1968-1972年
崔同喜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核心小組組長、革委會主任
1972-1974年
羅天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1983-1992年
伍尚忠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1992-1995年
劉仕賢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1995-1996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1996-2001年
謝明權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2001-2008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2008年6月-2013年10月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013年10月-2015年8月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015年7月-2023年11月
陸華忠 [31]  [33]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歷史沿革

1908年10月,廣東省勸業道委派農學博士唐有恆籌建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
1926年7月,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農業講習所部分併入國立中山大學農科學院,1931年改稱中山大學衣學院。
1930年7月,中山大學農科學院丁穎教授在廣州創辦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場址在石牌(今石牌村)。
1950年1月,廣東省農林廳在廣州石牌原華南區農業推廣繁殖站建立石牌試驗場,在原稻作改進所設大沙頭試驗場。
1952年5月,石牌試驗場與大沙頭試驗場合並,成立廣東省農業試驗場,隸屬省農林廳。
1956年4月,廣東省農業試驗場與華南農學院稻作試驗場(前身為中山大學農學院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合併,在此基礎上成立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
1959年1月,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關於“將大區所下放到所在省領導,作為地方體制”的決定,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改為廣東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
1960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作出了“關於建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決定”,設七系、兩組、一室。
2012年2月,根據省機構編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有關文件,確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有公益一類科研事業單位8個、公益二類科研事業單位8個。
2020年,根據省委機構編制有關文件,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設15個院屬科研機構、9個內設機構。 [2] 
歷史溯源 歷史溯源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文化傳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形象標識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徽為綠色,是生命的象徵,以綠色為主色調,既寓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綠色、優質、安全和生態,也寓意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以生命科學研究為主。圖中綠色下深上淺地漸變,既沉穩謙遜又富有朝氣,既隱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蓬勃發展的狀態,也表現出農科人不斷尋求創新與超越的精神品質。主體圖形由植物的幼苗姿態抽象而成,中間兩片向上生長的新芽象徵欣欣向榮的現代農業,承託狀的兩片護葉猶如強勁有力的勤勞雙手,寓意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以科技托起現代農業發展。圓形圖形使整個標誌彰顯和諧、圓融,象徵團結合作的精神,體現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設和諧院所的理念。 [27] 
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精神文化

院訓:求實、創新、篤行、務農 [27]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文化活動

2023年9月23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廣州)、國家荔枝香蕉種質資源圃(廣州)、國家甘薯種質資源圃(廣州)、蔬菜研究所等舉辦系列科普開放日活動。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