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

鎖定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是一家以分子腫瘤病理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實驗室,成立於2005年11月23日。
中文名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
建立時間
2005年11月23日
性    質
重點實驗室
地    區
廣東省
研究方向
結合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概 況

2005年11月23日經省科技廳批准該全軍重點實驗室轉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實驗室現有教授10名、副教授9名、博士生導師9名、博士學位獲得者18名。近三年承擔國家863子課題、國家973項目分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重點及科技攻關課題等50項,經費總額1001.49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共6項,發表論文207餘篇(SCI收錄20篇),部分論文發表在N Eng J Med,J Pathol,JBC, Cancer Let,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Tumor Biology,Molecular Immunology等國際著名雜誌上,培養並出站博士後、畢業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共68名。實驗室現有面積1200平方米,設備價值超千萬元,與多個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協作關係。實驗室按照流動、開放、聯合、協作的管理模式運行,是腫瘤研究的重要基地。 [1]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密切結合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重點以本省常見惡性腫瘤發生發展與轉移的分子機制及相應的防治研究為主要目標,瞄準科技前沿,突出現代生命科學前沿學科如系統生物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與病理學、腫瘤學相結合的研究特色,努力把我省分子腫瘤病理學實驗室建成具有強大輻射作用的重要科研基地,促進我省腫瘤研究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腫瘤侵襲轉移的分子病理學;(2)腫瘤細胞病理及定量病理學;(3)淋巴造血系統腫瘤診斷和治療的分子基礎;(4)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分子基礎;(5)腫瘤靶向治療的分子基礎與臨牀研究。 [1]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內容

1、腫瘤侵襲轉移的分子病理學研究;重點研究大腸癌侵襲轉移相關重要基因的分子功能、網絡調控及相關分子標籤的系統生物學。
2、細胞病理及定量病理學研究:建立定量病理學的量化指標體系及分子定量病理學的方法、參數和相應的新理論,從新的角度探討腫瘤發生發展機制及基因診斷策略。
3、淋巴血液腫瘤分子基礎及臨牀研究;白血病的HLA半匹配骨髓移植和過繼性免疫治療的分子基礎;何傑金氏淋巴瘤細胞起源及特異基因的篩選和功能的分子病理學研究;優化與完善淋巴瘤診斷試劑盒;。
4、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分子基礎研究;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基礎與臨牀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5、腫瘤靶向治療的分子基礎與臨牀研究:建立和完善新型基因-病毒載體系統,構建EB病毒特異性增強子及啓動子控制的專一性EBNA-1陽性鼻咽癌細胞的溶瘤腺病毒載體;探討Ribozyme為靶向的腫瘤基因治療分子機制。 [1]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近期目標

完善現代分子腫瘤病理學前沿核心技術平台,啓動腫瘤研究相關模式動物研究平台的建設。以惡性腫瘤發生發展與轉移的分子機制研究及相應的防治研究為主要目標,結合廣東省惡性腫瘤發病的現狀及我室前期研究的基礎,積極瞄準科技前沿,以大腸癌、肺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主要腫瘤發生與轉移的分子機制研究重點,穩定五個特色鮮明、方向穩定的研究羣體。力爭在腫瘤發生及轉移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爭取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取得突破;在腫瘤早期診斷及鑑別診斷方面研製更有效的方案和實用的產品,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和開放的良性循環有效機制。 [1]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中長期目標

密切地結合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研究方向上突出現代生命科學前沿學科如系統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與病理學、腫瘤學及相關臨牀學科相結合的研究特色。進一步完善腫瘤研究的核心技術平台,建立我省常見腫瘤的分子診斷體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及蛋白質診斷芯片和抗體。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影響分子腫瘤病理學研究基地和緊密聯繫臨牀、具有強大輻射作用的學科領域重點實驗室,力爭跨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行列。 [1] 

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簡介

丁彥青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及全軍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中國科協抗SARS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教書育人優秀教員、全軍院校育才金獎等榮譽稱號。長期從事腫瘤病理學的醫教研工作。 2001年以來主持完成及在研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14項;共發表相關論文80餘篇;參編科技專著10部,獲國家、廣東省及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在大腸癌轉移機制研究方面,建立了大腸癌侵襲轉移系列模型和RT-PCR原位分子雜交用於檢測大腸癌轉移粘附分子的新技術,較系統地揭示了大腸癌血管侵襲與轉移的形態學模式。成功研製腫瘤轉移相關cDNA基因芯片,克隆並鑑定了15個與大腸癌轉移相關的重要基因和8個有價值的大腸癌轉移相關的差異蛋白,為腫瘤轉移機制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在SARS研究中,主持國際前三例SARS屍體解剖,根據屍體解剖結果首次提出肺和免疫器官是病毒攻擊的靶器官的觀點;利用免疫組化和原位分子雜交技術首次在皮膚汗腺、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腎遠曲小管上皮細胞發現病毒並首次提出SARS可通過皮膚接觸及排泄物傳染的新觀點,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J Pathol(均為封面文章),N Eng J Med(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為國外同行廣泛引用,在國際上有良好的學術影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