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鎖定
《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於2021年11月29日發佈。 [1] 
中文名
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發佈單位
廣東省人民政府
發佈日期
2021年11月29日

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內容綱要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歷史機遇,以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全面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聚焦場地設施佈局、科學健身服務、社會組織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體育強省建設,精心構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城鎮與鄉村相協調的具有廣東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場地設施更加均衡優化,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多樣,社會組織更加規範健全,科學健身更加廣泛普及。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向自然村延伸,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珠三角地區實現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其他地區優化提升15分鐘健身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0.5%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2.8名,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9000億元。
二、主要任務
(三)實現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新突破。制定實施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羣眾體育的實施意見。推進全省體育場地設施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完善公共體育場地健身設施標準化建設,優化場地設施資源配置。制定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重點加強地級以上市及縣(市、區)體育場、體育館、游泳池、全民健身廣場、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推動體育公園、社區體育公園、小型足球場、多功能運動場(室)、健身步道等建設。全省新建或改建至少82個體育公園,每個縣(市、區)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新建居住小區按照相關標準配套建設健身設施,未達標準的現有居住小區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健身設施,不斷促進全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珠三角核心區重點打造可舉辦國內國際高水平體育賽事的世界一流體育場館;沿海經濟帶充分利用海洋資源,推進海上項目設施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重點依託山地、河湖等自然條件,結合綠道、碧道優化體育設施。
合理依託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挖掘、盤活城市空閒土地及各類未利用土地,探索複合用地模式,支持健身設施與文化、教育、養老、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功能整合共建。在公共體育場地適當增加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設施,為老年人運動健身提供便利。將新建體育場地設施優先列入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優先辦理供地手續。加快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擴容提質,統籌考慮應急避難(險)功能設置。
完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加強對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工作的評估督導。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體育場地設施雙向開放工作機制,有序推動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向學校體育活動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鼓勵具備開放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使用安全檢查,確保符合對外開放安全標準,保障使用安全。加大向社會體育場館購買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地設施運營和管理,不斷提高體育場地設施公共服務質量和運營管理水平。
(四)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新亮點。根據不同人羣、地域、行業等特點,創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平台內容,豐富內涵品質。開拓陸域、水域、空域等室內户外、線下線上各類運動項目,構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空間體系。突出“一城一品、灣區精品”,深度整合串聯自然人文資源節點,因時因地挖掘發展各地優勢項目。
以廣東國際、國內、省內十大品牌賽事活動為抓手,打造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新亮點,促進相關優勢項目、特色運動、新興品牌加快發展。推廣羣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賽事活動;鞏固龍舟、舞獅、武術、毽球等嶺南傳統運動項目;推動網球、高爾夫球、馬術、馬拉松、徒步、户外營地等時尚休閒運動,鼓勵拓展冰雪運動,推動健身氣功項目發展。支持廣州、深圳、梅州建設全國足球重點城市,支持梅州建設足球特區。
充分發揮賽事綜合效益,推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成為鄉村振興新動力。廣泛開展社區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引導羣眾積極參與全國性、區域性、綜合性羣眾運動會和節慶體育主題活動,開展羣眾體育運動水平等級評定。根據職工、婦女兒童、少數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殘疾人等人羣健康需求,普及開展全人羣全週期健身活動。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實際,大力推進居家健身、線上健身和雲端賽事,創新促進體育賽事活動服務保障和監管機制,推動體育健身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
(五)構建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新模式。建立完善以體育總會為樞紐、單項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重點加強基層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推動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行政村(社區)。規範體育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信用管理體系和誠信自律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優惠使用公共資源。
(六)推動科學健身服務再上新台階。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政策法規,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網絡和信息平台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服務率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組織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宣講科學健身和體育設施使用知識、體育技能等。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和交流活動,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水平。加強全民健身志願者隊伍建設,堅持示範推廣與日常指導相結合,形成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擴大體質測定覆蓋人羣,定期公佈監測結果。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和國家體育鍛煉達標測驗活動。
建立體育和衞生健康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鼓勵醫護人員參與科學健身指導工作,促進科學健身進醫院、進健康小屋。推動社區醫院和體質測定指導站融合建設,開展體質檢查和身體測試,並將體質測定相關指標納入日常體檢範疇,開具運動處方。加強體衞融合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支持建設體育專科醫院。
(七)促進青少年體育新發展。牢固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建立體教理念、目標、資源、措施相融合的“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青少年身體鍛鍊和文化學習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場地、師資和學科建設,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優化體育課程設置,完善評價監督機制。強化學生運動技能培訓,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嚴格落實學生每天校內、校外體育鍛煉各1小時制度,促使學生熟練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體質健康優良率穩步提高。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兼任、擔任體育教師的渠道,持續開展體育冬夏令營等青少年品牌體育活動。創建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形成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學校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與“雙減”政策相配合,建立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星級評定製度和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進校園開展課後服務的准入標準。深入推進青少年健康工程,開展針對近視、肥胖、脊柱形態不良等突出問題的科學預防和運動干預。廣泛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充分融合中學生錦標賽和青少年錦標賽,逐步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進一步發揮羣團組織的優勢和特色,豐富課外體育鍛煉活動。
(八)創建體育產業新格局。推動形成以政府引導為保障、以體育行業協會和服務組織為支撐、以體育企業為主體的體育產業發展機制,促進全民健身蓬勃發展。辦好廣東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廣東體育產業發展論壇和“灣區運動匯”線上體育平台,着力培育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新載體,重點扶持一批優秀體育服務品牌、龍頭企業和賽事活動。積極申報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單位、項目,培育建設廣東省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單位和項目,引領廣東體育產業健康多元發展。支持鼓勵各地結合當地資源推出特色鮮明的健身休閒活動及各類商業性體育賽事活動。加快推動“體育+”跨領域發展,促進體育與健康、文化、旅遊、教育、養老等產業融合,大力開發培育羣眾體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規模。
(九)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新融合。以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民健身合作平台,加強區域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優質體育生活圈。支持廣州建設世界體育名城、深圳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吸引國際體育組織和知名企業在廣州、深圳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支持深圳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支持珠海打造濱海運動休閒賽事中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充分利用場館、人才、產業等資源優勢共同申辦國際國內羣眾體育重大賽事活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品牌賽事。推進馬匹運動及相關產業發展。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合作交流,吸引港澳體育界有影響力的人士加入廣東體育社會組織。在全民健身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提供更多實習就業機會,築牢港澳青少年愛國思想基礎。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強組織領導。各地級以上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並結合實際制定本行政區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要充分發揮各級體育工作聯席會議作用,細化全民健身各項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實現部門協同、上下聯動。要抓住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縣(市、區)契機,優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省體育局要會同省有關部門對各地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和督促指導。
(十一)加強資金投入。各地要將全民健身事業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統籌安排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和政府性基金。建立健全各地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匹配的制度,優化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優先支持補短板、強弱項項目,重點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沿海經濟帶、鄉村地區、老區蘇區、民族地區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全民健身重點項目。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全民健身領域,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機制。強化績效管理,確保財政資金投入規模、結構、績效與全民健身發展目標相匹配。按規定落實體育社會組織、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場館建設相關的税收優惠政策。
(十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髮展壯大人才隊伍,優化隊伍結構,提升人才質量。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加強人才激勵,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開展羣眾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審工作。堅持基層服務導向,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社會體育特派員制度,暢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動渠道,促進區域人才協調發展。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推進全民健身服務職業教育。
(十三)加強科技支撐。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移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有效融入全民健身服務管理,提升場地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活動、健身指導、體質測定、運動處方、志願服務等基本信息服務水平。推廣“廣東體育場館”等公共服務大數據管理平台,利用數字化技術升級體育場館,打造廣東智慧體育示範場地設施。鼓勵企業參與全民健身科技創新,支持其與高校合作提升技術創新科研力量。
(十四)加強安全保障。加強全民健身安全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檢查評估工作。加強對各類健身設施安全運行的監管,鼓勵在公共體育場館配置急救設備,確保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建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範、應急保障機制和户外運動安全分級管控體系。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全民健身相關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堅持防控為先和動態調整原則,統籌做好賽事活動舉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十五)加強宣傳引導。完善我省全民健身信息發佈、溝通、反饋平台,優化全民健身基礎數據信息統計。充分利用新媒體、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大力宣傳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科學健身知識方法、典型案例、先進經驗、先進人物,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益宣傳,構建我省全民健身宣傳新矩陣,不斷提升全民科學健身意識。加強嶺南體育文化宣傳,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印發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體育局反映。 [3]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29日

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解讀

為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加快推進體育強省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省體育局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編制形成《廣東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計劃》)。現將《實施計劃》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研究制定好《實施計劃》是“十四五”時期我省開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行動綱領和主要抓手,對於指導未來五年我省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省新藍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編制過程
為認真做好《實施計劃》編制工作,省體育局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資料收集等方式,在全省全面開展調研工作的基礎上,聚焦重點難點,深入分析研究,積極草擬計劃文稿,並召開初稿、徵求意見稿專家評審會,同時徵求31個省有關部門、21個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及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部分省級體育協會的意見建議,根據各方反饋意見進行多次修改完善,報省政府審議後印發。
三、主要內容
《實施計劃》分為3個板塊,15個部分。
 一是總體要求。明確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提出到2025年,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向自然村延伸,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珠三角地區實現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其他地區優化提升15分鐘健身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0.5%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2.8名,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9000億元。
二是主要任務。分別從場地設施、賽事活動、社會組織、科學健身、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粵港澳大灣區7個主要方面進行闡述和部署。1.實現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新突破。包括制定有關政策、加強用地保障、推進免費低收費開放等措施,重點推進落實場地設施空間規劃、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體育公園及健身步道建設等;2.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新亮點。包括構築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空間體系,突出“一城一品、灣區精品”,以廣東國際、國內、省內十大品牌賽事活動為抓手,打造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新亮點,充分發揮賽事綜合效益等;3.構建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新模式。建立完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規範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等;4.推動科學健身服務再上新台階。包括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全民健身志願者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推動體衞融合等;5.促進青少年體育新發展。包括建立體教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強改進學校體育工作,深入推進青少年健康工程等措施;6.創建體育產業新格局。包括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機制,培育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新載體,加快推進“體育+”跨領域發展,開發培育羣眾體育消費市場等;7.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新融合。以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為契機,加強區域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優質體育生活圈。
 三是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資金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支撐、加強安全保障、加強宣傳引導,確保《實施計劃》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