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民歌

鎖定
廣東民歌是流行於廣東的民歌。
中文名
廣東民歌
性    質
流行於廣東的民歌
•粵曲是廣東、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區人民羣眾愛好的藝術品種,廣義上粵曲是指廣東省內的各個曲藝品種,但通常所説的粵曲是指粵曲演唱,或稱廣東曲藝。
•歷粵曲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大麴種,已有150多年曆史,此期間經了三個階段:
•1、是182l一1861年的“八音班”時期。八音班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由七八人至數十人不等,一般為民間喜慶、祭神等活動演出,而且經常下鄉到小城鎮演出。
•2、是1862—1917年的“師孃”時期。師孃是指失明女藝人,俗稱“盲妹”。她們自幼學藝,以自彈自唱形式或沿街賣唱或應邀登門演唱。
•3、即1918—1945年粵曲演唱發展到“女伶”時期。姿容清麗的“開眼女伶”取代了殘疾人的盲抹“師孃”並請粵樂(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師伴奏、設計唱腔和創作小曲,並引入西洋樂器伴奏。
•在粵曲鼎盛時期有一大批造詣甚高的粵樂樂師進入曲藝界,他們不但為女伶們伴奏,設計唱腔,而且作曲。其中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有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呂文成等。
山歌主要集中分佈在高原、內地、山鄉、漁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流傳極廣,藴藏極豐富。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
•“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學(即歌詞)與客家山歌音樂(即腔調)兩個部分,它們互相聯繫,又彼此獨立。
•客家山歌與其它民歌一樣,是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如種田、牧牛、捕魚、採茶、伐木、挑擔、抬轎等),這從一些客家山歌的歌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為了協同勞動動作,或者為了減輕疲勞、排解寂寞與憂愁,便會哼出(或喊出)有旋律的聲音,另外客家山歌與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歌舞、宗教活動等也有着密切的聯繫。
•客家人音樂的歌詞文學性很強,曲調質樸含蓄、抒情奔放、細膩纏綿、風格獨特。客家山歌較集中的傳播區主要有粵東北的梅州、興寧、蕉嶺、五華;贛南的萬安、遂川、興國、瑞金;閩西的寧化、長汀、龍巖、上杭等。
•漁歌是民歌的一種,沿海地區以及湖泊港灣漁民所唱。如流行於廣東海豐和陸豐的,統稱為海陸豐漁歌。分深海、淺海兩類。前者是深海作業漁民所唱,近似鹹水歌;後者是海邊漁家婦女所唱。通常主要指淺海漁歌。
鹹水歌是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附近以及民眾鎮一帶的民歌,是勞作的人們在田間、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青年男女戀愛時唱的歌,很有地方特色。
小調是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
經過歷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