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鎖定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是廣東工業大學的二級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是成立於1976年的廣東礦冶學院冶煉系和成立於1978年的廣東機械學院機械工程系。1995年6月組建廣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2000年成立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2] 
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7個系,7個本科專業,1個研究所;有教職工173人,其中專任教師140人,教授34人,副教授50人;有博士生導師25人,碩士生導師8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34人;在校博士研究生77人,碩士研究生630人,本科生3000多人 [1] 
中文名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ergy,GDUT
簡    稱
廣工材能學院
創辦時間
1976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廣東工業大學
現任領導
林軍(黨委書記)
陳穎(院長)
本科專業
7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工程碩士領域2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個
院系設置
7系
地    址
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外環西路100號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歷史沿革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前身溯源

  • 廣東工學院
廣東礦冶學院冶煉系
1976年,廣東礦冶學院成立冶煉系,開設合金專業,短暫開設鋼鐵冶金專業。
1982年,系開設有色冶金、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廣東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1982年6月,廣東礦冶學院更名為廣東工學院。
1984年,原廣東礦冶學院冶煉系轉設為廣東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1987年,系取消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1988年,系開設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廣東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0年,廣東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2年,系開設塑料成型工藝及磨具專業。
1994年,系取消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1995年,系開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 廣東機械學院
廣東機械學院機械工程系
1978年,廣東機械學院成立機械工程系,開設鑄造專業。
1982年,系開設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1988年,系開設模具設計與製造和塑料成型工藝與設備專業;於同年取消塑料成型工藝與設備專業。
廣東機械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88年,廣東機械學院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並於同年取消鑄造工藝與設備、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1989年,系開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製冷與空調工程專業。
1992年,系開設熱加工工藝與設備專業。
1993年,系取消熱加工工藝與設備專業;開設製冷與低温技術專業。
1994年,系取消製冷與低温技術與工程和製冷與空調工程專業 [2]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合併重組

1995年6月,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華南建設學院(東院)合併組建廣東工業大學。
  •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5年6月,學校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6年,系開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取消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專業。
1998年,系取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1999年,系開設金屬材料工程專業。
  • 廣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
1995年6月,學校成立機械工程系;同年,取消模具設計與製造、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製冷與低温技術專業。
1996年,系開設塑性成型工藝與設備專業。
1997年,系取消塑性成型工藝與設備、製冷與低温技術專業;重新開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1998年,系重新開設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開設金屬材料工程、熱力與動力工程專業;同年,取消金屬材料工程專業。
1999年,系開設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
  •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5張)
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與機械工程系合併成立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開設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塑料成型加工及模具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成型加工及模具CAD/CAM方向)、熱能與動力工程(製冷與空調技術方向)專業。
2004年,學院增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及控制信息化方向)、熱能與動力工程(熱電工程方向)、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方向)專業。
2008年,學院增設微電子學專業 [2]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辦學條件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7個系 [1]  ,7個本科專業,另開設材料類創新班 [4] 
教學系:金屬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分子材料與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微電子材料與工程系、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系、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系
本科專業:金屬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個,廣東省攀峯重點學科1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1個。學院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教授評審權,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工程碩士領域2個 [1] 
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廣東省攀峯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熱能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能源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二級學科碩士點: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工程碩士領域:材料與化工-材料工程方向、能源動力-動力工程方向 [1]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師資力量

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73人,其中專任教師140人,教授34人,副教授50人;有博士生導師25人,碩士生導師8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34人,佔95.7%。有共享院士2人、國家“傑青”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3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1人、“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省“傑青”4人、青年珠江學者2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7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人才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級材料製備與加工系列課程教學團隊1個 [1]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兼職)
中國科學院院士:田永君(兼職)
國家“傑青”:閔永剛
國家高層次人才:閔永剛、金虎林、孫志鵬
省“傑青”:芮先宏、錢豔楠、李運勇、徐勇
青年珠江學者:李運勇、譚劍波
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人才:李娜、陶麗麗
(部分教師名錄不全,參考資料: [5-7]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學建設

據2021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個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個省級系列在線開放課程,3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類項目,3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類項目,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8-13]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
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類項目:高精輕質化汽車輪轂工程實踐教學基地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
省級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社會實踐
省級在線開放課程:材料失效分析
省級系列在線開放課程:材料製備與加工工藝
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新材料概論、電子元器件與工藝、衝壓工藝及模具設計
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類項目:廣東工業大學—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廣東工業大學-精電思威特漢威高端電子元器件工程實踐教學基地、材料加工與能源工程實踐教育基地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成形制造與先進模具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面向模具專業鎮的“政產學用”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面向製造專業鎮協同創新平台的材料加工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創新實驗區
參考資料 [8-13]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學術研究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1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成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廣東省國際合作基地2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1個,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創新團隊1個 [14-15] 
級別
類別
名稱
設立時間
省部級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功能軟凝聚態物質重點實驗室
2014年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動力電池及太陽能轉換與儲存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2012年
廣東省金屬成型與模具新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3年
廣東省光固化先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年
廣東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年
廣東省相變儲能及高效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年
廣東省微孔電池隔膜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6年
廣東省智能材料和能量轉化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6年
廣東省電動汽車及儲能系統災害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6年
廣東省金屬材料先進熱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6年
廣東省國際合作基地
電磁波材料和器件檢測及應用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2010年
面向大灣區微流控技術及其應用國際合作平台
2018年
廣東省工程實驗室
廣東省儲能材料與器件工程實驗室
2018年
廳局級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工業大學功能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2005年
廣州市重點實驗室
廣州市低維材料與儲能器件料重點實驗室
2018年
備註:名單不全 [14-15]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科研成果

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2015年以來,學院主持縱向項目350項,其中國家基金110項(包括國家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國家基金區域創新基金2項、國家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2項)、廣東省創新創業團隊1項;主持橫向項目265項;到校總經費19775萬元。發表SCIⅡ區以上論文518篇;以第一單位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端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24篇。申請發明專利614件,授權238件,PCT專利11件。主持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廣東省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16] 
獲獎項目名稱
獲獎人員
獲獎年份
獲獎類別和等級
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性關鍵技術及應用
張國慶
2020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熔鋁爐餘熱利用系統
劉效洲
2018年
第十八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原創分液節能與冷凝技術及其應用
陳穎
2018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天然氣熔鋁爐節能專用智能型蓄熱式燃燒升級改造系統
劉效洲
2018年
廣東省技術發明二等獎
動力電池用高強度單向拉伸聚丙烯微孔隔膜的研發及產業化
雷彩紅
2017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長壽命的電動汽車電池組開發與產業化
張國慶(參與)
2017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金屬基絕緣孔高導熱印製板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陶平均(參與)
2015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納米碳導熱導電覆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應用
張海燕
2015年
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參考資料 [17]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文化傳統

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展學術大本營、 生活服務周、 新生杯辯論賽、 “一站到底”知識競賽、 零距離傾聽師生交流會等活動 [18]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林軍
院長
陳穎
黨委副書記
楊小帆
副院長
雷彩紅、胡永俊、羅向龍、章爭榮
參考資料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