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剪紙

(民間藝術)

鎖定
廣東剪紙主要由流傳於佛山地區佛山剪紙、流行於潮汕地區潮陽剪紙潮州剪紙構成。佛山剪紙是由當地民俗活動發展而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分佈在佛山市禪城區及南海區的部分鄉鎮,潮陽剪紙主要分佈在汕頭市潮陽區銅孟、西臚、和平、貴嶼等鎮,潮州剪紙主要分佈在粵東地區,流行於明代,繁榮於清代,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 [1] 
佛山剪紙源自中原,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及手工業、商業而發展起來,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並出現了行會組織。佛山剪紙分為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四大類。潮陽剪紙於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個花樣,出版了《潮陽民間剪紙》一書。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陽剪紙作品入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中國民間吉祥藝術博覽》和《潮汕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等書。1997年,潮陽區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潮州剪紙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紙藝人往往有細緻、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以形式區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善於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嫺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 [1] 
2006年入選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廣東剪紙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州市 [2]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遺產編號
Ⅶ-16

廣東剪紙歷史淵源

廣東剪紙 賞燈 廣東剪紙 賞燈
20世紀80年代以來,潮陽區政府組織力量對潮陽民間剪紙進行了挖掘、整理、保護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個花樣,出版了《潮陽民間剪紙》一書。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陽剪紙作品入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中國民間吉祥藝術博覽》和《潮汕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等書。1997年,潮陽區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潮陽民間剪紙的主要傳承人有張佩龍、蔡名英、李嬋仙等。但健在的老藝人平均年齡已在75歲以上,迫切需要年輕人加入其中進行繼承。
潮州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紙主要分佈在粵東地區,流行於明代,繁榮於清代,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現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間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馬浦鎮)系以棕色絲線剪成,技藝十分精巧,説明潮州剪紙早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廟蔚然成風,在此背景下剪紙就當作了祭祀、節慶、遊神賽會、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飾物,寺廟中的僧尼也剪紙花饋贈善男信女,潮州剪紙因之而在寺廟中得到迅速發展。至20世紀初,還有江根和、李木林、楊學友、羅瑞瑜、辜秋泉、謝楚周等尼姑帶出的潮州剪紙藝人在當地剪紙創作中發揮作用。1962年後,因寺院僧尼無後,出家者少,潮州剪紙漸失傳人。
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紙藝人往往有細緻、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以形式區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善於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嫺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如純色剪紙充分發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藉助誇張、變形手法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剪刀味十分濃郁,富有裝飾性。純色剪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畫稿,藝人們僅憑記憶和想象,一手拿紙,一手運剪,直接將花樣剪出。這種匠心獨運的剪法極富創造性,造型活潑而富於變化,很少有重複的作品。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後再合併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緻,別有特色
潮州剪紙有一個品種稱為“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鏨紙”又分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襯色剪紙先用金箔或黑紙刻出輪廓線,再用彩紙襯底;寫料剪紙則用純色紙或金箔刻畫出形象的線條骨架,再用顏色彩繪襯底。鏨紙工藝以饒平縣鏤金村的色鏨紙最為著名,色鏨紙俗稱“大錢”,用於祭神祭祖或遊神活動,內容以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博古、詩詞書法等為主。 [2] 

廣東剪紙主要種類

廣東剪紙潮陽剪紙

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潮汕地區,以潮陽區銅孟、西臚、和平、貴嶼等鎮為代表。潮陽剪紙的興起與遷居此地的中原人有關。這一剪紙樣式多表現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福呈祥、子嗣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祥瑞題材,一般在遊神賽會、元宵關燈、中秋拜月、婚俗喜慶、祭祖拜神等活動中用作裝飾以渲染喜慶氣氛,另外也表現一些日常生活內容,如花鳥蟲魚、動物走獸、民間傳説、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種以外,潮陽剪紙也有一些裝飾性的小花樣,如供品花與禮品花等。潮陽剪紙造型靈活,構圖以對稱為主,結構嚴謹,飽滿而不雜亂,尤其以“花中套花”的佈局最具特點,疏密有致,剔透玲瓏。剪紙刀法精巧細膩,以陽剪為主,配合使用陰剪。陽剪的紋線工整細緻,陰剪的線條粗壯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現力十分豐富。

廣東剪紙佛山剪紙

廣東剪紙 廣東剪紙
據説源自中原,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及手工業、商業而發展起來,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並出現了行會組織。20世紀初,與佛山剪紙有關的門錢、童話、符疏衣紙、溪紙、金花、磨花紙、蘸料紙、打銅、銅箔、硃砂年紅染紙、花紅染紙、染色紙等12行都蓬勃發展,店號數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們所生產的蘸料紙、各色染紙都是佛山剪紙的材料來源。
佛山剪紙分類
磁性剪紙——家 磁性剪紙——家
分為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四大類,根據用料不同,又可分純色料、紙襯料、銅襯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銅寫料、銀寫料、紙寫料、銅鑿料等九種。剪紙手法分為剪和刻兩大類。剪,多為隨意剪制,每次兩三張,如禮品花、燈花、乞巧節的燭台花、香案花、餅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張,粗獷的圖案可刻50至100張不等,便於大量複製。佛山剪紙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隨意磨製而成,寬度從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餘把。操刀時以握毛筆法持之,垂直切割,線條連接而不斷,成型如網狀。傳統佛山剪紙以社情民意決定其內容和形式,喜慶吉祥、驅邪納福、多子長壽等是永恆的主題,在民間極受歡迎,長期流行不衰。與此主題相應,佛山剪紙中以銅箔金碧輝煌的特點配合鮮明的色紙,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也形成銅鑿剪紙等獨特的表現形式。佛山剪紙技藝的主要傳承人為林載華等。
產業化傳統
佛山剪紙具有產業化的傳統,加強對其挖掘和保護將有助於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動和民間文化形態,同時還可以繁榮民間文化市場,增強地域文化特色。但佛山剪紙專業人員隊伍青黃不接,最具特色的銅鑿剪紙由於工具散失、作為主要材料的銅箔不再生產而無法制作,加上老藝人退休或病故,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拯救。 [3] 

廣東剪紙傳承意義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樹葉、樹皮、金箔、銀箔、紙張、布、等片狀材料。
主要由流傳於佛山地區的佛山剪紙、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潮陽剪紙和流傳於潮州地區的潮州剪紙構成。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紙是由當地民俗活動發展而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分佈在佛山市禪城區及南海區的部分鄉鎮。
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潮州剪紙已逐漸失去以往的生存環境,現存知名的剪紙藝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漸高,傳統的潮州剪紙後繼無人,亟待搶救、保護。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廣東剪紙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潮州市文化館(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有限公司、汕頭市潮陽區文化館獲得“廣東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