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文祠

鎖定
廣文祠坐落於風景秀麗的臨海市區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長城——台州府城牆,又名鄭廣文祠,原名户曹祠。是台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一張名片,又是台州儒學文化的象徵,在海內外唐代文學、唐史研究領域享有較高美譽度、知名度。
中文名
廣文祠
別    名
鄭廣文祠
始建於
唐廣德二年
位    置
臨海市區北固山南麓

廣文祠追溯歷史

祠約始建於唐廣德二年(764),至今已越千年。據《嘉定赤城志》記載,廣文博士鄭虔(號鄭廣文)歿於州城後,台人為緬懷虔公教化啓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紀念。唐以降,祠宇屢圮屢建,歷代修葺達13次,宋,祠所在巷名即稱户曹巷,清康熙年間移至北固山八仙岩畔,末次修於光緒十四年(1888)。自北宋以來,台州地方官吏及文人學士推崇鄭虔為“吾台斯文之祖”,每年逢春、秋日祭祀。明清兩代童生進考之前,必上廣文祠燒香;考中功名的台州各縣書生,凡經過臨海(台州府治)參拜府學後,也必上廣文祠燒香參謁,以示不忘虔公之功德 [1] 

廣文祠古祠修繕

1988年,在以王晚霞、丁式賢為首的熱心人士倡議下,仰賴台州、臨海兩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採取民辦公助形式,共籌資60餘萬元,在清代建築基礎上,進行重修和拓建,改額為鄭廣文紀念館,同時整修了位於城東的鄭虔墓。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書寫了館名 [1] 

廣文祠建築結構

佔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門、正廳、碑牆、、山門、管理房等幾部分,後連著名的清代八仙岩摩崖石刻羣。2004年,市政府又投資180萬元進行了擴建與維修,內外修繕一新。其大門立有清咸豐“鄭廣文祠”石質門額和門框;正廳建築面積260平方米,一層飛檐,高9米,面闊五間(含迴廊),雕樑畫棟,飾名人典故、花卉鳥獸,敦煌飛天等圖案,青瓦鋪頂;八仙岩山門按清道光十二年原樣重修,三層,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管理平房三間,建築面積190平方米;大門外有三層石質平台,橫跨山道,直達公路 [1] 

廣文祠祠堂陳列

正廳迎面懸掛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91歲時書寫的自撰楹聯:“椒海七年教啓化,滄洲三絕畫詩書。”館藏有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書畫名流,包括啓功、王伯敏、程千帆、孫望等贈送的珍品,文詩溢香,氣韻非凡。
廳右碑牆嵌有開元十五年(727)鄭虔撰的《鄭仁穎墓誌銘並敍》(複製),清同治九年(1870)台州知府劉璈撰的《唐鄭廣文公碑》神道碑原物,清光緒十八年《廣文祠重修碑記》,以及一代名家啓功、沙孟海、王伯敏、程千帆、任政等書法石刻精品。廳後為清康熙年間始建的八仙岩摩崖石刻,壁下碧水一泓,名“玉液池”,泉水甘冽,常年不涸,外環石欄,上架片石度人,其旁石筍林立,青藤纏繞,後倚兩株500年參天古樟,清靜雅緻,別有洞天。觀此館北邊靠山,山高林密,能擋寒風,前望東湖,常來紫氣,南眺巾山,時沐薰風,俯視台城,景物盡收眼底。自清以來,成為台州文人士紳遊宴讀書勝地 [1] 

廣文祠載體作用

1990年紀念館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虔墓1997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1995年命名為台州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轉為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鄭虔學術研究會附設於此。
10餘年來充分發揮基地載體作用,強化教育研究功能,努力實踐中央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決定精神,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盡心培育一代新人為己任,深入挖掘台州地域文化內涵和唐代先進文化,共編印出版5本學術專著,計100餘萬字。以及專供中小學生閲讀的《杜甫鄭虔友誼詩選》、《鄭虔與台州》及連環畫、簡介等系列小冊子,其中主持省社科聯合會重點研究課題一個。深入淺出了展示“台州文教啓蒙者”、“詩書畫三絕”、“詩聖杜甫鄭虔”為主題的史料、實物陳列內容,常年供青少年觀摩感悟,潛移默化,激起他們愛祖國、愛人民,追求高尚人品,發揚尊師重教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今,紀念館全年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年均接待中外遊客達10000餘人次,多的年份達15000人次以上,主要為大中小學生。並堅持為各學校、單位團體進行專題講學講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