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府

(漢族民系)

鎖定
廣府民系又稱廣府人,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 [3-4] 
廣府人主要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遷入,因此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國三大尋根地之一,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 [6-10]  。自北宋中後期至元代初期的200多年間,中原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璣巷陸續南遷的有130多次,主要遷居地為珠江三角洲一帶及港澳和海外,以操粵方言為其文化特徵。 [28] 
廣府後裔繁衍達7000多萬人,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個鄉(鎮)、村 [6] 香港澳門和海外。 [9-10] 
廣府人是廣東省第一大民系,廣府文化是廣東漢文化的主要代表,形成於廣州府地區,由中原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 [32]  ,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範圍 [5]  。代表文化有桑園圍桑基魚塘嶺南古琴廣東音樂北帝誕廟會波羅誕廟會鑊耳屋嶺南園林飄色醒獅龍舟乞巧廣繡廣彩廣雕嶺南畫派粵劇粵曲迎春花市廣府菜廣東早茶等。 [11-24]  [39] 
後來有學者提出廣義的廣府人應該是泛指以粵方言為母語的漢族族羣 [30]  ,然而廣府文化只是粵方言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 [32]  ,粵方言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包括西江流域的西江文化 [77] 粵西地區的高涼文化等。 [78] 
中文名
廣府民系
別    名
廣府人
人口數量
約 7000 萬
方    言
粵方言

廣府歷史沿革

廣府基本定義

廣州府 廣州府
“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在嶺南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南北朝所設的廣州都督府,隋唐時期設置總管府和廣州都督府。都督府是官署,是一個機構,不是行政區的名稱。因此,這一時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區劃,不能將一個地區稱之為“府”,不存在“廣府”的區劃概念。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上也不存在與“廣府”名稱相關的情況,直到明代開始設廣州府。 [4] 
廣州府這一區域的地理範圍,實際上是以元代廣州路為基本範圍,只是由於人口、經濟的發展和軍事、政治的需要,這一地域範圍內在明代新闢了4縣、清代新闢了1縣。因此,廣州府的基本境域從元代開始一直穩定了七百多年。這一境域中的居民,長期處於同一中級行政區劃之中,民風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徵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4] 
廣府民系是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而在廣府地區除了廣府人外,雜居在這一地區的漢族居民還有客家人疍家人等,世居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 [3-4] 
廣府人聯誼的主體組織為“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

廣府分佈範圍

廣府人後裔繁衍達7000多萬人,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個鄉(鎮)、村 [6]  ,以及香港澳門和海外。 [9-10] 

廣府形成歷史

秦代以前,聚居在廣東地區是被稱為“南越”(百越的一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黎族畲族 [25-26]  。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後,在嶺南地區設南海郡,建立番禺城(今廣州),面積約0.05平方公里,從此開啓了廣州2200多年的建城歷史。 [27]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經廣西地區的靈渠桂江通道、瀟賀古道至徐聞、合浦出海,並一直綿延了近1000年。直到唐代(716年),張九齡鑿通大庚嶺道(梅關古道)以後,靈渠、瀟賀古道的才逐漸走向衰落。這時候,番禺(廣州)成為了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始了從海外經番禺(廣州)口岸進入中原的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時代 [49]  。梅關古道的開闢重塑了嶺南的商路,便成為南嶺中最重要的一條交通道路,凡人口遷移、軍隊調動、商旅往來、使節訪問等,大都經過此道。 [50] 
直到宋代,廣東人口仍然稀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 年)時,人口才增加到七十八萬四千多。而珠江三角洲當時還未形成,初露水面的沙洲,既是漏水的沙泥混雜的土壤,又常被洪水或鹹潮淹浸,這都是不利於耕種的條件。南宋以後,北方漢人因戰亂陸續南來廣東,他們被指定要經過南雄縣,先到政府設在珠璣巷的一個機構報到,領取憑照分赴珠江三角洲各縣安置。今天被稱為廣東省聚寶盆的珠江三角洲,便是由他們所開拓,也是廣東省大開發的開始。 [29] 
探尋廣府源頭,從諸多歷史考證來看,韶關南雄珠璣古巷是重要的發祥地。據考證,千百年來,曾先後有150多個姓氏的先民自中原南下聚居於此,而後又因戰亂等原因大舉南遷珠三角、港澳及至海外,在各地開枝散葉。梅關珠璣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戰亂等原因向廣東珠三角大遷徙中最大的通道。大批中原百姓途經此古道,暫住“歇腳”,或滯留長住,經幾代繁衍後再中轉南下珠三角,故珠璣巷成了廣府人最大的來源。
張九齡在開元十七年奉唐玄宗聖旨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開鑿梅關古道,使之成為溝通南北軍事、政治、經濟的最短、最快、最方便、成本最低的古代“高速公路”,也成了歷代中原、江南向嶺南移民的最大通道。明嘉靖黃佐修《廣東通志》記載,“自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際,中國之人,避地者多入嶺表,子孫往往家焉,其流風遺韻,衣冠氣習,薰陶漸染,故習漸變而俗庶幾同中州。”唐代張九齡的祖先就是在晉代移民到嶺南北江定居的。
北宋中後期(公元960~1127年),尤其是在北宋滅亡之際,大批難民隨康王趙構一起離開北宋京城開封,不少望族及平民沿這條梅關古道南遷。有人到南雄珠璣巷,很自然會想起故鄉河南開封也有一條珠璣巷(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命名的)。有文字記載:“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號其地為珠璣巷。如漢之新豐,以致故鄉之思也。廣州舊族多由此遷。”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初至南宋末、元代初近200年間,中原及江南氏族因金、元兵災而大舉南遷。在這一時間的移民高潮中,一批批從北來,再一批批向南遷(大規模3次、小規模約130多次),由珠璣巷輾轉至珠三角。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年,明亡後,部分遺臣逃到廣東,同時亦帶來大批民間移民,或為避天災兵禍,或為找尋更好的生活。其大部分也都是經過梅嶺,從梅關、中站、珠璣巷、南雄城這一帶中轉再南遷珠三角的。
清代民國廣府人再向海外移民,成為了拓殖海外的華人華僑的主體。從18世紀以來,廣府人就漂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大洋洲的不少城市紮根。 [28] 

廣府建築

廣府祠堂

廣府祠堂廣泛分佈於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廣府民系聚居的區域,宋朝時,大量北方人為躲避戰亂,越過大庾嶺進入嶺南,在珠璣巷暫時落腳後,南下珠江三角洲,開村居住。這些“聚族而居”的村莊,一般會按姓氏系別修纂族譜,如果條件許可,還會修建祠堂。 [33] 
明代頒佈《聖諭六條》,要求百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弟”,並逐漸放寬了民間立祠的限制。明代一朝,廣東共出了6355名舉人、889名進士、6名一甲進士、3名狀元,其中,出自廣州府者佔了半壁江山,有舉人3090人、進士457人,而廣東6名一甲進士中,5人皆出自廣州府。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的廣府人極力修譜建祠,成為助推器。由此,廣府地區出現了建祠的第一個高峯。 [33] 
明末清初,戰爭頻繁,廣府祠堂的興建陷入低谷。廣州“一口通商”後,經濟迅速恢復,積累了大量的宗族財產,廣府迎來歷史上的第二個立祠和修繕祠堂的高峯期。這一時期新建的祠堂多以三開三進的中小祠堂為主,同時也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是建築更具本地特色,用上了更先進的工藝,比如木雕、石雕、瓦陶藝、彩畫等,石檐柱、蝦公梁、鑊耳山牆也開始大量出現,人們利用裝飾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圖案來傳達和睦、孝道、倫理、忠勇等家國思想。另一個是出現了以陳家祠為代表的“合族祠”,以原貢院附近的大小馬站、流水井、越華路、廣衞街等處分佈最為集中,比如何家祠、朱家祠、趙家祠等。 [33] 
廣州就有1300多座祠堂,如廣州錢崗村廣裕祠,是南宋末年丞相陸秀夫後人為紀念陸秀夫而建的廣府家族祠堂,它記載了廣府人的祖先從中原一路南遷的艱辛與輝煌 [43]  。深圳鳳凰古村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後裔聚居的廣府村落,村中文氏宗祠的建築裝飾精緻繁複 [44-45]  。江門市新會區慈溪村是南宋趙氏皇族村,保存眾多廣府祠堂 [46]  。珠海市斗門區南門村也是南宋趙氏皇族後裔聚居的廣府村落,保存有趙氏祖祠菉猗堂及建築羣 [51]  。清遠市上嶽村是南宋名將朱文煥後裔聚居的廣府村落,保留有鄉賢朝瑞朱公祠等古祠堂建築 [47-48]  。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是孫中山先祖故居,是廣府村落,保留有孫氏宗祠 [110]  。中山市南朗鎮左步村雙壯孫公祠是孫中山的祖祠,也是廣府建築的典型代表。 [111] 

廣府鑊耳屋

鑊耳屋是廣府建築的典型代表,屋子的山牆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有功名、有官位的家族才能建造 [34]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佈局整齊的梳式佈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風水池塘,中軸線前端佈置大祠堂,成為整個村落的構圖中心。建築較為明顯受到江南地區建築模式的影響,鑊耳式的山牆此起彼伏,形成蔚為壯觀的廣府民居特色。而鑊耳狀山牆在江南民居中稱為“觀音兜”。 [69-70] 
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發生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民間還有“鑊耳屋”藴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意義之説。 [35]  鑊耳屋象徵着官帽兩耳,具“獨佔鰲頭”之意,表達了當地家族對功名的嚮往,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梳式佈局”和“鑊耳山牆”成為珠三角廣府村落的建築標識。 [36] 

廣府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在狹義上可以説是廣府園林,這也説明了廣府文化的根深厚重 [72]  。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佛山梁園合稱為嶺南四大名園 [37-38]  。清代時期,中國私家園林日趨成熟,基本上形成了北京、江南、珠江三角洲三個中心 [71]  。很多致仕的官員和文人雅士,建造的私人園林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頤養天年,閒暇時邀約一幫文人雅士吟詩作畫。廣州的園林至清代而極盛,其時廣州物阜民豐,豪家貴顯爭建園林,開創了近代廣州園林盛況。 [73-74] 

廣府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廣州西關地區營建的大型住宅。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其基本佈局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每廳為一進。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正間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最後為廚房。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庭院小品,栽種花木,佈置山石魚池以供遊憩觀賞。庭院後部為書房。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 [37] 

廣府碉樓

開平碉樓廣府民居之一 [103]  。1855年至1867年隨着客家人的遷入,開平土地上爆發了一場本地人和客家人的恩怨鬥爭。當時開平本地人出海外經商、工作,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帶着從海外積攢的財富回到家鄉。這些財富也招來了土匪的惦記,甚至直接上門搶劫。這時,原本要買地建房、光宗耀祖的華人華僑大多將房屋建成了“碉樓”樣式,保衞家族安全。其實碉樓原型在明朝就已出現,但興盛起來則是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據統計當時開平就有超過千座碉樓,鼎盛時期超過3000座。 [112] 

廣府語言

粵方言又稱廣東話,是廣府人的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是漢語十大方言之一 [40]  。粵方言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方言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方言的變化較小。 [25] 
粵方言標準音為廣州話。粵方言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説法,是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語言 [41]  。清代學者陳澧對《廣韻》和廣州方言有深入的研究。在《廣州音説》中,他詳細論述了廣州方言的特點及其源流,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徒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42]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粵方言是唐宋時期的“國語”。 [41] 
聲調是漢語中極重要的元素,粵方言的聲調多而複雜。古代詩詞的平仄格律是依據不同的聲調而定,聲調越多,就越能領會和欣賞古詩詞中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古代的入聲字,全套都保留在粵方言中。文雅古字詞多。在漢語上古時期,單音節詞在數量上幾乎佔絕對優勢,在粵方言中,單音節詞仍佔有相當分量。古漢語中,詞序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都是常見現象。定語後置是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粵方言常見這種現象,如“人客”(客人)等。 [41]  廣州方言一方面繼承、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的成分,與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具有自己特有的語音特點。 [25]  [80-81] 

廣府科舉文化

明代廣東進士府際分佈 明代廣東進士府際分佈
廣州府歷代鄉貢進士總人數為1283人,其中番禺為260人,佔20.3%;南海357人,佔27.8%;順德238人,佔18.6%; 東莞193人,佔15.0%;江門231人 [56]  ;香山(中山、珠海)138人。 [57] 
明代,廣州府進士有486人,高居廣東首位,佔全省進士總數的55%,遠高於明代廣東各府 [109]  。佛山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明四縣歷代的鄉貢和進士人數佔廣州府歷代鄉貢進士總數的48.7%,幾乎佔半壁江山。 [52] 
廣東歷史上一共出過9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其中順德、南海各出了3位狀元,而且都是2位文狀元和1位武狀元,番禺也出了2位文狀元,分別為簡文會張鎮孫倫文敍、黃士俊、莊有恭梁耀樞朱可貞姚大寧 [53] 
佛山出過7個狀元,佔廣東狀元數量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廣東狀元之鄉。這與佛山作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很大關係,佛山正處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域,並以南番順地區最為典型。清代進士吳榮光曾任職湖廣總督一職,他曾説:“國朝制科,廣東九郡舉人中額七十有二名,每科廣州郡幾居其半,廣州十四屬,南海又居其半。” [52] 

廣府農耕文化

桑園圍始建於北宋徽宗年間,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這與兩宋年間,來自中原的珠璣巷移民抵達南海、順德開基是分不開的,他們帶來了中原江南農耕水利豐富的生產經驗 [64]  。桑園圍水利工程的建設開啓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耕開發的歷史,是桑基魚塘生產方式的發端,是廣府文化的共同精神家園。也是唐宋以來中國東部人口南遷、經濟區拓展和重心南移的歷史過程的重要見證。 [65] 
由於桑基魚塘的興起,當地養蠶業更從唐宋時的每年五收發展到七收、八收。創造出當年未必預期到的奇蹟--從桑園圍“一船蠶絲去”,到清代十三行“一船白銀回”,裕國通商,帆濟五洋 [64]  。珠江三角洲也成為廣東絲綢的主要產地,形成了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喂蠶,蠶沙飼魚,塘泥肥桑的循環農業模式和蠶桑文化。到民國時期,全省生絲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沒有昔日的“桑基魚塘”,就不會有如今富饒的珠三角。 [66] 

廣府信仰文化

南海神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建四海神廟祭四海,在廣州建南海神廟,而火神祝融也正式被尊任為南海神廟供奉的“海神” [104-105]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官方加封南海神為“洪聖廣利王”。自此,民間又將南海神稱為“洪聖王”。民間對傳説中掌管南海的洪聖王自然尊崇有加,除了在南海神廟的官方祀典外,民間亦形成了各種各樣、形式莊嚴的祭祀活動和大量的南海神“離宮”洪聖王廟 [106]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二百多座“洪聖王廟”,實際就是南海神廟 [108] 洪聖誕又稱南海神誕波羅誕,誕期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是民間為慶祝南海神祝融誕辰而舉行的迎神賽會活動。 [105] 
北帝
北帝又稱為玄武、真武等,是道教中司水之神,是廣府人最崇拜的神祇之一 [60]  。北宋以來,玄武崇拜日盛,尤其是北宋邊患頻繁,作為北方主神的玄武,其崇拜得到官方支持 [61]  。在這種背景下,隨着中原人口大量南向遷移,玄武崇拜也就跟着來到了嶺南 [62]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認為皇權的獲得,是因為北帝的庇擴,把北帝祭祀列為國家大典,玄武信仰也因此進一步遍及全國。北帝崇拜在明代以後也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民間信仰的主流之一。北帝祀典上升成為官方禮制,不僅供奉北帝的祠廟遍及各鄉,而且村民的家中也普遍供奉着北帝的神位。明清以來,佛山祖廟和北帝崇拜在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區有着相當廣泛的影響 [62]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北帝誕日,漢族民間慶賀活動規模盛大。 [107] 

廣府戲曲音樂

嶺南古琴藝術發源於廣東新會,流行於珠三角一帶,是廣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真正源頭在宋代。南宋末年,隨着宋室的南遷,也把中原文化帶來廣東,在後來的幾百年中,嶺南琴學昌盛,琴人輩出。如明代南海大瀝人鄺露、明代新會人陳白沙、明代南海沙貝人陳子升陳子壯等。清代,嶺南琴派聲名日顯,創始人黃景星,民國時期的一代宗師有楊新倫。重要琴著有《古岡遺譜》《悟雪山琴譜》等。 [68] 
粵劇又稱廣府戲、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以粵方言演唱,漢族傳統戲曲之一。粵劇源自南戲,是以明清時期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腔等諸腔為基礎,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 [63]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有被稱為“粵劇四大家”的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等。紅線女所創的“紅腔”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大。以粵語演唱的曲藝品種還有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粵謳等。
粵曲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漢族傳統曲藝,是廣東地區最大的地方曲種。起源於清道光年間以清唱粵劇為業的八音班。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孃”繼承發展趨於成熟。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女伶”演唱粵曲,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子喉三種唱腔,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 [86] 
廣東南音形成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是流行於珠三角和香港、澳門的一種傳統説唱曲藝。廣東南音源於外省的南詞班且吸收江、浙的“揚州彈詞”等曲種的音樂經衍變、發展,逐步形成以南音唱腔的歌謠體系。 [82] 
龍舟説唱,又稱“龍舟歌”,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粵方言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形成於清乾隆年間,主要以清唱為主、説白為輔。 [92] 
粵謳是清代中葉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傳的一種民間説唱形式。它是由馮詢、招子庸等人在木魚歌南音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起來的,以廣州方言詠唱。 [83-84] 
廣東音樂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廣府方言區的傳統絲竹樂種,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自明清以來,經歷了萌發期、發展期和成熟期等階段,曲名和樂譜可稽的樂曲現有五百多首。以輕、柔、華、細、濃的特點和清新流暢、悠揚動聽的風格,全面展示了絲竹音樂的精微和華美,影響遍及大江南北,流行於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 [67] 

廣府美術工藝

廣東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風格獨特,技法紛呈,求新求變。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寫意花鳥,東莞張穆著稱畫馬,新會高儼擅長山水,順德黎簡詩書畫皆絕,順德蘇六朋、蘇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花卉草蟲,重視取法自然,創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其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主張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途徑;以形種兼備、雅俗共賞為審美標準;以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為藝術手法。獨樹一幟,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現代,繼承和發展這一畫派藝術的,有方人定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昴、楊善深等。
廣府民系的工藝美術,品類繁多,有的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如肇慶端硯;廣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紅木傢俱、積金彩瓷、朱義盛首飾和廣繡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畫、剪紙、金銀銅錫箔染色紙、獅頭、彩扎燈色;新會葵扇;東莞和南海煙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築裝飾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磚雕等,其中以端硯粵繡、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均發端於佛山,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

廣府民俗文化

醒獅是廣府文化的代表之一 [87]  ,起源於廣東佛山 [89]  ,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脱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着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88] 
飄色起源於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後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在嶺南,飄色起源於明末清初,屬於社火表演藝術形式之一,直到現在依然是珠三角地區的重要藝術形式,是廣府民俗藝術之一。 [93] 
迎春花市”是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門等地除夕前的新年習俗 [94-95]  ,廣州迎春花市形成可追溯至明朝,當時廣州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產區,搭起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們稱之為“花街”。 [96] 
廣東劃龍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廣州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廷活動,到了明、清兩代,是廣州龍舟競渡的鼎盛期 [97-98] 佛山、中山、東莞、江門等地的龍舟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99-102] 
乞巧節(即七夕)在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素來盛行,廣府乞巧習俗傳統儀式包括迎仙、擺七娘、拜七娘、送七娘等一系列古禮。 [113-114] 

廣府飲食文化

廣府菜(即廣州府菜)是粵菜的代表 [85]  ,源自中原。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説。民間有“食在廣州”的美譽,具有清、鮮、爽、嫩、滑等特色,“五滋”“六味”俱佳,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處。還兼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54-55] 
燒鵝是的廣府菜 [90]  ,源於烤鴨,南宋末年,文天祥陳文龍等志士保護幼帝退居廣東一帶堅持抗元,南宋廚師也隨之來到廣東。作為宋朝的一道名菜,烤鴨自然也被帶到了這裏。廣東並無杭州一帶盛產的硯鴨,於是廚師以廣東本地的鵝代替,改良成獨具廣式特色的燒鵝。 [91] 
盆菜是廣府人的傳統習俗 [58]  ,文獻記載,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南宋朝廷敗退廣東,楊太后與弟弟攜同當時皇帝途經東莞、香港一帶。其中,大部分將士來到長安烏沙村。所到之處,人民紛紛前往,勤王將士多達20萬人。缺少盛菜的碗碟,沿海百姓就巧用木盆,將三五家做的菜餚盛在一起,層層疊放、互相滲透、香氣四溢,深受皇帝和將士的喜愛。從那時候起,吃盆菜的習俗就在廣東沿海一帶流傳開來。 [59] 

廣府文化特點

廣府文化即廣府民系的文化,是粵方言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化。廣府人主要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遷入,因此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廣州府自設立以來,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教鼎盛,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和興盛之地,一直處於廣東省的領先地位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於嶺南文化,由中原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嶺南文化中影響最大,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 。廣府文化的代表有“廣東音樂”“醒獅”“廣繡”“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等等。 [32] 
兩宋以後,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到了明代,是當時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順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農業馳名於世。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又有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為依託,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廣闊,產銷活躍。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漸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因而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廣東近代工業新興產業,主要從19世紀末葉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珠江三角洲地區從宋代以來,人文興旺,一直居於全省人才優勢的地位。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佔有優越的地位。

廣府廣府名人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廣府民系不斷湧現出舉世聞名的著名人物,無論在軍政界、商界、文化界、還是體育界、娛樂界、武術界,都不乏廣府人的身影,如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等,為中華文明的興盛發展作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廣府廣州

軍政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琴王”朱執信、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何香凝、潘達微潘文治、顏浩長、鄧世昌、梁誠等
商界:優酷網創辦人,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古永鏘、香港證券大王馮景禧、香港恆生銀行創辦人之一何添恆生銀行創辦人之一何善衡、香港信興集團主席兼董事長蒙民偉、陳紹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胡文新、阿里巴巴集團現任CEO陸兆禧廣州宏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仔、廣州富力地產集團聯席董事長兼總裁,富力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張力張量父子、廣州合景泰富地產總裁孔健岷等。
文化界:著有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南裔異物志》的楊孚梁佩蘭陳澧、譚瑩、屈大均、黃世仲、陳少白周汝鈞、明朝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江門學派集大成者和振興人湛若水、沙飛、商承祚、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黃省三、梁毅文等以及兩院院士張恩虯、樑棟材、蘇 鏘、範海福冼鼎昌、姜中宏、葉恆強、何炳林、鄧景發、鄔賀銓、潘健生、劉廣志、盧永根、申泮文。
武術界:洪熙官梁坤蘇燦

廣府佛山

軍政界: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康有為、中共第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四、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原中國監察部部長譚平山、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香港特區首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清末大臣張蔭桓、身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歷官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清朝二百餘年廣東省籍任職最高的官員戴鴻慈羅登賢鄧培、墨爾本市市長蘇震西塞舌爾共和國前總統、在野黨主席陳文景、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原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譚天度、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劉千石何鍾泰石禮謙陳偉業劉江華譚香文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原香港財政司司長美國摩根大通銀行亞太區前主席梁錦松、嚴纓、陸敬科、梁士詒陳汝棠、羅志、鄭潤琦、陳劍虹、鄭金、陳金釭等。
商界:香港永隆銀行已故創辦人伍宜孫、香港恆生銀行已故創辦人梁球鋸、香港東亞銀行已故創辦人簡東浦、著名民族企業薛廣森、香港金融大王胡漢輝、上海冠生園創始人、大白兔糖之父冼冠生、香港地產發展商、恆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兆基李兆楠李家傑李家誠胡兆熾、香港珠寶大王、兼任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主席、恆生銀行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鄭裕彤鄭家純鄭志剛、廣東碧桂園房地產創始人楊國強楊惠妍、廣州周生生珠寶集團創辦人周芳譜、周永成、北京同仁堂(香港)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心、香港紙品業大王、華生紙品廠創辦人林伯長、泰國鋼鐵大王何德年、廣東美的集團創辦人何享健李兆麟梁升梁顯利王錫華謝瑞麟羅富昌李偉強等。
文化界:廣東歷史上曾出九位文狀元,其中就有五位出自佛山,分別是南漢簡文會、南宋的張鎮孫、明代的倫文敍黃士俊和清代的梁耀樞。此外還有原清華大學校長張煜全、中國第一台照相機制造人、物理學家鄒伯奇詹天佑、文學家吳趼人、朱完、吳旦、何文綺、李徵霨、馮栻宗、朱美瑤、黃魯逸傅天仇、盧龍雲、粵劇名伶馬師曾任劍輝梁醒波李香琴白雪仙白駒榮、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巖、潘玉書、馮公俠、劉傳,畫家黃少強、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盧龍雲、嶺南詩人區大相、孫蕡、數學家何衍璇等以及兩院院士龐雄飛、陸啓鏗、劉允怡、梁智仁、何國鍾、關士聰、關肇直、李衍達、羅紹基岑可法梁晉才、劉頌豪、葉叔華、蘇國輝、馬福邦曾溢滔胡經甫
武術界:張炎、梁贊葉問黃飛鴻李小龍黃麒英蘇黑虎、潭濟筠、鐵橋三
娛樂界:香港小姐黎美嫺李小龍張智霖、羅家寶、朱茵、何韻詩、廖碧兒歐錦棠湯盈盈梁靜茹、陳輝權、朱慧敏黃子華

廣府中山

軍政界: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楊仙逸、李孫宸、何吾騶、盧兆龍、何耀泰、何士祥、黃標、黃琮、黃培芳、曾望顏、鮑俊、麥熾昌、盧殿標、何璟、何光堯、何長清、何定江等
商界:香港企業家、香港第二大富豪郭炳湘家族(郭得勝的長子)、郭炳江郭炳聯蔡繼有蔡冠深、李曜坤、袁兆英、燕窩之王阮建昆墨西哥華人首富李華文李東海李曾超羣等。
文化界:兩院院士有梁樹權、鄭守儀、梁植權、鄭耀宗、郭仲衡鄭健超李焯芬趙梓森阮雪榆

廣府珠海

軍政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鄭耀棠、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陳芳、黃懷森、徐宗漢等。
商界:中國近代著名買辦、實業家唐廷樞、中國近代工商業的傑出代表徐潤、著名僑商蔡昌大新公司創辦人鮑國寶等。
文化界:“留學之父”容閎黃寬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名震天津衞的大律師唐寶鍔、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曼殊唐滌生、古元、鮑俊、莫仕揚以及兩院院士容柏生

廣府江門

軍政界:清末民初傑出的外交家、法學家、書法家伍廷芳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梁啓超、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美國聯邦眾議員、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女性國會議員趙美心、第26屆加拿大總督,成為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華裔總督,也是第二位女性總督伍冰枝、李國章、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夢熊、梁思忠、梁思寧等。
商界:香港開阜初四大家族之一著名的“利希慎家族”的創始人利希慎利銘澤、利孝和、利子厚利德蕙利承武利良奕、假髮業之父劉文漢、酒店大王陳澤富崔德祺、崔世昌、崔世平、董趙洪娉、澳門新賭王呂志和、澳門一代賭王葉漢、香港電器大王李永森伍淑清伍舜德黃乾亨黃笏南、黃英豪、黃英琦、利國偉黃克競任昌洪、香港“蠔油大王”李錦記第三代傳人李文達、鄧文福、任佐苓關英才、劉鬱南、譚振樵等。
文化界:江門學派(源出程朱理學,開啓王陽明心學,但又有別於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哲學學派,又稱嶺南學派)創始人、明朝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陳白沙、飛機設計師、製造者和飛行家、中國第一架飛機設計者和製造者馮如中國電影之父、中國電影先驅之一黎民偉、中國首批入學西點軍校的2人之一、原清華大學校長温應星、梁思順、梁思永梁思莊梁思禮、粵劇名伶紅線女等以及兩院院士郭景坤、梁思禮陳國達黃本立、張佑啓、梁思成、薛社普、陳煥鏞李椿萱陳灝珠黃志強湯釗猷蔡睿賢、餘國琮、鄺宇平、葉玉如林為幹、黃乃正、陳新滋、黃翠芬、李紹珍、朱經武、黃耀祥、甄永蘇、麥松威、葉大年、任詠華馮培德等。
武術界:胡惠乾、張其光等。

廣府東莞

軍政界:明朝抗清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張幗英、羅治偉、張宇人、香港立法會議員馮檢基陳璉葉富民國名將蔣光鼐等。
商界:香港雅高創辦人之一,中華造船廠創辦人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無線衞星電視台(TVBS)董事長梁乃鵬、製衣大王陳永祺、香港金融界風雲人物,香港金融管理局創立人,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香港藥界大鱷李祖澤、香港“醬油大王”王賜豪、廣東信託銀行創辦人,是香港20世紀初期商界名人周少岐、周埈年、周啓邦周啓賢周卓凡、“鐘錶大王”周湛煌汪世忠、紡織大王陳瑞球周永泰葉劍波加多寶創辦人,涼茶大王陳鴻道王錦輝方潤華方文雄、葉鉅雲、鍾沛林、王少強、劉秀成、單仲偕黃定光王仲銘、趙泰來、王國強葉志成葉鳳娟葉子軒張佛恩劉學斌羅建新陳永燊王兆生陳潤光梁麟劉旺枝、陳小鳳、王如登、葉樹林、亨利孫、盧濟生、莫國鎏、羅治偉、北京點擊科技董事長兼CEO、新浪創辦人王志東、騰訊創辦人之一,騰訊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CTO張志東、3G門户網創始人,3G門户CEO鄧裕強等。
文化界:張蔭麟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著名粵劇演員林家聲等以及兩院院士鄧錫銘、毛炳權、何鏡堂、莫伯治等。

廣府深圳

原廣東省委書記、原廣東省省長陳鬱、何東,香港開埠後的首富。何啓東的父親是荷蘭裔猶太人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粵語音譯何仕文),他母親是廣東寶安人施娣,家族祖籍皆承認以母系為準。何東曾孫“賭王”何鴻燊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章、何婉琪何超賢何超雲何超蓮何猷啓何超盈何猷亨何猷君何超欣等。

廣府清遠

恆生銀行創辦人之一,恆生銀行首任主席林炳炎等、明朝抗倭名將郭振卿、兩朝元老著名御史郭儀長郭見猷、郭南斯qin [1]  、榜眼朱汝珍、將軍陳可鈺等。

廣府其他

中國物理學之父、歷任國立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大猷等以及武術界的王隱林、兩院院士趙善歡等。

廣府爭議

廣府文化是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廣府話的漢族居民的文化。後來一些學者提出廣義的廣府人應該是泛指以粵語為母語的漢族族羣,認為“廣府”即“廣信府”,提出了“封開是‘廣信首府’”,範圍擴展到粵西、雷州半島、廣西東南部等粵語地區 [30]  。認為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融合而成。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 [2]  。並提出廣府文化源流‘三地説’(即肇慶是發祥地,廣佛是發展地,港澳是發揚地)”等新觀點,同時也引來頗多爭議。 [31]  並認為廣府人是指中國華南地區粵語為母語的漢族族羣。主要語言是白話,主要分佈在今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以及粵西東南部的廣大地區,屬下有九大分支。“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後用於代指嶺南地區所有以粵語為母語的人羣。 [75] 
然而漢朝在嶺南設置的“廣信縣”,並非“廣信府 [76] 廣府文化只是廣東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 [32]  ,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範圍 [5]  。廣東粵語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包括西江流域的西江文化 [77] 粵西地區的高涼文化 [78] 西江文化就是以廣信(封開)為中心,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先進文化,融合、吸收為西江文化 [77]  廣東的“南越”(百越的一種)演化為壯族黎族畲族等少數民族 [25-26]  。至清代時,多數畲族族人又被漢化,成為潮汕人客家人的構成成分之一。 [7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