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

鎖定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簡稱廣東社院)前身是廣州市政治學校,創建於1960年,第一任校長是由當時廣東省委副書記、市委第一書記王德同志兼任,“文革”期間停辦。1986年復辦,改名為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學校現任黨組書記是廣州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孔少瓊同志。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是列入參照公務員管理範圍的正局級事業單位。人員編制42名,現有人員38人。
在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在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的指導下,廣州社會主義學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圍繞統一戰線三支隊伍的培訓任務,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基礎,以基建後勤為保障,以隊伍建設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堅持走“高層次、有特色、規範化”的辦學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富有自己特色的名副其實的廣州市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黨的統一戰線幹部的學習培訓基地,更好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服務,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服務,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服務。 [1] 
中文名
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簡    稱
廣州社院
創辦時間
1960年8月25日
現任校長
蔡國萱
所屬地區
廣州市
前    身
廣州市政治學校
黨組書記
馬衞平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培訓情況

培訓工作不斷躍上新台階復辦至今,學院在統一戰線兩支幹部隊伍的培訓工作中取得較好成績。共舉辦各種類型的班510期,培訓人員29000多人次(截至2018年底)。主要班次有:各區、縣級市、直屬單位黨委分管統戰工作副書記和統戰部長讀書班,市民主黨派、工商聯、僑聯、台聯領導幹部讀書班,市黨外局處級幹部進修班(二個月),市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讀書班,市民主黨派市委新委員學習班,市民主黨派機關幹部培訓班,市宗教界代表人士學習班,市黨外政協委員培訓班,市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學習班,市台胞中青年學習班,市街鎮分管統戰工作副書記、黨委委員學習班,市統戰幹部培訓班等班次。廣州市黨外代表人士中的市人大副主任、副市長、市政協副主席、各民主黨派的主委、副主委、正副秘書長、市工商聯、市台聯會的正、副會長、各宗教團體的正副會長和廣州地區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黨的統一戰線幹部中區、縣級市、總公司、直屬單位分管統戰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以及區、縣級市、直屬單位的統戰部長等都到過學院學習,不少領導是多次來學院學習。還配合中共中央統戰部多次成功舉辦全國民主黨派領導幹部赴港培訓班、全國社院教師赴港培訓班等高層次班次。
中央統戰部2001年8月底在學院舉辦的全國黨外知名人士赴港班(該班學員都是全國政協委員,有的還是全國政協常委、兩院院士),層次很高,要求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時任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劉延東專程來廣州出席開學典禮並作重要講話,並對學院協助辦好這個班給予很高的評價。此外,還與各省、市委統戰部、兄弟省市社會主義學院、市各民主黨派、廣州大學、廣州醫學院、各區、縣級市委統戰部聯合辦班。
孔少瓊同志擔任黨組書記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對培訓工作的力度,培訓工作不斷躍上新台階,培訓人數逐年增加。2005年培訓人數597人,2006年培訓人數917人,2007年培訓人數982人。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科研工作

學院在全國、省、市級刊物公開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專著、合著20多部,統戰類有:《統一戰線的理論實踐》、《中國民主黨派通論》、《廣州私營經濟發展新探》、《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若干問題的思考》、《澳門迴歸與穗港合作前景》、《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叢書》(一套十本中的五本)、《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概述》、《中國民主黨派歷史地位的演變》;哲學政治經濟類:《管理哲學概述》、《怎樣看待生產力的標準與實踐》、《市場經濟的哲學研究》、《共產黨宣言研究》、《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可持續發展與廣州環境保護研究》、《人才大視角》、《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發展軌跡》等;歷史文化類:《中華文化概述》、《嶺南文化論》、《嶺南物質文明史》、《中國區域文化史》、《廣州百年曆程》、《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軌跡》、《中國近代化簡史》、《孫中山小傳》、《20世紀中國史》、《合唱與指揮》等。一大批課題、論文獲得部、省、市有關獎勵。課題研究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廣州市委書記招標課題:《動態環境下的廣州治安防範與控制對策研究》,獲得好評;二是《民主黨派組織上的變化對我國政黨制度的影響》,獲全國社會主義學院系統優秀課題;三是有關人員參加了由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孔少瓊同志牽頭“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在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作用”專項調研活動,現已進入調研成果轉化階段。四是學院教師參加並執筆的市工商聯課題《民營經濟代表人士的社會特徵與成長規律》獲全國統戰系統一等獎。
2003年,創辦《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是全國副省級城市社院首家創辦的學報。學報工作得到了中央、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中央社院院長何魯麗,原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為學報題詞,對我院科研以及各項工作都是極大的推動,也使我們深受鼓舞。至今,學報已出版了22期,各方面反映良好。同時,我院的領導、教員還擔任了廣州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廣東高校統戰理論研究會、廣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評審領導小組、廣州市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廣州市統戰理論研究會等多個學術團體的領導、(常務)理事等職務,做了大量日常事務性工作。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院建設

海外統戰工作有了新平台1997年5月學院加掛“廣州中華文化學院”牌子後,進一步拓寬了海外統戰工作的新領域。通過舉辦香港粵劇愛好者培訓班,初步探索了面向海外辦學的途徑。學院還組建“廣州中華文化合唱團”,以文化交流為媒介,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演唱民歌為主,先後獲廣東省“百歌頌中華”合唱大賽二等獎、“中山火炬杯”2000年中國合唱藝術節大賽銀獎和創作獎等。特別是應邀赴香港、澳門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歌曲演唱會取得圓滿成功,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還應邀赴新加坡參加世界華人合唱節,第一次參加世界性的華人文化交流活動。
2007年恰逢廣州中華文化學院暨廣州中華文化合唱團成立十週年,學院於12月29日晚,在星海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和諧之聲——穗港澳合唱聯誼音樂會。本場音樂會由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廣州市海外聯誼會、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廣州中華文化學院主辦,學院承辦。廣州中華文化合唱團、香港明儀合唱團、澳門公務員合唱團共140人蔘加了演出,三個合唱團聯袂演唱了《中國紅——獻給十七大》、《怒吼吧,黃河》、《彩雲追月——盼歸》、《雪球花》、《戀曲1999——獻給澳門迴歸》、《春節序曲》、《ALLI ASK O F YOU》等經典名曲。《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廣州工商》、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均對本場音樂會進行了宣傳報道。
校園建設
新校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學院於1986年復辦,現海聯路校區於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教學區佔地約2333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多平方米。隨着形勢的發展,統一戰線“三支隊伍”的培訓任務越來越重,規模小與任務重的矛盾日益突出。1995年,學院向市政府提出徵用學院西側7?7畝地以擴大教學用地面積請示,並獲市政府的批准。但由於地價太高,多年來雖經幾任市委、市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和幾任院領導的不懈努力,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2002年底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孔少瓊同志兼任學院黨組書記,經過充分調研,及時調整思路,提出利用廣州大學整體搬遷大學城的機會,爭取劃撥一個合適校區的構想,並以市委統戰部名義向市政府報告提出要求。接着,孔少瓊同志與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及市府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爭取方方面面的重視與支持。
2005年初,孔少瓊同志在向市委主要領導彙報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時提出:“建議市委將廣州大學起義路校區劃撥給社會主義學院,作為廣州市委落實,向廣州市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獻上一份厚禮。”廣州市委在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辦好市社會主義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學院,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各級黨組織對所在單位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參加市社會主義學院學習要在時間上、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市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要大力支持市社會主義學院建設,協助解決教學用地、經費等問題。
”2005年10月由張廣寧市長簽發的《廣州市高等教育設施資源整合實施方案的請示》獲市委批准,12月31日由李卓彬副市長主持的協商會,宣佈了市委、市政府的決定:將廣州大學起義路佔地面積9066平方米和22671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校區劃撥給市社會主義學院,2006年3月舉行了交接儀式。至此,爭取10年之久的擴大教學用地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取得了圓滿的結果。這是廣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精神的重大舉措,是廣州市統一戰線工作一件大喜事,是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新校區裝修改造工作正在抓緊進行中。
行政、後勤保障服務工作到位。充分調動幹部職工的積極性,行政管理工作邁上新台階。人事、文秘、檔案、保密、接待、安全保衞、車輛、老幹部、設備維護、衞生、財務、飯堂、學員宿舍樓管理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學員對在學院吃、住感到非常滿意。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黃躍金曾到我院視察,充分肯定我院的行政後勤管理工作,他説,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校園雖小,但比較精巧,管理得好!這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幹部隊伍

現已初步建立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師資幹部隊伍我們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特別加大了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給他們設台階,通過壓擔子、選送外出培訓等方式促使他們儘快成長。有正高職稱教師2名,副高職稱教師7名,中級職稱教師5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受到學員的好評。
黨外幹部實職安排和民主黨派組織工作在學院也得到很好的體現,現有一名黨外副院長,民革成員3名,民盟成員2名。市政協常委1名,市政協委員4名,他們積極參政議政,發揮了政協委員應有的作用,黨內外合作共事愉快、和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