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

鎖定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的傳統民間技藝,廣東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2023年2月,廣式老婆餅製作技藝“升級”為廣州市市級非遺項目。 [2] 
畫琺琅是用琺琅直接塗畫在金屬胎上,經過燒製後顯色,富有繪畫趣味。畫琺琅,分為彩繪與單色描繪兩種,多畫肖像、人物、風景、靜物與歷史神話、宗教畫。除了製做瓶、盒、盤、碗之外,還用於傢俱、鐘錶、化妝盒子的嵌件。製作方法是先於紅銅胎上塗施白色琺琅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種顏色的琺琅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
中文名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 [1] 
認證級別
省級
分    類
傳統技藝
起源時間
清康熙年間
認證時間
2009年
認證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
所屬國家
中國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琺琅是用粉碎研磨的石英、長石為主要釉料,塗施於加工過的金屬製品表面,經乾燥、燒製等過程所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琺琅器根據製作技法分類,主要有掐絲琺琅和畫琺琅,前者以景泰藍為代表,後者則以廣州琺琅為代表。廣州畫琺琅淡雅、古樸、細緻、釉質温潤細膩,畫面可手繪寫實,亦能書法表現。中彩琺琅源於國內,是建國後廣州琺琅工藝的又一發展,將畫琺琅工藝天衣無縫地融合在掐絲琺琅工藝裏面,恰好填補了兩種琺琅之不足。中彩琺琅工藝流程是制胎、掐絲、焊絲後緊接着進行點藍燒 [1]  釉、繪畫、燒彩、打磨拋光、鍍金、烘乾等工序。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廣州琺琅製作工藝自清康熙年傳入以來,經歷了幾百年的興衰。
畫琺琅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清康熙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英國人波西爾(S。W。Bushell)在《中國美術》中提到:“中國銅器上之筆繪琺琅,通稱曰洋瓷,蓋明其技之學自外人也。又名曰廣東琺琅,因廣東省城為制此瓷中心點也。”
清代畫琺琅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興盛,期間形成廣州、北京、蘇州三大琺琅生產基地。其中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頗具規模的行業作坊,且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本地生產或進口的琺琅原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廣州畫琺琅工藝從鴉片戰爭開始衰落,民國初年一度興盛,主要集中在大新路一帶,俗謂“燒青”業,分煮釉料、打銅胎、畫花三個行當,有200多人從業,產品有瓶、壺、盤、碗、盆等。1958年老藝人許鋭洪等18人,組織炭步特種工藝燒青社,恢復琺琅生產,後來政府接收,更名為花縣琺琅廠,有員工220多人,其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研製出結合了畫琺琅與掐絲琺琅技藝特點的新型工藝品——中彩琺琅。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材料

粉碎研磨的石英、長石。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製作工序

中彩琺琅工藝流程是制胎、掐絲、焊絲後緊接着進行點藍燒釉、繪畫、燒彩、打磨拋光、鍍金、烘乾等工序。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花樣或圖案

分為彩繪與單色描繪兩種,多畫肖像、人物、風景、靜物與歷史神話、宗教畫。

廣州琺琅製作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需求急劇減少,原花縣琺琅廠倒閉,許多從事琺琅美術工作的工人陸續轉行,出現“人走技絕”的狀況。同時由於琺琅工藝學藝時間長,發展前途暗淡,導致琺琅行業後繼乏人的局面,琺琅技藝傳承和延續面臨消亡的危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