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鎖定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是廣州市委、市政府直屬的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專業研究機構(正局級事業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原稱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81年7月,1989年8月改稱現名。
中文名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外文名
Gua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成立時間
1981年7月
機構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雲城街潤雲路119號
原    稱
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
行動準則
慮始 會通 適變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人員實力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是廣州市唯一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全院編制人數165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76人,其中研究員21人、副研究員5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4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廣州市優秀專家7人,廣州市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家1人,廣州市優秀中青年社科工作者10人,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專家3人,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5人,廣州市重大決策諮詢專家16人。 [1]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編制人數165名。在職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2名(研究員22人、副研究員30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5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28人,獲博士學位的16人,獲碩士學位的41人。擁有一批在省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學術造詣較高的專家學者和在學術理論方面嶄露頭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幹。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0人,榮獲“廣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的2人,榮獲“廣州市優秀專家”稱號的5人, 有20人受聘擔任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的顧問,有5人作為決策諮詢專家入選“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庫”,還有5人榮獲廣州市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已形成一支多學科、多層次的並有較高素質的科學研究隊伍。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發展定位

具體要以“1122335”的總體思路,指導開展各項工作:明確一個立院之本,即堅持研究廣州、服務決策的宗旨;明確一個主攻方向,即以決策研究諮詢為主攻方向;堅持兩個導向,即研究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提升兩個能力,即綜合研判能力和戰略謀劃能力;確立三個定位,即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陣地、黨的意識形態工作重鎮和新型城市智庫;瞄準三大發展願景,即創造戰略性思想、構建樞紐型格局和打造國際化平台;發揮五大功能,即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公眾服務、國際交往等重要功能。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任領導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主持市社科院全面工作,負責黨建、 內審工作。 [6]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協助黨組書記、院長負責人事、外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網絡安全、信息化建設、老幹部工作、全面優化營商環境諮委會工作。人事處(外事處)、國際商貿研究所、城市治理研究所、數字信息中心、城市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 [5]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協助黨組書記、 院長負責發展與改革、 智庫建設、 鄉村振興、 行政後勤、 文秘、 保密、 檔案、財務、 對外合作、 國家安全、 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綜合協調及聯絡世界銀行工作。分管辦公室、 區域發展研究所、 社會研究所、 經濟研究所、現代產業研究所、 農村研究所、城市國際化研究所。 [2]  [7] 
周成華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伍慶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8]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指導思想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服務市委、市政府決策為宗旨,以決策研究諮詢為主攻方向,以廣州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解讀廣州實踐,研究廣州問題,發出廣州聲音,堅定發揮“開道”功能,重點圍繞廣州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着力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決策政策建議,鞏固廣州研究話語權的主導地位,把市社科院建成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與廣州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新型城市智庫,成為廣州研究的“戰略樞紐”,構建城市研究的“全球網絡”,充分發揮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國際交往的重要功能,成為城市軟實力的核心標誌和重要載體。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直屬單位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下設部門17個和1個直屬單位:辦公室、人事處(外事處)、科研處、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區域發展研究所、社會研究所、城市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經濟研究所、現代產業研究所、國際商貿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所、農村研究所、城市國際化研究所、科技創新研究所、城市治理研究所、數字信息中心和開放時代雜誌社等 [4]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場地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擁有一個佔地面積16畝的獨立大院,科研辦公用房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院館藏中外文圖書8萬多冊,學術報刊資料500多種。早在2001年就建成院內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和連接國際互聯網的院網站系統。圖書集成管理、全文數據庫檢索和辦公自動化等計算機應用系統的投入使用,在本院形成了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檢索遠程化、信息資源共享化的現代化科研環境,為科研、辦公等各項工作發揮着重要作用。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成果

建院以來,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積極參與和獨立承擔有關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決策研究,特別是研究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有多項研究成果被各級市政府採納,有的還被作為文件下發,發揮了政府“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其中主要有《廣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研究報告》、《廣州市黨風廉政建設綱要》、《廣州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報告》、《建設廣州地區性金融中心的研究報告》、《組建廣州大型企業集團的研究報告》、《廣州旅遊發展戰略》、《廣州市政府機構改革思路》、《廣州市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白雲山集團解困方案》、《廣州市留學回國人員工作調研報告》、《廣州文化發展戰略》、《民主的根基——廣東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實踐》、《開放與封閉: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展趨勢探索》、《未來十年自然災害對廣州經濟發展影響的對策研究》、《廣州市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等。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堅持以應用研究為主,但又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始終瞄準學術理論前沿,既注意熱點問題的理論研究,又注意各學科基礎理論的深入探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等國家一級刊物發表論文10多篇。一些學科,如哲學文化、城市管理、廣州地方史、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學、社會學等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如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專著有:《社會主義四百年》、《精神文明學》、《廣州簡史》、《時代演進與價值選擇》、《改革時代的理性思考》、《企業文化學》、《精神文明機制論》、《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現象學的使命》、《城市管理原理與方法》、《人格論》、《嶺南文化》、《經濟人與道德人》、《精神文明建設機制論》、《廣州外貿史》、《同步與超越》、《廣州百科全書》、《歷史決定論的現代闡釋》、《變革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大整合》、《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研究》、《社會科學情報研究概論》、《國際政治經濟學》、《隋唐道家與道教》等。
據不完全統計,建院以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省和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300多項,承擔廣州市委、市政府交辦的課題以及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委託的課題1000多項。出版專著、編著400多部,發表論文3800多篇,完成各類研究報告2000多份。獲得各類優秀成果獎近500項,其中獲國家級獎9項、獲省部級獎60多項,獲市級獎近200項和其他獎項200多項。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交流

廣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學術研究顯著特點之一。25年來,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越南、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學術研究機構一直保持良好的聯繫,互派訪問學者,廣泛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來訪廣州市社會
科學院的外國和港澳台專家學者284人次,出訪外國、港澳台的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學者685人次,外派的訪問學者和留學人員45人次。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刊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有公開出版發行的院刊1份:《開放時代》。其中《開放時代》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索(CSSCI)來源期刊,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的重點打造的學術品牌,在國內外有着廣泛的影響。另外,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編輯的內部刊物《領導參閲》《決策信息參考》及時向廣東省和廣州市領導及有關部門反映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社會科學理論動態等,受到上級部門和有關領導的高度讚揚。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狀

“十四五”期間是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時期,為繁榮發展廣州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和新型城市智庫提供了重要機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將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重要論述精神,面向未來、面向全球、面向現代化,不斷提升決策服務能力,展現新型城市智庫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努力建設成為智庫標杆,在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中發揮重要作用。 [3]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會員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