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合浦學會

鎖定
廣州合浦學會成立於1922年,最初由中山大學前身的廣東大學伍瑞鍇、岑麒祥等學生髮起,原名“合浦留省學會”,會址設在廣州市文德路北元裏1號(又稱文德東一橫街)。後因會員擴展,1930年由合浦籍時任廣東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締造者陳銘樞,第一集團軍第二軍軍長、廣東省會公安局局長香翰屏等人帶頭髮起募捐,購入廣州市小北路161–165號一棟三層洋樓,學會遂於1931年9月遷入上述新址,更名為“廣州合浦學會”。 [1] 
中文名
廣州合浦學會
成    立
1922年
發    起
中山大學前身的廣東大學學生
原    名
合浦留省學會
地    址
惠城花園惠景樓2406號

目錄

廣州合浦學會機構簡介

廣州合浦學會成立於1922年,最初由中山大學前身的廣東大學伍瑞鍇、岑麒祥等學生髮起,原名“合浦留省學會”,會址設在廣州市文德路北元裏1號(又稱文德東一橫街)。後因會員擴展,1930年由合浦籍時任廣東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締造者陳銘樞,第一集團軍第二軍軍長、廣東省會公安局局長香翰屏等人帶頭髮起募捐,購入廣州市小北路161–165號一棟三層洋樓,學會遂於1931年9月遷入上述新址,更名為“廣州合浦學會”。
改革開放後,在鄒瑜、李英敏、謝非、劉田夫、梁威林、羅範羣、許士傑、歐初、黎子流、任玉嶺等領導的直接關懷下,在彭定琦、蘇樹珊、陳安廉、陳潤樞、馮敬陽、黃明同、王宗炎、黃德初、鍾吉章、吳清遠、劉信漢、吳小球、蘇世炘、楊德銓等前輩的團結努力下,1997年會址由小北路再遷今廣州市荔灣區康王中路189號惠城花園。
廣州合浦學會自成立以來,接受中國共產黨指導,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中共廣州地下黨組織、地下學聯與進步組織人士活動和聯絡的秘密場所,也是開展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的紅色據點,欽廉四屬黨組織的搖籃。馮道先、杜漸蓬、陳銘炎、張世聰、李英敏、李士洋等合浦籍大學生成為組織學運的中堅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廣州合浦學會的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原合浦籍(現合浦、浦北、北海三地)留粵各界專業人員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科技開發和科技諮詢服務活動,為廣東省、廣州市與原合浦地區加強交流合作,推進社會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服務;關心和鼓勵原合浦籍青年學生勤奮學習,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作出貢獻;密切聯繫同本學會有一定關係的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知識界人士,開展文化交流和聯誼活動,促進科教文化經貿的合作,為振興中華和祖國統一大業服務。
廣州合浦學會是經廣東省民政廳登記、省教育廳主管的羣眾性、學術性的社會組織,精英薈萃、鴻儒輝映,現有會員5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以上有250多人,涵蓋教育、科技、文化、衞生、工商等各界,不愧為原合浦籍人才智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