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廢除漢字

鎖定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間,中國的貧弱、腐敗,外加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國人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經過數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以及國內不斷的暴亂、恐慌、復古等事件後,一些國人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腐敗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在作祟;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因此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
中文名
廢除漢字
外文名
To abolish the Chinese characters
領導者
魯迅、陳獨秀、瞿秋白等
高潮時期
新文化運動期間
目    標
改漢字為拉丁字母
1867年,在英國使館任中文秘書的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一部《語言自邇集》,創立了一個拉丁化的威妥瑪拼音,使用時間很長,對漢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以後的方案都有參考。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套法定的37個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點是採用符號表示聲調,這雖然不是一種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號表示聲調的方法卻延續到漢語拼音方案。
錢玄同寫於1922年的《注音字母與現代國音》一文交代了新文化運動中欲求“漢字革命”而致“廢滅漢字”的這種態度產生的源起。
1928年,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特點是用字母的拼法來表示漢語的聲調。實際上由於流傳時間較短,實際起到的作用不大。
十月革命後,蘇聯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開始研究中國文字的拉丁化問題,主要參加者有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人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以及蘇聯漢學家。瞿秋白研究了中國歷史上的各種文字改革方案,於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在莫斯科出版。1930年4月,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室的漢學家龍果夫和瞿秋白、郭質生3人組成專門小組負責修訂這個方案。不久瞿秋白回國,吳玉章、林伯渠等移居遠東海參崴,此工作由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組織的“中文拉丁化委員會”繼續進行。委員會經過反覆研究並參考中國過去的幾種主要方案後,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礎上擬成“中國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這個方案經全蘇新字母中央委員會批准。
1931年9月26日,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大會以瞿秋白撰寫的《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為基礎進行討論,並通過這一方案。大會成立遠東邊區新字母委員會,在旅蘇的10萬中國工人中進行掃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傳到國內,得到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指出這種新文字值得研究和推行。
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前在羣眾中推行的漢語拼音文字方案,一般簡稱“新文字”。它除了北方話的方案外,還有方言的方案,但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是它的代表性方案,所以又簡稱“北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