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廢佛毀釋

鎖定
廢佛毀釋發生於日本明治元年(1868年),為明治政府打壓佛教的運動。慶應3年(1867年),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歸還給明治天皇,同時也開始了明治維新。為了強調天照大神後代的天皇才是日本最高的統治者,強力鼓吹神道,並且為了進一步區分神道佛教,於是下了一道神佛分離令。這一來造成了日本佛教遭到排斥與摧毀,雖然原本的神佛分離令本意並非是要排斥佛教,不過還是引發了廢佛毀釋的運動。因此一運動,很多寺廟主要供奉的對象都被更換成大物主,神道亦成為日本之國教
中文名
廢佛毀釋
地理標誌
日本
批准時間
1867年

廢佛毀釋基本介紹

廢佛毀釋是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為鞏固天皇為首之中央政權而採取之神佛分離、神道國教化之政策。其排佛運動極為激烈,曾在各地燒燬佛像、經卷、佛具、敕令僧尼還俗等,寺院或廢去,或合併,史稱廢佛毀釋。姑不論神佛分離是否正確,其意圖乃是基於神道之復古,以實行祭政一致,亦即王政復古,遂發展為排擠佛教之運動。明治維新開始後,日帝明治為了富國強民,不受外侮,採取了許多破佛政策。比如,為了強健體魄,強迫僧人吃肉,使日本佛教的素食傳統被徹底破壞;為了增長人口,強迫僧侶結婚,並令僧人從軍,使日本佛教完全世俗化,佛陀的戒律蕩然無存;為了杜絕浪費,用行政手段發動舉國砸毀佛像的運動,導致許多寺廟被毀。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由一個佛教國家轉向神道教國家。神道教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五至八世紀吸收中國儒家與佛教學説後,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明治維新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處於依附地位。廢佛毀釋這場“滅佛毀寺”運動,這場運動的結果是使大部分信佛教的日本人,轉向大部分人改信神道教,實行天皇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制。
佛教於3世紀傳入日本後,至鎌倉幕府時代逐步完成了和族化的歷程。從日本南北朝到豐臣秀吉統一天下,歷代幕府政權推崇禪宗,使得佛教在日本民間深入普及。德川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後,為了禁絕天主教的傳播,極力推行使百姓皈依佛教信仰的“改變宗門”政策。寬文4年,幕府制定出由佛教統攝百姓信仰的“寺訪制度”,這一措施使佛教寺院成了為幕府代行户籍管理職能的機構,佛教幾近國教地位。
不僅如此,德川幕府還將神道教、儒教實際劃歸佛教管轄,佛學隨之成為顯學,進而參與世俗政治生活。江户中期以後,諸宗派生活穩定,僧侶逐漸流於安逸,醉心於角逐僧官、僧位和營造富麗堂皇的寺院,輕視教義的研習與戒律的修持,佛教界在教理及信仰上均無進展。與佛教沉淪衰敗的頹勢相反,長期以來憎惡佛教驕奢無為的神道、儒教勢力在振作自強的同時,掀起了排斥佛教的浪潮。批判佛教的風潮逐漸興盛。到了寬文年間,已經形成了儒佛相爭的局面。加之具有將軍繼承人資格的“御三家”之一的水户藩主德川光國、會津的撲帶港代大名保科正之等權臣崇信儒教和神道,及至元祿年間就已經形成了儒、佛二教並行局面。
與此同時,神道教派也乘勢發展力量,力圖改變以往俯首聽命於佛教的狀況。吉川惟足及其弟子山崎港齋放棄了往昔的神佛會通理論,樹立起反佛旗幟,倡導“神德合一”,將朱子學理論與神道教義結合起來,論證佛教違背日本國體。江户中期以後,神道改革為“復古神道”。到了天保年間,平田篤微等人進一步鼓吹神國思想,大力抨擊佛教。儒教和神道在思想領域反對佛教的活動,為日後“廢佛毀釋”風潮埋下了伏筆。

廢佛毀釋發展簡史

安政年間,西方殖民列強進攻日本,腐敗無能的德川幕府在西方列強面前節節敗退,先後簽定了辱國喪權的“安政五國條約”。空前的民族危亡激起大批維新志士奮起發動了“尊王攘夷”、“尊王倒幕”的一系列武裝鬥爭,直至推翻幕府統治。由於佛教長期墮落為德川政權的寄生物,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關係使得佛教在幕府封建統治大廈坍塌時,難免衰落命運。尤其是明治政府建立後,打出“王政復古”、“神武位業”等旗號,高揚神道以恢復天皇權威。結果,長期受到幕府保護的佛教頓失所恃,不僅喪失了往昔的光環,還成了改朝換代大變革時期受到強烈衝擊的對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