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廟後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鎖定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孫姓從八夼村遷此建村。因地處龍山庵廟宇之北,故命村名廟後。後姜姓由北長仙村遷此居住。 廟後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7′,北緯36°59′。東南與台子村為鄰,西與三寶沙村相連,南與北長仙村相交,北與下十字夼村相望。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1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1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82户,231人。有孫、姜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姜姓。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3年村集體投資4.5萬元,建大橋1座。 1994年村集體投資2.1萬元,建成自來水工程。 [1] 
中文名
廟後村
歸    屬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幹    部
姜壽堂、姜壽孟、姜壽旭
成立時間
1946年

廟後村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93年村集體投資4.5萬元,建大橋1座。
1994年村集體投資2.1萬元,建成自來水工程。 [1] 

廟後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12公斤,總產4.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5公斤,總產15.1萬公斤。 1989年,村黨支部發動羣眾栽植蘋果。1993年以來,羊、豬、牛、兔等養殖和乾果栽植髮展很快。2000年,有紅富士、喬納金、新紅星等優質蘋果園6公頃,產量18萬公斤,收入18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82萬元,其中農業107萬元,林業1萬元,畜牧養殖業68萬元,其它6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廟後村沒有工商業。1956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後又辦起了麪粉、麪條加工,規模不大,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羣眾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辦起了商店、麪粉廠及服務業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4人,總收入59萬元,其中工業6萬元,建築業15萬元,運輸業2萬元,商飲業 4萬元,服務業32萬元。 [1] 

廟後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廟後小學。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人。村民有1人獲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只能飽一頓飢一頓。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4年,人均糧食780公斤,全村總收入14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52輛,摩托車22輛,電話32部,彩電46台,電冰箱4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是草房。1986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及房屋建設,草房全部翻新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7平方米,擴大到26平方米。 [1] 

廟後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成立黨支部,姜壽旭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壽堂、姜壽孟、姜壽旭、姜壽愷、姜吉生、姜吉潤、孫慶書、姜吉濤。2002年,全村有黨員19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吉仁、姜雲利、姜壽春、姜壽亭、姜壽堂、姜吉鳳、孫慶書、姜吉濤、姜吉合、姜吉春、姜吉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