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貽訓

鎖定
廖貽訓(1931—2010),抗美援朝老兵、特等傷殘軍人。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在戰鬥中,廖貽訓失去了雙腿和9個手指,但是他放棄了國家對傷殘軍人的供養,自力更生,堅持工作,堅毅、樂觀地為祖國奉獻一生。 上世紀50年代,被稱為“中國的保爾”。 [1]  2010年7月 16日逝世。 [2] 
中文名
廖貽訓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2年
逝世日期
2010年7月16日
性    別

目錄

廖貽訓人物生平

廖貽訓(1932~2010),第一、四屆河北省政協委員。特等傷殘軍人,在抗美援朝戰鬥中,失去了雙腿和9個手指,但是他放棄了國家對傷殘軍人的供養,自力更生,堅持工作,以自己的堅毅和樂觀,感動過整個中國,被稱為“中國的保爾”。
在上世紀50年代,廖貽訓曾被稱為“中國的保爾”,這個稱謂對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有點兒陌生,但有些精神,無論何時都不應被忘記。
1949年剛剛中學畢業的廖貽訓參軍入伍,進入華北軍事大學學習。第二年朝鮮戰爭爆發,他提前結束學業,被分配到20兵團66軍特務連,擔任文化教員。1950年,年僅18歲的廖貽訓參加了志願軍赴朝作戰。那年冬天,廖貽訓所在部隊奉命配合兄弟部隊,迂迴包抄殲滅清川江以北、博川附近一個美軍步兵團。路上他們與敵人狹路相逢,戰鬥中,廖貽訓不幸受傷,右腳骨被炸得粉碎,衞生員急忙為他綁上急救包。
連隊繼續向敵人陣地逼近。副指導員揹着廖貽訓走出山溝,把他暫時隱蔽在一個高粱垛裏,就匆匆投入了戰鬥。戰鬥結束時,部隊撤離了戰場。
廖貽訓想,部隊轉移了,敵人有可能搜索到這兒來,決不能做俘虜。天黑後,他攥着一顆手榴彈,拖着已腫大的右腳,按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向後方爬行。當時廖貽訓就一個想法,要活下去,要找到部隊。生存的渴望,超越了一切痛苦。渴了,舔一舔草葉上的霜;餓了,嚼一嚼地上的草根;暈倒了,醒過來繼續爬行。他拖着已開始腐爛的傷腿,爬過了山地,爬過了冰冷的河,爬過了敵人的封鎖線。三天三夜後,他爬上一條公路,又昏迷過去。
待廖貽訓再次醒來,他已經被尋找他的戰友抬進了野戰醫院。廖貽訓活了下來,但槍傷和凍傷,令他接受了一次又一次截肢手術。“截掉右腳那天,我想,我還有左腿,截掉左腿那天,我想還有一雙手,但當9個手指被截掉後,我一連兩天兩夜沒有閤眼,呆呆地盯着天花板。”想着將來,廖貽訓不禁自問:“我才20歲,難道就這樣讓人照顧一輩子嗎?”
廖貽訓出身將門,父親廖安邦擔任過第一至三屆河北省政協副秘書長,曾是國民黨原冀察戰區總部中將參謀長,參加過著名的邯鄲起義,後來去了延安。母親出身清末狀元之家,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女性。邯鄲起義後,廖貽訓被送到北京,與外婆一起生活,直到解放後他才得知父母的消息,而母親已經因病逝世。病痛中,廖貽訓讓人代筆給在北京工作的父親寫了封信,告知自己的情況。很快,他接到了父親的回信,信中説,“你沒有犧牲,不管怎樣回來了,很好!”這封信讓廖貽訓感到寬慰。
身邊的醫護人員也都非常理解廖貽訓的心情,送給他一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時他不能坐起,雙手被紗布纏得像棒槌一樣,只能仰靠在被褥上,把書支在面前,用舌頭一頁一頁翻着讀。書中的保爾説:“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廖貽訓讀了這一段警句後説:“我沒有保爾那麼高尚,唯一的願望,只是不想做個廢物。”
為了能儘快自立,不等傷口痊癒,廖貽訓就練習用叉子、筷子吃飯,又練着自己洗臉、穿衣。裝上假肢後,他又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從蹣跚學步起,學會了跳舞、打乒乓球、騎自行車。
作為特等傷殘軍人,廖貽訓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心安理得地享受榮譽。但是,他卻毅然放棄了許多受之無愧的榮譽和國家提供的照顧,拖着嚴重傷殘的身軀,向組織提出了“正式參加工作”的要求。領導認為,廖貽訓的身體狀況還需要有人照顧,如果參加工作就無法安排專人照顧他,並且,如果堅持每天8小時工作,廖貽訓也承受不了。所以勸廖貽訓還是好好休養廖貽訓不服,在他的堅持下,組織上最終安排他到河北榮軍總校初教科做編輯。
為了不遲到,廖貽訓每天都要比別人提前半小時起牀,安上假腿,步行上下班。第一個月,腿上磨掉了皮,疼痛不已,但他堅持着,實在扛不住了,在周圍沒人時就扶着牆慢慢走。
他寫字慢,就加班加點,為按時完成編輯任務,甚至在炎熱的暑假每天還連續工作15個小時。
後來,他以驚人的毅力戰勝傷病的事蹟被廣為流傳,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許多媒體稱他為“50年代中國的保爾”。1953年他被授予“河北省勞動模範”稱號,1955年被授予“全國社會主義建設青年積極分子”稱號,這一年他還成為第一屆河北省政協委員。
由於傷殘,再加之體質較弱,廖貽訓晚年一直在與病魔作鬥爭。但他很樂觀。病情一有所好轉,他就會提起筆來,為正在撰寫的自傳添上一段文字。
生命在廖貽訓眼裏的意義是熱烈而又簡單的,簡單到只要“像普通人一樣活着”!他之所以最終能夠披荊斬棘成就自我,並非因為他把命運當作敵人,而是在苦難中仍然懂得珍惜與相信。他是真正理解痛苦並從中獲得教益的人。 [1] 
2010年7月16日凌晨,抗美援朝老兵、特等傷殘軍人廖貽訓逝世,享年79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