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蓋隆

鎖定
廖蓋隆(1918—2001),中共黨史專家。廣東信宜縣人。曾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黨史研究會(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前身)常務副會長等職。參與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十三大報告,主持編寫《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創辦《黨史通訊》《黨史研究動態》《中共黨史文摘年刊》等刊物。著有《學習毛澤東同志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黨史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廖蓋隆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8年3月20日 [2] 
逝世日期
2001年6月23日 [3] 
職    業
史學家
出生地
廣東省信宜縣
代表作品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等 [2] 

廖蓋隆人物生平

廖蓋隆,1918年3月20日生。1932年畢業於白石鎮吐珠高小。同年秋入懷新初級中學學習,1935年畢業。從1932年起,經過同學楊優德、楊卓幹、楊發華的介紹,讀了從參加過1927年秋冬懷鄉暴動(即“南路暴動”)的共青團員楊敍慶處借來的馬克思主義書籍;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之路才能救中國,因而拒絕別人對參加國民黨的介紹。
1935年至1938年在高州中學師範科第四班學習。繼續和從信宜來的以及茂名的和別縣來的主張抗日救亡的進步同學交往和交流讀進步書刊的心得。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與當時暑期留校的和後來參加的進步同學20一30人(開學後發展到40一50人)組織抗日救亡星期日下鄉宣傳隊、抗戰劇社、新書合作社等愛國進步團體,在沒有共產黨領導的情況下,主動地根據革命報刊介紹的共產黨的主張,做了1年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和楊優德(師四班)、餘榮中(普八班)是這些救亡宣傳工作的組織者。
1938年7月高中畢業後與其他進步學生楊優德、餘榮中(40年代已在晉察冀邊區抗大分校病故)、楊琳熙(即楊毅,原廣州市副市長)、楊進林、卓樹基、劉叔祥、程鈞昌(40年代在琢鹿縣華北聯大,已亡故)、李淑珠(女,現名葛俞,原武漢市委黨校校長)等(另一人是信宜縣中學畢業生楊立展,30年代末為連指導員,在對日作戰中英勇犧牲)共9人,經抗大三期畢業生梁毅(即梁錫瓊,梁倫之子,又名張昌中)的介紹,結伴到廣州八路軍通信處考取陝北公學後,前往陝甘寧邊區。從8月初起到1939年7月,先後在陝北公學普通班第34隊和這個學校的高級班第4隊學習。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轉為正式黨員。
1938年8月到1940年初被選送到馬列學院第4班學習。1940年初到1941年4月,在馬列學院中國問題研究室,研究中國現代革命史,並向安塞二局的在職幹部講授。
1941年4月到1944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任經濟組財政小組長,並被聘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特約撰稿員,發表了幾篇關於國民黨統治區財政經濟危機的論文。
1944年4月到1946年底,在解放日報社工作,先後任蔣管區評論組組長、國內評論部副主任,發表了《日本投降後美國在中國幹了些什麼?》、《蔣介石出賣了多少國家主權?》等得到周恩來等領導人肯定的論文。
1946年底到1951年1月,在新華通訊社工作,先後任國民黨區新聞部副主任、主任,國內新聞部副主任、主任;1950年任副總編輯。1949年初和曾彥修、王宗一撰寫一個3萬多字的《日本投降後大事月表》。1950年初撰寫了共產主義教育叢書中的一本:《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後被教育部選為高中二年級教材,書名改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簡史》)。
1951年1月到1957年1月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先後任宣傳處(現在稱“局”)主持處工作的副處長(兼任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副部長)、報紙處處長。
1952年初參加了美國細菌戰罪行調查團東北分團工作(隨後又先後隨廖承志到朝鮮及陪同法國和大主席伊夫·法奇到朝鮮調查美國細菌戰罪行),並參加了同年7月赫爾新基世界和平大會及同年10月多倫多國際紅十字大會。
1955年12月到1956年4月作為秘書,隨國家副主席朱德訪問了羅馬尼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蘇聯、蒙古共七國,並作為代表團工作人員參加了蘇共二十大。
1957年1月到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歷史組工作。
1957年6月到1961年6月任朱德政治秘書。1959年3月隨黨的副主席朱德再一次訪問了波蘭和匈牙利。
1961年6月到“文化大革命”前任中央聯絡部指導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主持毛澤東指示編寫的《非洲手冊》的修改定稿工作(此書後來內部出版發行,“文革”後改書名為《非洲概況》公開出版)。
1975年1月起在中聯部研究組工作。同年7月起到1977年在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任《毛澤東選集》第5卷註釋組副組長。
1977年6月起任中聯部西亞非洲研究所籌備組長、所長(1978年轉歸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後,仍兼任這個所的所長,直到1983年)。並任胡喬木建議設立的《毛澤東的生平和思想》一書的編寫組組長(此書的編寫工作後來歸中央毛澤東著作編委辦公室領導)。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參加了1979年1月到4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全國理論工作務虛會。這個會議撥了林彪、“四人幫”反革命破壞之亂,批評了毛澤東晚年“左”的理論錯誤,同時肯定了毛澤東的崇高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長遠指導意義。會議期間在這兩方面都堅持了正確的立場。
1979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毛澤東著作辦公室(後改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直到1983年)。
1980年3月起任新設立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專職副主任,協助胡喬木審定高校黨史教學大綱,主持《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後改名《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和《中國共產黨歷史》初稿的編寫工作。同時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東學會會長、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並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集中於從宏觀角度研究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作為代表出席了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
1986年11月起從行政領導工作退居二線。1990年離休。仍任中共黨史學會顧問。1989年5月被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講學。1994年11月重新被選為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退居二線及離休後,繼續從事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門互相緊密聯繫的科學的研究和寫作。
200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2]  [3] 

廖蓋隆主要事蹟

廖蓋隆嚮往光明 奔赴延安

廖蓋隆1918年出生於信宜縣白石鎮扶龍蔗坪村一個貧苦農家,全家靠舉債度日,供廖蓋隆讀書。1927年冬,朱也赤在他的家鄉發動震撼粵西的懷鄉起義,一度建立蘇維埃政權。廖蓋隆幼小的心靈受到巨大影響,對共產黨的政策主張有了初步認識。讀懷新初級中學後,他與同學楊優德、楊卓幹、楊發華主動找到參加過懷鄉起義的共青團員楊敍慶,從那裏借到很多馬克思主義書籍閲讀,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1935年,他考進高州中學師範科第四班學習,繼續閲讀革命書刊,拒絕了別人對他加入國民黨的介紹。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着中華大地,這激起了廖蓋隆強烈的愛國熱情。他與同學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組織抗日救亡星期日下鄉宣傳隊、抗戰劇社、新書合作社等進步團體進行抗戰宣傳。
1938年7月,廖蓋隆克服種種困難,衝破重重阻撓,到廣州八路軍通訊處考取陝北公學後,奔赴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當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8月他被選送到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1940年1月至1941年3月在馬列學院中國問題研究室工作,1941年調到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這期間在《解放日報》發表了系列關於國民黨統治區財政危機的論文,受到各界的特別關注。1944年4月至1946年底,他在《解放日報》工作,先後任蔣管區評論組長、國內評論部副主任。1947年他調到新華社工作,先後任國統區新聞部副主任、主任,新華社副總編輯。 [4] 

廖蓋隆不畏風險 堅持真理

1951年起,廖蓋隆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任宣傳處副處長、中國抗美援朝宣傳部副部長;1957年6月至1961年6月任朱德政治秘書;1961年6月,在中央聯絡部西亞非洲研究所任研究員。文革結束不久,廖蓋隆任《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註釋組副組長。那時,“深入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展了一段時間,他對這個運動很反感,用他能用的辦法進行了抵制。每次開“批鄧”會,他就帶着幾本書,邊聽別人發言邊看書,還用筆圈圈點點,多次開會也沒有一句“批鄧”的發言。組裏一位熱衷“批鄧”人士要搞所謂“批鄧”語錄,動員他參加,他説:“你們下邊人搞的活動,我不一定都參加,組裏還有不少事要辦呢!”把那人擋了回去。1979年1月至4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理論工作務虛會,廖蓋隆參加這個會議,會議其間他堅持解放思想,實是求是的正確立場,為我黨糾正毛澤東晚年“左”的理論錯誤,充分肯定毛澤東崇高歷史地位以及毛澤東思想長遠指導意義作出了學術貢獻。1979年9月廖蓋隆任毛澤東著作辦公室副主任;1980年3月,黨中央決定設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廖蓋隆被任命為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廖蓋隆是我黨黨史研究領域的拓荒者和指導者,在他的努力下,創辦了《黨史通訊》、《黨史研究動態》、《中共黨史文摘年報》等刊物,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國黨史研究工作的開展。他不畏個人風險,堅持正確的立場,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我黨歷史上的一些重大疑點問題,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學術討論和史料考評,進行了澄清。1986年11月,廖蓋隆參加起草黨的“十三大”報告。他對家鄉黨史工作也給予積極支持幫助,高州中學曾約請他寫親歷的革命史料,他在百忙中一絲不苟地撰寫。1989年10月,因有關部門在金塘鎮白土村修建朱也赤烈士墓園,準備刻黨政領導、鄉賢名人題詞詩賦於園中,請廖蓋隆題詞,支持弘揚烈士精神,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他謙虛地推辭了一番,最後高興地答應了。他還説:“朱也赤是我母校高州中學的學長,是我景仰的先烈,是我們黨的驕傲,他的精神會永遠教育後人。”不久,他寄來了一幅書寫十分工整的題詞:“學習朱也赤烈士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精神!”落款是廖蓋隆敬題。他在信中表示,題詞謹供選用,如有不妥,棄之可也。並表示回鄉如有機會,再到朱也赤烈士墓前拜祭。 [4] 

廖蓋隆著作等身 遺風流芳

新中國成立之初,廖蓋隆寫的《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一書被廣泛傳讀,該書英文譯本改名《從延安到北京》對外發行,受到世界關注。後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筒史》被教育部選用為高中二年級教材。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廖蓋隆集中精力從宏觀角度研究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1983年著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所走的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界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理論界普遍認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廖蓋隆主要著作《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毛澤東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毛澤東建黨思想》、《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和重大意義》、《沿着鄧小平新道路,實現中國現代化》、《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等,都體現了他黨史學的非凡功底和大膽創新的理論思維,曾對我國政治和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4] 

廖蓋隆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除前述《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1950年,英譯本名為《從延安到北京》,1984年修訂版改名為《全國解放戰爭簡史》)一書外,還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社會主義革命思想》(1960年),《黨史探索》(1983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83年——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所走的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界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1987年),《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988年),《毛澤東思想史》(1993年)。
發表的主要黨史論文有《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是改革成功的保證》(1988年10月),《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1992年2月),《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前後》(1992年9月),《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1993年6月),《毛澤東建黨思想》(1993年4月,《毛澤東思想大辭典》重點條目之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1993年12月),《歷史的里程碑,理論的新概括——學習十四大文件的體會》(1993年4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和重大意義》(1992年6月),《沿着鄧小平新道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1993年12月),《鄧小平建黨思想》(1994年,《鄧小平思想理論大辭典》重點條目之一),《兩個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紀念遵義會議60週年》(1995年1月)等。
主編的書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1987年),《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歷史經驗和現實改革》(1989年),《新中國編年史》(1989年),《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上、中、下卷)(1991年),《中國共產黨發展事典》(與丁曉春、李忠志主編,1991年),《中國共產黨的光輝七十年》(1991年),《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畫冊,與谷長春、蔣齊生主編,1991年),《共產黨員修養全書》(與史柏年、雷永生主編,1991年),《中國人名大辭典》(與羅竹風、範源主編,分為《現代黨政軍領導人物卷》、《歷史人物卷》、《當代人物卷》3卷,分別於1991、1992、1993年出版),《當代中國政治事典》(與趙寶煦、杜青林主編,1991年),《毛澤東研究事典》(上、下卷)(與邢崇智、蔣順學、趙學敏主編,1992年),《毛澤東大辭典》(與馬齊彬為名譽主編,1992年),《毛澤東大典》(上、中、下卷)(名譽主編,1993年),《毛澤東百科全書》(上、下卷)(與胡富國、盧功勳、程敏主編,1993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綱要》(與方錫金主編,1993年),《理論家筆下的毛澤東》(1993年),《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上、下卷)(與孫連成、陳有進、郭健嚴、康紹邦主編,1993年),《社會主義百科要覽》(上、中、下卷)(與梁初鴻、陳有進、江夏主編,1993年),《現代中國政界要人傳略大全》(與張品興、劉佑生主編,1993年)。還主編出版了1982年到1987年共6冊《中共黨史文摘年刊》。
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曾被評為199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週年黨史黨建優秀圖書”,並獲得1992年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第六屆圖書評獎一等獎領銜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發展事典》,1992年獲得“本鋼杯”第4屆優秀黨建讀物二等獎。 [2] 
參考資料
  • 1.    廖蓋隆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官網[引用日期2023-05-04]
  • 2.    廖蓋隆:《廖蓋隆簡傳——應廣東高州中學之約而作》,《廣東黨史》2006年第2期。
  • 3.    《廖蓋隆同志逝世》,《人民日報》2001年8月31日。
  • 4.    《先哲身去遠風範流芳長——緬懷著名中共黨史學家廖蓋隆》,《茂名日報》201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