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英鳴

鎖定
廖英鳴生於廣東興寧新圩鎮。抗戰期間,廖英鳴投筆從戎,擔任薛嶽將軍的英文機要秘書,後被提拔為湖南省政府發言人,兼國民日報社、嶺南日報社社長。1949年入台,先後受聘於台中一中、省立農學院及陸軍軍官學校等校教職。1962年應邀擔任逢甲工商學院教務主任,1973年接任院長,1980年得以順利將學院升格為大學並出任首任校長。1989年起擔任學校董事會董事長。著有《美國報業史話》、《大學教育之趨勢》、《蘭善廬文集》等。2013年5月,廖英鳴安享103歲高壽而謝世。 [1] 
中文名
廖英鳴
逝世日期
2013年5月
出生地
興寧新圩鎮
主要作品
《美國報業史話》
《大學教育之趨勢》
《蘭善廬文集》

廖英鳴人物經歷

廖英鳴先生,廣東省興寧市新圩鎮民新村人,1912年12月22日生。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教務主任,湖南國民日報社長,廣東嶺南日報社社長,廣東文化大學教授。來台後,先後擔任台灣省立農學院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教授、陸軍軍官學校教授。
1962年,高信先生接任逢甲工商學院院長,英鳴先生放棄高薪,到台中協助高信先生。首先擔任訓導主任,1963年,張希哲先生接任院長,改任教務主任,任內襄助張院長處理教務工作,任勞任怨,績效非凡,校務蒸蒸日上,頗得師生敬佩。
1973年,張希哲先生辭院長職,董事會請廖英鳴先生出長院務,於是年七月一日就任院長,在董事會全力支持及前人努力的基礎上,不斷努力,精益求精,1980年6月,逢甲工商學院得以改制大學,董事會特別請英鳴先生續任校長。英鳴先生在逢甲擔任院長、校長期間,戮力校務,無論在有形的校舍興建、校地擴大、圖書設備的增購、師資增聘、系所的增設、教學研究水平提升、國際合作文化交流、推廣教育及建教合作等項目上都有明顯的成效,在無形的學生努力研習,校友向心力的凝聚,忠勤誠篤校訓的落實各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深獲各界肯定。
1988年8月1日,請辭校長獲准,同年,董事會特別推選英鳴先生出任董事長,繼續領導逢甲大學。1991年為學校三十週年校慶,1989年5月23日,廖董事長出任「逢甲大學募捐委員會」主任委員,奔走國內外,勸募三十週年紀念大樓款項,績效卓著,1993年大樓完工,命名為「人言紀念大樓」。
1993年8月,辭董事長職,董事會推舉英鳴先生為名譽副董事長。英鳴先生自服務社會以來,工作負責認真,個性敦厚質樸,在逢甲近四十年,先後負責訓導、教務工作,並擔任院長、校長之職,卸任後又出任董事長,一生絕大多數時間奉獻給逢甲大學,逢甲的成長茁壯,他付出了不少的心血,説他是逢甲的保姆是最貼切的形容。2000年12月九十大壽時,海內外校友籌款,舉辦學術討論會,出版論文集,以表彰他對逢甲近四十年無怨無悔的付出,與對學校每一位師生的關心與愛心的感謝。 [2] 

廖英鳴人物軼事

多元閲歷奠定教育根基
廖英鳴出生於興寧新圩鎮一個名叫羊角山的小村莊裏。祖父廖雨初(號雲濤)是與丘逢甲同科的前清舉人,中舉後卻甘願回鄉侍奉雙親,以廖氏家祠為校址,創辦當地首家新式學校 揚閣小學 。1918年,6歲的廖英鳴在這裏讀到四年級後,就到當地泰安小學讀五六年級,隨後就讀於興寧一中和梅縣東山中學。
但遺憾的是,廖英鳴在東中只讀了高中一年,因患上嚴重鼻竇炎而休學在家。這段時間,廖英鳴的精神狀態頹廢,甚至想到了自殺。二哥廖宗明見此,便鼓勵他直接投考國立中山大學。沒想到,這一考竟被錄取了,且考上了文學院最難考的英文系,成為平遠籍老鄉、中大文學院院長吳康博士的入室弟子。 廖公與吳博士交談用客家話,因地緣和語言的關係,吳博士對廖公印象很好,認為他待人有禮,讀書勤快。 逢甲大學專任教授戴瑞坤博士與廖英鳴生前有多年密切接觸,他介紹,成績優異的廖英鳴因此得到吳康的特別照顧,一畢業就被聘為助教。
1939年中大為避戰亂內遷雲南澂江。當時,廖英鳴與中大同級校友陳孟焱女士已育有一子,考慮到遠在家鄉的母親卧病在牀,這一別不知何時相見,夫婦倆決定回興寧老家。回鄉後,廖英鳴先後擔任興寧一中英文教師、五華縣税捐處副主任、五華縣税務局代理局長。
廖公英文好,文學造詣頗深,這為他迎來擔任薛嶽將軍機要秘書的重要機遇。 據戴瑞坤介紹,1940年廖英鳴在族叔廖鳴歐將軍的引薦下,來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身邊,與其共同經歷了抗戰史上著名的三次 長沙會戰 。1941年,廖英鳴奉命接辦耒陽湖南國民日報社。抗戰勝利後,廖英鳴回到廣州,時任中國國民黨廣東省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餘俊賢,委任他為嶺南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後來,嶺南日報與其他幾家報紙被合併為中央日報,而廖英鳴再次蒙受吳康照顧,在中大擔任外文系教授兼文學院教務主任。
1949年,廖英鳴移居台灣。 [1] 
開疆拓土鑄逢甲輝煌
1962年,剛接辦逢甲學院的高信院長是廖英鳴在廣東的舊識。他邀請廖英鳴前往逢甲任教,但僅能支付1800元的月薪。即便如此,廖英鳴仍甘願辭去月薪3200元的陸軍軍官學校教職,開始與逢甲同呼吸、共命運,從訓導主任、教務主任,到院長、改制後的首任校長,再到董事長,一干就是27年。
逢甲學院早期經常面臨短期資金缺口,到了1973年,廖英鳴擔任院長之時,經營仍相當艱苦,蓋校舍等都是寅支卯糧,工程款不夠,就開遠期支票,等新學期學費收入,再支付工程款。
在延攬師資方面,廖英鳴卻非常重視禮節規格。 為了盡到最大的敬意,無論冬夏,即使酷暑六七月,他仍然西裝革履地把聘書親自送到老師家中。 對聘來的教師,更是給予厚重禮遇。他不僅細心地指示課務組,把兼課教授的課程儘量安排在週六日或是指定的日期,更為體恤他們南來北往的辛勞,指示出納組除發給鐘點津貼外,還給予車費補助。
靠着廖英鳴這種勤儉克難的精神和全身心地投入,校園的規模日漸擴大,校務蒸蒸日上:學校日間部成立了電機工程學系、航空工程學系等;夜間部則成立了電子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等;還增設經濟研究所,紡織工程研究所則成立博士班。
廖公在擔任校長的15年任內,擴增購買校地共計9萬多平方公尺,擴建第二校區,增建了校園圍牆、逢甲紀念館、理學大樓、航空工程館等共計16項工程,推動西屯校區門口逢甲路和福星路的興建,大大改善了師生的交通出行情況。
為了達到大學標準,廖前校長想盡一切辦法,擴增校地,調整增設院系。符合標準後,又奔走於相關部門,力陳逢甲改大的迫切性。經過不屈不撓的爭取,才得以在1980年升格成功。
1989年,廖英鳴卸任逢甲大學校長職務後,仍被董事會推選為董事長。他不顧年事已高,親赴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拜訪逢甲校友,籌措逢甲大學30週年紀念大樓,共募得建樓資金共4億多新台幣 — —此舉開創台灣募資建校之風潮。 [1] 
鉅冊禮獻吳康壽誕
在廖英鳴的心裏,吳康博士是師長、伯樂、貴人。他生前曾坦言,吳博士對他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廖英鳴大學一畢業,即被聘為吳康的助教。後來,吳康先後創辦文化大學和香港文化專科學校,廖英鳴一直在其左右誠心輔佐。來到台灣後,廖英鳴經常乘坐汽車三四個小時,專程前往台北拜望吳博士伉儷。每逢兩位老人家的誕辰,廖英鳴或親赴台北祝壽,或陪伴二老遊覽中部名勝,或約集中山大學中部校友設宴慶祝,多年來從未間斷。廖英鳴約集恩師的門生故舊,耗時3年編撰出版《吳康先生全集》八鉅冊作為賀禮,於1975年慶祝吳康八十歲壽誕,讓吳老感動不已。 [1] 
籌糧賑災 鄉人感念
在廖英鳴的故鄉 — —興寧市新圩鎮民新村,廖家那 温良恭儉讓 的家風,遐邇聞名。
據民新村黨支部書記謝勇民介紹,廖英鳴離鄉求學後,曾在1939年回鄉,那時還曾到興寧一中教學數月。第二次回到家鄉是在1943年。當時經年不雨,興寧偏遠山區一帶旱情嚴重,生病枉死的不少。時值春夏之交,當季的稻苗已枯萎,夏收無望,全村共100多户都處在飢餓的邊緣。廖英鳴回鄉後,見此情景,當即匆匆趕到興寧縣城,與同宗較為殷實的商人,勸募救濟米糧,兩天之內,籌到數千斤白米,連夜運返家鄉發放,村民才得以稍解飢困,渡過難關。
據廖英鳴的侄子廖文苑回憶,改革開放後,伯父又回了兩次,第一次回鄉住了一個星期,修橋鋪路、與當地中小學老師座談,為民新小學捐獻圖書室;第二次回鄉,宴請同鄉300多人,並和兄弟幾人設立蘭善文教獎學金獎勵鄉里優秀學子,持續20多年。 [1] 
故舊淵源,廖丘三代交誼
據《丘逢甲交往錄》記載,丘逢甲在丙午年(1906)九月初一日記提及: 潮嘉嶺東同文學堂副辦廖雨初函並文,叮囑後代 。廖雨初是廖英鳴的祖父,與丘逢甲是同年同科的舉人、好友,他們時常有書信來往。
清末康有為與梁啓超提倡變法維新,廣設學堂,培植人才。丘逢甲日記中所提及的同文學堂 即康梁在汕頭設立的學堂,廖雨初被聘為該學堂總監(校長)。丘逢甲去世後,其子丘念台機緣巧合,成為廖英鳴在國立中山大學的老師。那時中大學生不多,師生相處時間較充裕,廖英鳴常向丘念台請教問題。後來,廖英鳴來到台灣,又認識了丘念台之子丘應楠先生。丘應楠在美國化學界享有盛名,在台灣的學術地位也很高。廖英鳴執掌逢甲大學,與他也常有往來。
1993年,由逢甲大學傑出校友黃秋雄捐資新台幣1000萬元成立“廖英鳴文教基金會” ,廖英鳴為基金會董事長。為緬懷丘逢甲先生,該基金會先後組織舉辦《丘逢甲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等多項活動。 [1] 

廖英鳴親屬成員

祖父:廖雨初 [1] 
二哥:廖宗明 [1] 
妻子:陳孟焱 [1] 
侄子:廖文苑 [1] 

廖英鳴人物評價

廖英鳴被台灣教育界譽為是“儒家思想的實踐者” 。 [1] 
1994年,年近八旬的廖英鳴正式退休,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逢甲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曾永權對恩師廖英鳴給予高度推崇:“在近代的高等教育殿堂中,北大學子以蔡元培校長為榮,台大以傅斯年校長為傲,而廖前校長英鳴先生,更是所有逢甲人心中永遠的精神標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