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洪標

鎖定
廖洪標,男,1937年10月日出生,漢族,廣東省佛山市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灣陶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 
中文名
廖洪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省佛山市
出生日期
1937年10月
主要成就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灣陶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性    別

廖洪標人物經歷

廖洪標
廖洪標(2張)
廖洪標,出身陶藝世家,父親廖作民和堂伯父廖堅均為民間時期石灣知名藝人,從小隨父學藝,後又師從名家劉傳學習陶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石灣美術陶瓷廠高級工藝美術師、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和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廣東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2] 
1951年小學畢業即隨從父廖作民學藝,,深得家傳,15歲所學作品已受到人們的關注。
1955年在石灣陶藝工藝合作社工作至今(1958年該社與他廠合併為石灣美術陶瓷廠),師從劉傳學習陶藝,為該廠高級工藝美術師。
1958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全國民間雕塑研究班進修學習。
1986年被評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1993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廖洪標人物成就

廖洪標早年潛心鑽研潘玉書、劉傳的藝術手法,以作品《宋景詩》、《鄭成功》嶄露頭角。當輿論推崇其作品與潘、劉無異,幾可亂真時,廖洪標醒悟到必須要"以我為主,博取眾長",於是下決心拉開距離,力求在作品中即要體現地方特色,又要有作者自己的藝術特點。他在繼承石灣傳統陶塑氣韻生動特點的同時,有意拋開常見的類似國畫衣紋的流暢線條,吸收西洋雕塑塊面結構的手法,強調體積感,創造了自己豪放潑辣、蒼勁樸拙的藝術風格。中後期的作品《釋迦牟尼》、《悟法禪宗》、《李逵》等突出陶泥的肌理,“強調以肌肉、筋絡來強化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大氣凜然,有一種震撼心絃的衝擊力。他塑造的威武的關公、諧趣的濟公、樸實的魚翁,都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爭相收藏 [3] 
為發揮其豪放寫意的藝術風格,廖洪標創作的選題也獨闢蹊徑。他的《釋迦牟尼》一反慣常表現成佛後的悠然自得、從容優雅,而刻畫其修行時的堅忍不拔、刻苦剛毅,使作品的內涵更具新意。他以民間傳説為題材的《叱石成羊》、《畫龍點睛》,清新脱俗,別開生面。
廖洪標堅持兼收幷蓄,洋為中用,塑造現代人物也得心應手。1968年至1969年他曾參加江西省八一紀念館大型雕塑的創作。他的作品《豐年樂》、《白求恩》等造型樸實,形象鮮明。廖洪標夫人霍蘭擅塑動物,他們伉儷聯手創作的《牧鹿姑娘》、《千里走單騎》等作品,各展其長,相得益彰,成為藝壇佳話。
廖洪標詣熟陶瓷生產中有關泥、釉、火的技術,他有時親自調配胎土和釉料的配方,以配合作品特定的造型,力求取得最佳的藝術效果,表現了他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
從事陶塑的研究和創作40多年來,在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寫意、豪放的獨特藝術風格。他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其中44件作品獲獎,包括國家級獎14項、省級獎7項,其作品《濟公》在1989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新產品獎,《釋迦牟尼坐像》獲1990年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新產品一等獎、全國陶瓷藝術設計獎、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大賽銀盃獎。1990年,他個人所創作的作品銷售約65萬元。他的不少作品參加國際展覽,如《畫龍點睛》參加1983年聯合國在菲律賓舉辦的技術為人民展覽;作品《釋迦牟尼坐像》《濟公》參加1984年日本筑波國際博覽會等。他的優秀作品《漁翁得利》等被中國工藝美術館、香港藝術館收藏。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中國台灣地區和新加坡、日本的報刊都報道、刊登他的作品。

廖洪標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5日,擬入選廣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合格檔次人員公示名單。 [4] 
2022年6月,在廣東省2021年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結果中,評估檔次公示為合格。 [5] 
參考資料